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有超過一半的非洲國家的領袖齊聚坦尚尼亞(Tanzania),共同見證非洲電力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計畫啟動,世界銀行(World Bank)、非洲開發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及其他國際機構承諾,將投入至少350億美元,擴大非洲的電力供應、擴展電力覆蓋範圍,期望在六年內讓3億人獲得電力。
非洲史上最大電力投資案:300任務啟動
這項計畫被稱為「300任務」(Mission 300),由世界銀行與非洲開發銀行發起,總投資預計達900億美元,資金來源包括多邊發展銀行、發展機構、金融機構、私人企業及慈善基金會。
世界銀行總裁阿賈伊・班加(Ajay Banga)稱這項計畫為「一切發展的基礎」,強調電力不僅關乎經濟成長,更影響就業、醫療與教育。他表示:「沒有電,我們就沒有工作機會、醫療照護和技能培養,這是最基本的需求。」
然而,面對政府管制、經濟風險與基礎設施等挑戰,計畫能否按時完成,仍充滿挑戰。
非洲電力短缺現況:近6億人無電可用
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的數據,非洲有5.89億人口無法用電,佔全球無電人口的75%以上。非洲長期以來的電力短缺,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直接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
根據IFC資料所述,在西非的象牙海岸(Côte d’Ivoire)阿比尚(Abidjan)郊外,有一個低收入社區安諾諾村(Anono)。儘管象牙海岸政府在202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電力覆蓋率已接近94%,但仍有許多家庭因為無力負擔電表安裝費而無法使用電力。
住在安諾諾村的10歲小孩阿齊茲・基馬(Aziz Kima)放學回家後,只能趁著天色未暗抓緊時間寫作業,一到晚上,就只能依靠微弱的燭光,勉強閱讀。母親吉賽兒(Gisèle Kima)是一名裁縫師,沒有電力的她只能使用腳踩式縫紉機,每天花費大量體力,但接單數量依舊有限。「沒有電,我的工作很辛苦,」她回憶道。「我得靠腳踩動機器,每天都累得不行,還要擔心晚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訂單。」
象牙海岸政府在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 Group)及國際金融公司(IFC)的支持下,推動一項計畫,幫助無力負擔電表安裝費的家庭以「先用後付」(pay-as-you-go)模式獲得電力。對於基馬一家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只需支付 1000西非法郎(約1.50美元),便能安裝電表,剩下的費用可以分期支付,而不必一次承擔高昂的 15萬西非法郎(約250美元) 成本。
當工人來到基馬家安裝電表時,阿齊茲站在一旁,滿懷期待地看著。他從未見過家中有真正的燈光,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體驗。當電力接通的瞬間,屋內頓時被溫暖的光芒填滿。「那天晚上,我讀了好久的書,」阿齊茲興奮地回憶道。「現在我可以在晚上做完所有的作業,還能看課外書,準備學校的考試!」有了電力,母親吉賽兒終於能使用電動縫紉機,「我的工作變得更輕鬆,可以接更多的訂單,也有更多時間陪孩子,」她說。「這真的讓我們的生活變好了。」
基馬家的故事,只是象牙海岸數百萬個受益家庭中的一例。「全民電力計畫」自2014年啟動以來,已經幫助 超過200萬戶低收入家庭接入電網,該計畫將在未來四年內再新增 80萬戶供電連接,這項計畫也與「300任務」(Mission 300)相呼應。
「電力是非洲發展的關鍵」
國際金融公司總裁馬赫塔・喬普(Makhtar Diop)表示:「電力推動教育、醫療、創新與就業。」他強調,隨著私人投資進入非洲能源市場,將有越來越多像基馬一家這樣的家庭受益,擺脫黑暗迎向更光明的未來。
國家電網與再生能源並行發展
根據「300任務」計畫,新建電力供應將採取「雙軌模式」:其中50% 來自擴展現有的國家電網,另外50% 來自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微電網(solar mini-grids)。這種方式的優勢在於,傳統電網可有效整合現有的發電能力,而再生能源則提供靈活且成本效益較高的解決方案,特別適用於偏遠地區。
太陽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是「300任務」計畫得以推動的關鍵。由於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快速發展,使得太陽能發電的建設成本大幅下降,成為推動非洲電力普及化的重要技術基礎;此外,與水壩或燃煤電廠相比,太陽能微電網的建設速度更快,且不排放溫室氣體。
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執行長拉吉・沙阿(Raj Shah)指出:「技術進步與成本降低,是這次計畫得以成形的關鍵。各國領袖之所以聚集在這裡,是因為他們意識到,這是創造就業與維持社會穩定的最快、最低成本方式。」
政府管制與民營企業困境
雖然非洲各國領袖展現了強烈的意願,儘管計畫前景光明,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以Husk Power Systems在坦尚尼亞的經驗為例,政府管制與價格限制導致企業難以永續經營。此外,政府改革進度、國際政治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計畫的實施效果。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 Husk Power Systems 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微電網開發商之一,曾在2015年進入坦尚尼亞市場,預期能為當地無電社區帶來改變。然而,由於坦尚尼亞政府要求Husk 與國營電力公司相同的低價售電,導致Husk無法維持營運,最終在巨額虧損下撤出市場。當地許多已建好的太陽能微電網因此荒廢,甚至被拆解成零件出售。
Husk的離開讓許多當地居民感到挫折。來自 Matipwili 村的穆瓦久瑪・穆罕默德(Mwajuma Mohamed)回憶,當時村莊短暫擁有電力時,她買了人生第一台電視,如今卻只能將它重新裝回箱子。
「我們原本以為自己終於過上『正常』的生活,結果這一切又被奪走了。」
即使有國營電網進駐,仍可能無法滿足當地需求。該村目前僅有四分之一的居民獲得國營電力公司的供電,且服務品質堪憂。對此,坦尚尼亞能源部長多托・比特科(Doto Biteko)回應稱,部分微電網業者收費過高,影響了物價穩定。「我們不是要刁難業者,但政府有責任確保價格合理。」此問題也促使國際貸款機構加強監管條件。這次峰會的貸款協議明確規定,獲得資金的政府必須進行電力市場改革,允許民營電力供應商與國營企業公平競爭。
大金主美國的動向將影響計畫資金穩定
目前,奈及利亞(Nigeria)、塞內加爾(Senegal)、尚比亞(Zambia)與坦尚尼亞等十多個國家已承諾進行電力市場改革,改善國營電力公司的效率,並推動再生能源整合,以提高電力覆蓋率。
儘管這項計畫承諾資金到位,但許多國際貸款機構坦言,金錢本身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政府的市場改革才是吸引更多投資的關鍵。世界銀行總裁阿賈伊・班加(Ajay Banga)表示,他曾在肯亞的氣候與能源峰會上對非洲領袖說:「如果你們想在位子上待久一點,就必須提供就業與改善生活品質。我們可以幫助你們,但你們也要付諸行動。」
此外,這筆資金的穩定性也受國際政治局勢影響。例如,美國是世界銀行的最大金主,而美國總統的異動可能改變其對國際援助與再生能源的支持態度。前總統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做出的財務承諾,確保了短期內的資金充足,但未來仍充滿變數。
在非洲,每一盞燈光的亮起,都是一個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