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以巴烽火再起

【以巴烽火再起.地圖】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地緣政治變遷 《地圖下的風起雲湧》

---本文為地球圖輯隊 X寶鼎出版合作---

10月7日清晨,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無預警向以色列發射飛彈,震驚世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很快地發動反攻,並宣布戰爭來臨。

戰事看似來得突然,但若將鏡頭拉遠,其實衝突從未停止,類似的事件一再地在巴勒斯坦地區重覆上演。《地圖下的風起雲湧》一書,透過數張圖解,帶大家看見地圖上的以巴變遷;並回溯以巴衝突的源頭,分析雙方經過激烈交鋒、和談,最後如何走向今日僵局。

本文摘自艾蜜莉・奧柏芮(ÉmilieAubry),法蘭克・泰塔爾(FrankTétart)著作《地圖下的風起雲湧:烽火又起》,以下為本書摘要。

文章插圖

一個國家的誕生

以色列位於地中海東部,夾在黎巴嫩埃及中間。以色列一側面海,另一側則貼著約旦河走,將河道作為以色列與敘利亞約旦的國界。以色列之所以有今天的國土面貌,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長期的國際協商成果,實現「錫安主義」。不過,錫安主義並未完全實現,因為以色列在建國的過程中引發諸多衝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支持在原先的巴勒斯坦託管地(Mandatory Palestine),建立兩個分別屬於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的獨立國家,並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匡列出一個國際聯合管理的特殊地區。

這項議案雖然表決通過,但受到阿拉伯諸國的反對,使得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單方面宣布獨立建國。當時的以色列領導者是大衛・班・古里昂(David Ben-Gurion),他是猶太民族議會(Jewish People’s Council)的主席,後來成為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對巴勒斯坦人來說,1948年5月14日始終是Nakba的一天,在阿拉伯文中,Nakba的意思是「災難」。因為,以色列建國使得約75萬名巴勒斯坦人被迫顛沛流離到鄰國,或是遷徙到仍受阿拉伯人管轄的巴勒斯坦領土。

巴勒斯坦分治

1897年,錫安主義者在巴塞爾首度召開大會,通過了一項象徵性的決定,將巴勒斯坦定為猶太人重建家園的位置。

1917年,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爵士(LordBalfour)發表《貝爾福宣言》,承諾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家園,強化了錫安主義的大會決議。

不過,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分界,才在聯合國的保護之下真正成形。這促成了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建國。

文章插圖

昨天才建國,隔天就打仗

以色列建國隔天,第一場以阿戰爭就爆發了。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約旦與敘利亞)聯手攻擊這個新國家,不過,以色列不但擊退阿拉伯諸國,還將原先劃定的國界往外推。於是,以色列拿下了耶路撒冷西部。

到了1949年10月,以阿戰爭停火,戰爭前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作為劃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地的界線。約旦河西岸由約旦管理,加薩則由埃及管轄。

以色列現今的國土面貌跟地緣政治局勢,來自於六日戰爭(Six-DayWar),這場戰爭發生於1967年6月5日至10日。以色列迎戰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不但贏得勝利還開疆闢土,取得1947年所有巴勒斯坦的領土,從埃及陣營拔得西奈半島(SinaiPeninsula),又拿下敘利亞戰略性質非凡的戈蘭高地

埃及在六日戰爭輸得灰頭土臉,決定報復。1973年10月6日,埃及連同敘利亞趁著以色列正在過贖罪日(Yom Kippur),發動攻勢。結果,埃及仍然敗北,並在1979年獨自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定。這項和平協定讓埃及取回西奈半島,對中東地區和全世界來說,都是個和平的象徵。

和平談判終究破局

文章插圖

接著,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也在美國的調停戒護之下展開和談,在1993年的奧斯陸簽訂和平協議。以阿雙方的衝突出現和解的契機,但在1995年11月4日,因為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Yitzhak Rabin)遇刺身亡戛然而止。

