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貓,你為什麼是橘貓?」集結全球貓奴之力,科學家揭開貓咪橘毛的基因秘密

我們把全世界的貓都送到你面前了,請吸。

文章插圖

親人、活潑、貪吃、胖,這些都是大家對橘貓的既有印象。橘貓為什麼如此貪吃,可能是每個橘貓主人心中最大的問號,不過除此之外,牠們一整身橘黃色的毛髮,也一直是科學家眼中的一大謎團。

經過數十年的疑問與探究,5月中發表的2篇新研究中,科學家終於找到橘貓之所以是橘色的基因秘密!

為什麼橘貓都是公貓、三花都是母貓?

5月15日,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與日本九州大學的兩組團隊,分別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揪出造成橘貓毛色的關鍵基因。

由於大多數的橘貓都是雄性,早在一個世紀以前,科學家就藉此推斷,造成貓毛呈現橘色的基因應位於X染色體上。這是因為與其他哺乳類相同,母貓的基因帶有2條X染色體,公貓則有1條X染色體、1條Y染色體;當公貓獲得帶有橘毛基因的X染色體,就可能全身上下都是橘色的。

相對的,母貓的X染色體分別來自父母雙方,當兩邊的X染色體都剛好帶有橘毛基因,母貓才可能全身都是橘色。由於這種機率比較低,通常只有其中一條X染色體帶有橘毛基因的母貓,會成為黑色、橘色交錯的玳瑁貓,或是黑、白、橘三色鼎立的三花貓。

文章插圖

九州大學的遺傳學專家佐佐木裕之(Hiroyuki Sasaki)進一步解釋,在胚胎發育的初期,母貓的細胞會隨機關閉其中一條X染色體的影響,出現「X染色體去活化」的現象,因此有些細胞會導致貓毛變橘,有些則導致貓毛呈現黑色。隨著細胞分裂,這些細胞就會各自形成不同顏色的毛色斑塊,導致母貓身上橘、黑毛的塊狀分布。

佐佐木裕之提到,「這種視覺效果太明顯了,因此教科書中常會以此為『X染色體去活化』的代表案例,即使當時我們還不知道是哪個基因影響貓咪的橘毛。」

文章插圖

兇手就是你——ARHGAP36

在一般的動物身上,導致毛色呈現橘色、黃色的因素,通常來自控制毛髮顏色的基因突變;不過,這些基因並不位於X染色體。過去幾十年來,科學家只知道橘貓毛色的遺傳方式,與其他哺乳類動物大不相同,不過究竟是X染色體的哪個部分影響?這種突變又是如何產生?這些謎團一直懸而未解。

在此次發表的研究中,史丹佛大學的團隊分析過去十年間蒐集的上百個基因樣本,在橘貓的X染色體上發現51個共有的基因變異;隨後,再進一步排除各種可能,鎖定3種只在橘貓身上出現的基因變異。經過種種研究分析,團隊最終發現決定橘貓毛色的關鍵,可能來自一段名為「ARHGAP36」的基因突變。

九州大學的團隊同樣透過分析數十隻橘貓的基因,得出相同的結論——ARHGAP36基因的變異就是橘毛的製造者。不過,這段基因在幾乎所有哺乳動物身上,皆是負責調控細胞與組織使用荷爾蒙的訊號通路,過去並未發現它與產生色素有任何關聯。史丹佛大學研究的第一作者凱林(Christopher Kaelin)指出,這種變異在其他動物身上從未發現過,「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突變類型。」

缺失一段基因序列造成差異

那麼,這個ARHGAP36發生了什麼事,又是為什麼可以產生橘色貓毛呢?根據研究團隊分析,在擁有橘色毛髮的貓咪身上的ARHGAP36這段基因中,皆缺失了一小段基因序列。而缺少這段序列後,就好像是打開了一個開關,讓ARHGAP36的表現更加活躍,提高蛋白質產量。

文章插圖

這種由ARHGAP36產生的蛋白質,會抑制一組製造棕色、黑色所需的基因,使得色素細胞轉而製造紅黃色素,形成貓咪身上的橘黃色毛髮。

雖然詳細的機制尚待進一步釐清,不過貓咪產生橘毛的機制,目前在其他物種身上都前所未見。為了確認這項發現,佐佐木裕之的團隊也在獸醫協助下,檢查了4隻三花貓的皮膚組織,發現橘毛區細胞中ARHGAP36的表現,明顯比黑、白毛區更加活躍,

