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不會因下課而停止」美國10歲女孩自殺震撼社區,父母呼籲:讓善良成為改變的開始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10歲,本是許多孩子開始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認同的年紀,但對美國維吉尼亞州10歲女孩秋天.布希曼(Autumn Bushman)而言,這段人生旅程卻在她的房間裡劃下了句點。

秋天疑似遭受校園霸凌因而選擇自殺。此事件凸顯社群媒體與科技使用在低齡族群中的潛在風險,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現代孩子面對的壓力。

根據美國最新研究,從2001年到2022年,8至12歲兒童(preteen)自殺率明顯上升,尤其在2008年之後出現年均8.2%的增幅。女性、拉丁裔、美洲原住民與亞裔兒童的自殺率增幅尤其明顯,自殺手段中以槍枝造成的死亡上升最多。

文章插圖

10歲女孩秋天(Autumn Bushman)在父母眼中,是個活潑、體貼、有同理心的孩子。她是個小小啦啦隊員、舞者、跑者,彷彿永遠有用不完的能量,是兄弟姐妹間的開心果。「她曾經寫過一張紙條給我,說:『謝謝你這麼愛我,這是送你的禮物,去冰箱看看。』」父親馬克(Mark Bushman)眼眶泛紅的回憶。

馬克形容女兒是個總是替別人著想的孩子。「她看到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無論膚色、宗教或外表如何。」每當同學被欺負,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的人。媽媽夏天(Summer Bushman)說:「她會為別人出頭,但這樣的她,反而成了被霸凌的對象。」

她的笑聲曾是家中的陽光,直到那天,她突然離開了。

未說出口的求救訊號

今年,就讀於羅阿諾克郡(Roanoke County)的山景小學(Mountain View Elementary School)的秋天剛升上小學四年級,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父母察覺她的笑容漸漸變少。

秋天的父母回憶,這一切似乎是漸進發生的。剛開學時,她仍是熱愛穿著亮色衣服、參加活動、喜歡替朋友打抱不平的孩子。但幾週前,她開始改變,不僅話變少了、情緒變沈,衣著也變得低調,彷彿努力讓自己「不要被看見」。

兩個月前,秋天曾在車上對父親馬克說,自己在YouTube上看到一段影片,內容是一位青少女自殺的故事。她語帶不解,似乎正在努力理解這個世界的殘酷。「她好像在找答案,」馬克回想當時的她。

當時,馬克以為女兒只是單純好奇,於是他嘗試用溫柔的語氣向她解釋生命的可貴:

「當你陷入痛苦時,可能看不見未來,但妳要記得妳有家人、有愛妳的人,人生中還有許多第一次的冒險還等著妳。」

他以為這樣的對話足以打開孩子的心,但沒想到,秋天的內心已經悄悄崩塌。

當善良成為了標靶

母親夏天曾向學校反映霸凌問題,校方表示已處理,但情況並未改善。最令人心碎的是,秋天曾懇求母親:「媽,拜託不要跟學校講,你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在這個年紀,孩子們已經知道「說出去會被報復」的社會潛規則。秋天害怕成為「打小報告的人」(tattletale),更害怕那樣的標籤會換來更劇烈的攻擊。父母試著從側面處理,也曾直接與其他家長溝通,但對一個每天仍需回到那個校園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壓力依舊存在。

「這是個隨時被手機、平板包圍的世代,霸凌也不再只存在於教室,它跟著孩子回到家裡。」馬克說。

「我從沒想過,該和10歲孩子談論自殺」

幾週前的某天,秋天哭著對媽媽說:「我真的好累,我壓力好大,我能不能明天不要去上學?」

「她從來不會這樣說。」夏天現在回想起來,仍難以原諒自己當時沒能更深入探問她的情緒。

「我以為她只是壓力大,從沒想過她會走到那一步」

2024年3月21日清晨,母親察覺到秋天房間的燈還亮著,門卻反鎖。她不斷敲門、呼喚女兒,最終破門而入,卻發現女兒已經沒有生命跡象。這位四年級的小學生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年僅10歲。