雖然人們多次嘗試重啟協商,但一場場的談判始終無法促成巴勒斯坦建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方陣營勢力懸殊,同時,有些團體與政黨在過程中走向激進化,造成恐怖攻擊事件頻傳,鎮壓管控等手段接踵而至,在在解釋和談為何陷入死巷。

巴勒斯坦建國失敗,也肇因於以色列加速殖民約旦河西岸、圍牆的興建和巴勒斯坦內部出現分離運動。這使得哈瑪斯政權在2007年贏得選戰之後,控制加薩地區。

憑高科技度過疫情難關

國際公認的以色列領土面積——也就是排除戈蘭高地和耶路撒冷東部——共有2萬770平方公里,人口將近9000萬人,其中有1600萬名是阿拉伯人。

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主要政府機關都駐點於此,包括以色列議會(Knesset)。不過,在國際社群扮演要角的城市,要屬特拉維夫。特拉維夫駐有各國使館,除了美國之外,因為川普在2018年,將美國使館遷到聖城耶路撒冷去了。

文章插圖

今天的以色列透過高科技產業(航太、電子、電信、資訊、電腦軟體與生物科技等),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以色列有將近一成的人口在高科技產業領域就業,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中占比最高的成員國。

以色列輸出為數可觀的科技服務,像是數位安全、資料或網域管理。這些領域不但沒有受到疫情衝擊,反而是因為疫情而特別吃香。因此,就算以色列經歷了史上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這個「新創國家」的經濟比起西方世界諸國,經歷疫情之後更能全身而退。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以色列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是5%。2020年以色列失業率曾創下新高,飆升至15.7%,反觀2019年的失業率只有3.8%,到了2021年第一季則開始下降。在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以色列從2000年以來的平均經濟成長率是3.5%,人均國民生產毛額是4萬4000美元,和法國英國不相上下。

以色列:新創國家

在以色列建國初期,農業是以色列經濟發展的中心,透過出名的猶太社區制度——基布茲(Kibbutzim)發揚光大。

今天,以色列的經濟成長仰賴高科技產業,包括電子、電腦軟體和生物科技。這些產業聚集在名為「矽溪」(Silicon Wadi)的地方成為以色列高科技重鎮。2019年,以色列將4.3%的國民生產毛額投注在研究與開發上,這個比重是世界第二高。以色列高科技產業如此發達,解釋了為什麼以色列經濟具備良好的體質,度過疫情的考驗。

文章插圖

經濟生氣蓬勃,社會、政局卻長期不穩

以色列經濟生氣蓬勃,解釋了為什麼總理納坦雅胡快步推行大規模Covid-19疫苗施打計畫時,以色列人對此信心滿滿。不過,這並不能掩蓋以色列的社會政治問題。

以色列雖然有高科技展業蓬勃發展,但也有一些產業相形失色,薪資低迷,造成國內社會極度不平等。幾乎有五分之一的以色列人活在貧窮線以下,尤其是阿拉伯裔的以色列人和極端正統派(ultra-Orthodox)的猶太人。

在政治層面上,不平等漸漸成為社會的沉痾。納坦雅胡領導的以色列聯合黨(Likud)以聯合政府的形式執政,在2021年3月的最近一次大選中,只在議會拿下52席,並非多數,兩年內第四度讓政局進退維谷。

這樣的局勢以納坦雅胡下臺告終,由納夫塔利・班奈特領導新政府。這個新政府是聯合政府,旗下的黨派有各路人馬,這樣的組合前所未見,直到2022年6月解散。

以、阿關係逐漸正常化

就在以色列慶祝建國73週年之際,它在國際上儼然是戰勝疫情的凱旋之國,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也逐漸正常化。

以色列分別在1979年及1994年和埃及、約旦建交,在2020年夏天,也和波斯灣的兩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巴林。這些措施稱為《亞伯拉罕協議》,由美國作為幕後推手,2020年9月15日簽署於白宮。數個月之後,以色列和蘇丹以及摩洛哥的關係也走向正常化。

在阿拉伯與穆斯林世界中,哪些國家承認以色列?

