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將向台灣提供3.45億美元軍事援助。此次為拜登首次使用「總統撥款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PDA)軍援台灣,拜登上台後,總統撥款權多用於資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因此此舉引發國際社會極大關注。
而到了8月底,美國政府又宣布,將提供台灣8,000萬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FMF),用於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過去,美國的外國軍事融資通常僅用於「主權國家」,因此此舉引發中國極大不滿,向美國表達強烈抗議。
針對這些舉措,《BBC》今日發出報導指稱,針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美國正「悄悄地武裝台灣」。
The US is quietly arming Taiwan to the teeth https://t.co/rjLAYvIeBT
40年來第一次,美國拿納稅人的錢軍援台灣
《BBC》的報導提到,近日拜登資助台灣的金額看似不高,可能還不足一架戰鬥機的價錢,但卻是美國第一次提供台灣「外國軍事融資」。
美國的外國軍事融資,往往僅向聯合國承認的國家或組織提供,例如美國曾向烏克蘭、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埃及等國,提供數十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此次資助台灣的舉動,則是美國自與台灣斷交後,40多年來第一次使用納稅人的錢,向尚未獲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提供軍援。
民間學術智庫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說明,過往與美國進行軍事裝備的交易,需經過繁瑣手續,交易時間很可能長達10年。然而透過外國軍事融資,美國將直接把庫存的武器直接送往台灣,「而且是使用美國的錢——所以我們不需要經歷整個批准程序。」
揭示美國對台灣的態度改變
過去數十年來,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持續向台灣出售武器;且為了保持國際局勢平衡,美國須小心拿捏交易數量,既要讓台灣有足夠軍力抵禦中國攻擊,卻又不能賣出太多,以免擾亂中美之間的關係。透過「戰略模糊」的手段,美國保持與中國的交流,同時也身為台灣的盟友。
然而,隨著中國的威脅提升,美國對台灣的態度逐漸轉變。雖然美國國務院對外表示,提供台灣外國軍事融資舉動,並「不意味著承認台灣主權」;但外界解讀,這仍然可以看出美國正重新定義與台灣的關係。
民進黨立法委員王定宇表示,「美國強調了提升我國軍事能力的迫切需求。這也向北京傳達了明確的訊息,即美國與我們站在一起。」他也提到,此次美國提供的8,000美元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未來五年間,美國可能會提供我國高達100億美元。
針對美國軍援的具體用途,國防部並未對外說明。不過賴怡忠推測,軍款可能用於軍隊能夠快速學習使用的刺針飛彈、標槍飛彈。他說明,我國這類武器的數量不足,若觀察烏俄戰爭的武器使用狀況,「我們可能需要比現在多10倍的數量。」
專家:台灣對中國攻擊「準備嚴重不足」
除了美國對台的軍援,《BBC》的報導也提到,根據長期觀察兩岸局勢的專家評估,目前台灣對於中國的攻擊「準備嚴重不足」。
首先,台灣陸軍部隊的設備老舊,戰車、槍枝等皆型號老舊,未引進新興的武器系統。此外,陸軍指揮結構、戰術等也久未更新,許多前線部隊人數更是只達應有的60%。
此外,台灣針對中國的反間諜行動幾乎不存在,現有的兵役體制也遭到破壞。台灣自2013年起,兵役從原先的1年縮減至4個月,經常被戲稱為「夏令營」。《BBC》分析,由於兵役期間太短,軍中無法給予完善的培訓,青年們也對軍中指令無動於衷。
例如,一名最近服役完成的年輕人就指出,他在軍營中並沒有定期的射擊練和正確的瞄準教學,使用的槍枝則為1970年代的舊款式;遇到體能測試,士兵們往往也沒有任何準備。
國際社會態度,也決定台灣命運
不過,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鍾志東表示,即便強化軍事力量,台灣仍然無法單獨抵抗中國。他指出,我們必須將台灣的情況「國際化」,讓G7、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認為台灣與他們的利益相關,「這將會使中國三思而後行。」
鍾志東也提到,中國目前積極在南海、東海擴張的行動,在不知不覺間強化了這項目標。中國企圖改變整個地區的現狀,這將使其他國家對中國產生警覺,進而使得台灣不再處於孤立。
目前,美國的政府也正就應該給台灣多少支援,展開激烈的辯論。《BBC》提到,有些專家指出,美國的任何公開舉動,都可能會激怒中國政府,而不是嚇阻他們;然而,美國政府也明白,目前台灣並無力自我防衛。美國目前的策略,可能正如《BBC》對美國態度的解讀:
「必須在戰略模糊的議題上保持沉默,同時讓台灣全副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