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情人節前夕,位於美國的一間水族館,發生一起神秘的魟魚懷孕事件。魟魚懷孕不奇怪,奇怪的是,這隻雌魟魚長年在水族箱中生活,身邊沒有任何雄性魟魚,同個水缸中只有......幾隻鯊魚。
是母親自立自強,還是跨物種戀曲?
鐵鏽色、盤子大小的魟魚夏洛特(Charlotte),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北卡羅來納州的ECCO團隊水族館與鯊魚研究室(Aquarium & Shark Lab by Team ECCO)的水族箱中滑行。
水族館的老闆提到,夏洛特平時與幾隻鯊魚生活在一起,至少有8年的時間,她都沒有和雄性魟魚同處一個水缸中。然而,水族館最近宣布,夏洛特目前已經懷孕,現在她的體內有多達4隻魟魚寶寶,可能會在接下來的2週內分娩。
這項驚人的消息引發各方的好奇與猜測。有些人提出,夏洛特可能是透過鯊魚懷孕,不過據美聯社、《富比士》雜誌等外媒採訪,許多學者都指出,鯊魚與魟魚的基因互不相容,兩者不可能產生後代。
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鯊魚實驗室的主任克里斯(Chris Lowe)進一步說明,夏洛特能夠懷孕,很可能是「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的結果,意即雌性動物的卵子沒有經過受精,就單獨培育後代的單性生殖方式。
過去,科學家曾在數種動物身上觀察到孤雌生殖的案例,包括鯊魚、蟒蛇、鱷魚等;然而,這是首次在夏洛特所屬的物種——扁魟(Round stingray)身上發現這種現象。
不過,水族館方也指出,夏洛特身上有鯊魚交配時經常留下的咬傷痕跡,他們認為夏洛特仍有可能是透過鯊魚懷孕,過去沒有觀察到類似現象,不代表不可能發生,「科學就是發現。除此之外,我們都不清楚大海中正在發生哪些事,因為我們並非一直在那裡。」他們也表示,待夏洛特生產後,會再透過DNA檢測,確認魟魚寶寶的身世之謎。
Yes, our stingray Charlotte is about to be a mom! Pups are either the result of parthenogenesis or cross mating with a small shark! Join us on Facebook 2/8 at 1 pm as we go live for the next ultrasound #wlosnews13 #wspa #askhendo #blueridgenow #hendersonvillenc @SeaGrantNC pic.twitter.com/Bg78eivTdv
沒有爸爸,照樣能生
對於自然界中的許多動物而言,沒有發生性行為就懷孕,並非《聖經》中記載的神蹟,而是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近年,科學家在越來越多動物身上觀察到孤雌生殖的行為,包括多種昆蟲、無脊椎動物。
不過在脊椎動物中,孤雌生殖仍較為少見。到現在為止,科學家發現80多種脊椎動物曾有孤雌生殖的案例,包括魚類、兩生類、爬蟲類、和極少數鳥類。例如:2014年科學家首度發現網紋蟒透過孤雌生殖產下幼兒;2016年,一隻曾進行有性生殖的豹紋鯊,在長年獨居後出現孤雌生殖;去年,科學家也首度在鱷魚身上,發現一起單性生殖的案例。
目前,科學家對於孤雌生殖仍有許多謎團待解,包括這種狀況在自然界中的發生頻率、在那些條件下會發生,以及動物產生孤雌生殖時的生理變化等。
加州神鷲:自己的族群,老娘自己救!
另一個著名的孤雌生殖案例為加州神鷲。加州神鷲為瀕危物種,1980年代時,世界上曾只剩下20多隻加州神鷲,透過國家主導的復育計畫,才使族群數量增長至500多隻。
2013年,研究員為加州神鷲進行例行基因檢查時,驚訝地發現有兩隻幼雛身上只帶有母鳥的基因,並確認與圈養計畫中其他的雄鳥的DNA都不相符。這除了是首度在加州神鷲身上發現孤雌生殖,也是人類首次觀察到,在環境中有其他雄性可進行交配的前提下,鳥類仍可能進行孤雌生殖。
當時聖地牙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San Diego Zoo Wildlife Alliance)的保育遺傳學主任萊德(Oliver Ryder)提到,通常,在族群中能孕育後代的雄性數量不足的狀況下,動物才會發生孤雌生殖。但是這種認知,或許是受限於人類過往的研究條件。
萊德說明,過去只有發生雌性動物沒有與雄性共棲,仍誕下子嗣的情況,人們才會注意到孤雌生殖的可能;或是必須向他們一樣,密切監測一個族群的基因狀態。而加州神鷲的案例揭示,單性生殖可能發生在更多情境下,「如果牠們能自主決定是否這樣做,將會非常有趣。」
「現在我們知道雌加州神鷲即使與雄性共棲,依舊能以孤雌生殖孕育後代,那問題就來啦:『這種情況是否比我們以為的還要普遍得多?』」
哺乳類難以跨越的障礙:基因銘印
雖然在自然界中,孤雌生殖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常發生,不過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在哺乳類身上,孤雌生殖仍是不太可能達成的任務。《紐約時報》就描述,對於哺乳動物而言,想繁衍下一代仍很難擺脫性的限制。
之所以有這種限制,是因為哺乳類在產生精、卵細胞時,會受到「基因銘印」(Genomic imprinting)的影響。
如果你對高中生物課的內容還有印象,可能會記得有位叫做孟德爾的大哥,透過碗豆雜交實驗,發現一套遺傳規則:孩子身上兩個一組的「等位基因」,一半來自爸爸、一半來自媽媽,如果父母給的基因都是隱性,孩子身上就會出現隱性基因的特徵;只要有一方是顯性,則會直接影響特徵表現。
不過,哺乳動物產生精子與卵子時,細胞會透過「甲基化」的方式,在某些特定基因上做記號;一旦發生甲基化,基因就不會發揮作用,那麼這個基因本來負責的特徵,就全權交由來自另一方的基因決定。這種做記號的過程,就稱為基因銘印。
換句話說,基因銘印就像是在基因上蓋一個印章,告訴細胞「這個基因不必表現喔」。如果來自爸爸的基因上有印章,特徵就會取決於來自媽媽的基因,反之亦然。
隨著人們對基因的理解,科學家們似乎正逐步突破「性」的限制,嘗試讓哺乳動物也能進行單性生殖。不過,目前學界仍未全盤理解基因銘印,掌握它可能帶來的影響。此外,在動物身上進行單性生殖的研究,很可能造成許多未知影響,因此實驗也存在道德上的疑慮。
如果科學家想要藉由單性生殖,找出繁衍哺乳動物的第二解,甚至藉此保育瀕危物種,現階段仍有重重挑戰需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