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鄉與異鄉之間,何處是家?出生公民權先驅—黃金德的命運與美國國籍之戰

黃金德(Wong Kim Ark)出生於美國舊金山中國城,卻因父母是華人移民而被拒絕入境。他決心捍衛自己的身份,將案件帶上美國最高法院,最終贏得訴訟,讓在美出生者獲得國籍的權利。黃金德的人生故事,不僅代表了移民在充滿種族歧視的社會與法律爭議中堅持平等,也深刻影響了美國國籍制度的發展。

文章插圖

1870年舊金山中國城,街道狹窄、商舖林立,這裡是華人移民奮鬥謀生的地方。在一間雜貨店樓上的小屋裡,黃金德出生了。他是華裔移民黃四平(Wong Si Ping,音譯)和李薇(Wee Lee,音譯)的兒子,與許多在美國尋夢的移民後代一樣,黃金德一生充滿艱辛與希望。

然而,命運早已埋下波瀾。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通過,該法案禁止華人移民入境並剝奪他們歸化成為美國公民的權利。這讓當時成千上萬的華人移民陷入被排斥的境地。

返鄉探親,卻回不了家

1894年,24歲的黃金德隨父母回中國探親,隔年,他搭乘蒸汽船回到舊金山。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家的溫暖,而是冷酷的拒絕。美國海關官員告知他:「你不是美國公民,不能入境。」

黃金德不解:「我在這裡出生,這是我的家。」但官員回應:「你的父母是清朝臣民,不受美國法律管轄,因此你不具備美國國籍。」

對黃金德而言,這不只是回不了家,更是否定了他的身份與歸屬。他心中湧起強烈的不甘與困惑:自己明明在美國出生,卻因血統與膚色被視為外人。他決定,無論多難,他都要討回公道。

文章插圖

一場為身份而戰的訴訟

黃金德找到了律師,向法院提起訴訟案件一路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1898年美國最高法院審理了他的案件,又稱為美國訴黃金德案(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這不僅是一場個人的入境之爭,更是一場攸關數十萬在美出生的華裔後代、公民權利與種族平等的法律戰役。

黃金德的律師強調,《憲法第十四修正案》(Amendment XIV)清楚規定,任何在美國出生的兒童生來即為美國公民,不需考慮其父母的國籍。黃金德在舊金山出生,自然符合條件。

然而,政府律師辯稱,黃金德的父母是清朝臣民,不受美國司法管轄,因此他也不屬於「受司法管轄」的範圍。這樣的解釋,若被接受,不僅黃金德無法入境,所有在美出生的華裔子女都可能被剝奪國籍。

文章插圖

改變所有人命運的判決

1898年,最高法院作出歷史性裁決,以6比2的票數支持黃金德。法官霍勒斯.格雷(Horace Gray)在判決中寫道:「憲法中『所有在美出生之人』,不應因種族、膚色或父母國籍而受限。」這一判決確立了「出生公民權」的原則:在美國出生,即自動成為美國公民,無論父母的移民身份。

對黃金德而言,這場訴訟贏得的不僅是回家的權利,更是對自己身份的認同與肯定。然而,等待他的,並非一片坦途。

回家,卻永遠成了外人

儘管法院判定黃金德是美國公民,但他每次出入境都要接受嚴格審查,被質疑、被盤問,他的美國身份總是被懷疑。歧視與排斥並未因勝訴而結束。

終於,他厭倦了這種被視為「外人」的生活,1904年,回到父母的故鄉——中國,最終在中國去世。在那裡,雖然他不需要證明自己的身份,但心中對「家」的定義,或許早已變得模糊。

文章插圖

時至今日,國籍爭議仍未歇

黃金德的勝訴改變了美國國籍制度,確立了出生公民權,影響了數百萬移民後代的命運。無論是亞裔、拉丁裔,還是歐洲移民的子孫,都因這項判例而獲得美國國籍。

然而,這項判例正面臨挑戰。特別是最近,因為該國一直在努力應對大量湧入的移民。現任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的法律團隊試圖重新解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主張出生公民權應僅適用於非公民的子女,且前提是其父母在他們出生時已合法居住在美國,就像黃金德的父母當時的情況一樣;因此,非法移民或短期簽證者的子女不應自動獲得國籍。此舉引發激烈爭論,再度喚起人們對黃金德案的記憶。

從黃金德案到今時的移民爭議,美國對國籍與身份的定義,從未停止變動。而黃金德的故事,提醒我們:國籍,不僅是一紙法律文件,更是一個人身份、歸屬感與權利的承認。

黃金德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家的歸屬。他的勇氣與堅持,不僅改寫了自己的命運,更改變了美國的國籍制度,他的故事也引發了思考——

誰才是真正的美國人?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