「這說明了,正常情況下這段DNA可能會抑制ARHGAP36的表現;而當它的基因序列被刪除後,該基因就會持續活化。」

此外,佐佐木裕之深入檢視橘貓的DNA結構後,也指出基因序列消失的段落屬於「非編碼DNA」,因此這種突變並不會改變蛋白質本身的結構,「這點非常關鍵。ARHGAP36是影響發育過程的重要基因,對身體的其他功能也有重要作用,我原本完全不認為它可能是決定橘毛的基因。如果蛋白本身結構被改變,對貓咪來說可能會有害。」

文章插圖

可能來自900年前的一場偶然

九州大學的團隊也進一步比較全球258隻貓咪的基因資料庫,發現所有帶有橘毛的貓咪,都擁有相同的基因特徵;其他貓咪則完全沒有。因此佐佐木裕之推測,這項基因變異的特徵,很可能是源自同一隻橘貓祖先。很久以前在貓咪身上偶然出現突變,接著被人類加以飼養、繁殖,這種基因特徵才開始常見於世界各地。

而凱林與史丹佛大學的團隊,則根據過去的繪畫作品,推測這隻祖先貓可能來自900年前。「這應該是在貓咪被人類馴化初期就出現的突變,」凱林說明,「我們會知道這點,是因為有一些12世紀的畫作,畫中明確描繪出了三花貓。」

由於ARHGAP36的作用不僅限於貓咪毛髮的顏色,接下來科學家將繼續探究,這種基因變異是否會對貓咪帶來其他影響,或是否較容易出現特定的健康問題。

文章插圖

至於橘貓黏人愛吃的個性,究竟跟這項獨特的基因變異有沒有關係?凱林表示,根據團隊觀察,這項突變的影響只限於色素細胞,他們並未找到可能影響個性的相關證據,「我想橘貓已經成功說服牠們的主人,牠們多麼與眾不同,但是牠們還沒說服我們。」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目前針對橘貓個性的科學研究並不多。佐佐木裕之也提到,現在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貓咪的個性與毛色相關」的說法,「但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假設,我非常希望未來能繼續深入探討。」

退休後自籌經費,只為了揭開貓咪的秘密

這項新發現除了讓研究人員興奮不已,在學術上帶來重大突破,也讓眾多貓奴感到無比欣喜。身為一名資深貓奴,佐佐木裕之開心地表示:「能夠找到這個基因,是我長久以來的夢想,今天終於能夠破解,實在是太令人興奮了!」

文章插圖

事實上,佐佐木裕之已經從大學退休,但是因為熱愛貓咪,他希望能持續追尋橘貓基因的秘密,並期盼最終可以對「克服貓咪的疾病」貢獻一己之力。於是,他自行發起研究計畫,並透過募資平台,向日本以及全世界數百名貓奴夥伴,募集到1,060萬日圓(約新台幣220萬元)的研究經費,最後終於破解了橘貓的基因秘密。

有趣的是,其中一筆捐款的留言還寫道:

「我們是小學一年級和三年級的兄妹,我們用自己的零用錢捐款,請用來研究三花貓。」

文章插圖

全球貓奴一起努力!

另一方面,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團隊,也在研究過程中借助了眾多貓奴之力。凱林提到,他在近10年間參加世界各地將近100場與貓咪有關的展覽,在展覽中,他們會向貓主人詢問是否願意提供自家貓咪的基因樣本,而人們幾乎都非常樂意參與。

「貓主人和育種者們,對遺傳研究相當開放,非常樂於提供樣本。他們非常關心自己的貓咪,也很喜歡談論牠們,還會寄照片給我們。」凱林分享,「這種熱情讓我們能夠輕鬆地與他們建立聯繫,並蒐集到眾多樣本。」最終,團隊共蒐集超過3,000份樣本,並將其中約200個用於此次的研究中,成功找出造就橘貓的DNA。

史丹佛大學遺傳學教授、該篇論文的共同作者巴許(Greg Barsh)提到,這種與貓奴合作、向大眾取得幫助的模式,讓研究者能與公眾產生更深的連結,

「無論是參加貓展,或是與絕育診所合作,這些都是社群合作促進科學、科學教育的例子。更廣泛地說,這能夠推動科學的進展,而且過程完全沒有一隻貓咪受到傷害!」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