葡萄還是黃瓜?
多年前,網路上曾流傳一支影片,研究人員將兩隻猴子分別放進,可以互相看到彼此的籠子裡,接著讓猴子進行一項任務,只要完成後即可獲得獎品,分別是黃瓜片跟葡萄。有趣的事情來了,拿到黃瓜片的猴子,看到隔壁籠的猴子獲得葡萄,下意識便將黃瓜扔回給研究人員。
這讓研究員發現,靈長類的大腦裡,有強烈的訊號去辨識偏心或不公平。
然而,一些科學家也質疑,動物真的可以理解什麼是公平嗎?
我知道你不是人類
今年三月,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發現猴子對於人類其實是存在社交期望(Social expectations)。
為了解猴子能否認知公平,研究人員設立了四種不同的實驗條件:A組的猴子從人類實驗者或自動化餵食器中獲得茴香(較不好的食物);B組的猴子獲得茴香,而鄰籠中的另一隻猴子從自動餵食器中獲葡萄(較好的食物)。
研究人員發現,同樣是茴香,A組猴子會拒絕接受由人類提供的,但從自動餵食機器中提供的卻願意接受,這種情況在猴子獨處或與其他猴子在一起時都出現。德國靈長類研究所(DPZ)的提奇納(Titchener)表示:如果猴子是因為感受到不公平而拒絕,那應該只有看到其他猴子獲得葡萄的時候會生氣。
「猴子可以辨別人類這麼做是有目的性的。牠們知道機器沒有生命,所以不會對機器感到失望。」
你會和機器生氣嗎
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哲學和神經科學傑出教授薩拉布羅斯南(Sarah Brosnan)認同此這項新發現,將過往的研究帶到全新的層面,「猴子拒絕人類是一種社會反應,舉一個粗略的比喻,如果今天同樣的工作,但對方薪水比我多,那我肯定會心懷不滿;但如果是印表機或電腦計算出錯而導致我的薪水變少,我不會和『機器』主張、要求公平。」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心理學助理教授揚恩格爾曼(Jan Engelmann)則對猴子可以分辨出機器與人類感到驚訝,「猴子似乎會對別種生物抱有特殊期待,牠們也許可以分辨交出不好食物的人類,是惡意為之,卻不會對機器有這樣的想法。」
「而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這種可以區分機器還是生物的能力,似乎深扎在人類天生的本能當中。」
習慣了不公平
研究團隊之一的羅文鐵欽納(Rowan Titchener)表示,研究靈長類對於不公平的反應,有助於了解人類演化的脈絡。
如果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在某些行為上存在共通之處,這意味著,這些行為並沒有隨著演化的過程中消失,並且這個行為在生存上是具有優勢的。
但這一切都只是人類透過觀察推測出來的結果,像是獼猴跟捲尾猴在遇到同樣狀況的反應則不同,獼猴對於不公平並不會表現出厭惡,研究員推測也許是因為獼猴的群體本身就存在階級制度,已經習慣不公平;而卷尾猴是屬於有合作性且階級制度較低的群體。
猴子不會說話
德國靈長類研究所認知行為學實驗室的博士斯蒂芬妮科普(Stefanie Keupp)是該研究的主要成員,她也提醒,其實人類對於動物行為研究是有限的,「我們的研究對象是沒辦法用語言溝通的靈長類,沒辦法確切知道這些實驗是否真的如我們所分析,我們只能觀察它們的行為然後推測,並且要避免用人類的觀點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