2020年《亞伯拉罕協議》簽署之後,以色列位處波斯灣以及北非的阿拉伯盟友愈來愈多。這項協定大大仰賴美國的牽線,甚至有可能延攬科威特加入。不過,由於科威特親近伊朗,讓這個可能性相對渺茫。至於沙烏地阿拉伯則開始協商和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提案。

文章插圖

簽署這些協定牽涉的考量非常多。首先,這些協定策略價值非凡。自從2000年間伊朗開始發展核能科技,以色列便把伊朗視為中東地區安全的頭號威脅。在這點上,以色列跟波斯灣數個國家所見略同,包括沙烏地阿拉伯。感受到共同敵人的存在,讓雙方安全情資單位的官方關係愈來愈近。

接著,土耳其在地中海東部及敘利亞展開的干預政策,大行擴張主義,都令雙方十分擔憂。最後,以色列與沙烏地阿拉伯也將穆斯林兄弟會視為令人擔心的不穩定因子。哈瑪斯政權就是穆斯林兄弟會坐大的產物,不管是對這個波斯灣王國或是以色列來說,都危及國家安全。

簽署協定也具有軍事考量。在這點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嚐到不少甜頭,因為簽署協定之後,可以購得美國F35戰鬥機。在簽署《亞伯拉罕協議》之前,美國在中東軍售的立場始終獨惠以色列。

最後,《亞伯拉罕協議》也蘊含經濟考量。簽署之後,阿聯酋可以獲得以色列提供的尖端科技與技術,應用在維安領域,而以色列也能增添石油供給的來源。2020年11月,特拉維夫開通了直飛杜拜的航線,隔年四月,也能直飛阿布達比,帶動雙邊觀光業的發展。

川普式和平

原本,納坦雅胡計畫要將約旦河西岸的一部分併入以色列領土,而官方上,以色列和阿聯酋簽署的協定,包括暫緩這塊領土的併入。實際上,以色列與阿聯酋兩國的協定,仍把巴勒斯坦在阿拉伯世界(以及全世界)的位置推向邊緣。

川普擔任總統期間,曾在2020年1月透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平計畫,意圖化解以巴紛爭,實質上做的,就是邊緣化巴勒斯坦。

文章插圖

川普的和平計畫正和納坦雅胡對以色列國家安全的展望,可說是絲絲入扣,不但容許以色列取得約旦河西岸人口稠密的殖民社區(居民高達42萬8000人)、耶路撒冷東部以及約旦河谷地區;照著協定的規範走,未來的巴勒斯坦國會去軍事化,主權受限,擁有的領土碎裂,分散在各個城市和彼此分離的地區,聯通的隧道與橋梁可用性極為不穩定,而且還不能定都耶路撒冷。

根據中東政策專家尚・保羅・沙諾羅(Jean-Paul Chagnollaud)的分析,這項和平計畫大肆違反國際法,因為它牴觸了所有安全理事會的決議,包括1967年〈242號決議〉和2016年〈2334號決議〉。

文章插圖

川普與納唐雅胡時代的終結

2020年底,拜登當選美國總統,讓以色列總理痛失重量級同盟——川普。2021年6月,換成納坦雅胡自己失去政權,不過,他有可能在2022年11月的選舉東山再起。

同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原先被視為「二級」衝突,因為最近哈瑪斯政權和以軍爆發致命交火,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殖民者跟巴勒斯坦人也水火不容,械鬥頻傳,讓這個議題重回國際時事頭版。

在區域研究專家的眼中,這個問題當今的解決方案只有建立兩國一途,可是在本案中,沒有一個當事人對此抱持信心。

*編按:本書原文版於2022年出版。

文章插圖

本文摘自《地圖下的風起雲湧:烽火又起》,繁體中文版由寶鼎出版,許淳涵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

博客來(透過這則連結購書,DQ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誠品書店

金石堂


DQ專題.以巴烽火再起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