對布希曼一家來說,這是一場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我從來沒想過,我要和10歲的孩子談論自殺。」夏天語帶哽咽地說。馬克則說:

「我每天都在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一個那麼陽光的孩子,會想要離開這個世界?」

「現在的霸凌,是24小時不打烊的」

這起事件讓維吉尼亞州林奇堡(Lynchburg)社區不得不面對一個早該被認真討論的問題——霸凌,特別是網路霸凌

霸凌,曾經是校園隱密角落、操場上的衝突,但在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普及之後,它變得更加隱形,也更加無所不在。即使離開學校、關上教室門,被霸凌者也無法逃離那些帶有惡意的評論與訊息。

當地社區組織「40種方式聯盟」(40WaysCoalition)說:「現在的霸凌,是24小時不打烊的。」過往的霸凌可能只是言語攻擊或肢體衝突,但如今,

霸凌是「無法關機」的痛苦,手機變成一扇永遠關不上的門,社群媒體上看似無害的留言,極有可能成為壓垮心理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自己也曾經在網路上遭遇霸凌,那是非常可怕的經驗,因為一旦有一個人發動攻擊,很快就會變成一種『群體行為』。」林奇堡市議員兼 The Boys & Girls Club of Greater Lynchburg俱樂部CEO的史蒂芬妮・瑞德(Stephanie Reed)分享:「孩子太年輕,還無法理解這些事終將過去。所以,當他們在某一刻覺得痛苦無解,這樣的情緒就可能把他們推向危險邊緣。」

40WaysCoalition的成員詹姆斯・華特金斯(James Watkins)指出,當代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網路世代,他們學習怎麼與人互動,不只是從同齡人,也從大人身上,更從網路上學習。

「當我們大人在社群媒體上都在互相謾罵、貶低不同意見時,孩子也在看,也在學。」

文章插圖

美國8至12歲兒童自殺率20年來大幅上升

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發布的報告,一項針對2001年至2022年間全美兒童自殺統計的研究,在這段時間裡,有2,241名學齡前兒童死於自殺。尤其是2008年之後,成長幅度特別驚人,自殺率從每百萬人3.34人上升至5.71人,增幅達71%。

研究中,女孩的自殺率增幅最大,達232%(IRR 3.32),顯示原本男女之間在自殺率上的差距正快速縮小。2001至2007年間,自殺僅為女童的第11大死因,但到了2008至2022年,這一數字上升至第5名,與男童持平。

女性、拉丁裔、美洲原住民與亞裔兒童的自殺率增幅尤其明顯,自殺手段中以槍枝造成的死亡上升最多。這份報告揭示,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正悄悄成為公共衛生危機,也凸顯出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與不平等。

心理專家帕梅拉.霍夫曼(Pamela Hoffman)指出,過去幾年,她在急診室接觸到的「已經嘗試自殺的兒童」人數明顯上升,而且年齡越來越小。「當孩子只是說出想法,我們還有機會幫助他們;但當他們已經行動時,醫療體系只能在事後搶救。」霍夫曼認為社會需要更早地介入,提供孩子們預防性的心理支持。

為什麼自殺年齡層持續下降?

雖然研究無法直接分析每個自殺案例背後的成因,但專家認為有幾項結構性因素可能是關鍵:

· 科技與網路普及:從小擁有手機與上網設備的孩子,暴露在網路霸凌、社群壓力與「完美形象文化」中時間更長。

· 心理健康資源不足:許多學校缺乏足夠的輔導人員,而兒童的憂鬱、焦慮往往不被當回事,或被誤解為青春期的反常行為。

· 家庭與社會支持不足:生活在低收入、族裔少數或社會邊緣群體的孩子,往往面臨更多的創傷與壓力,卻得不到適當協助。

此外,在自殺的方式方面,上吊仍是最常見手段,但成長最快的則是槍枝造成的自殺。這個發現再度突顯了槍枝安全與限制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兒童能夠接觸到槍枝的家庭環境中。

文章插圖

「善良」是開始,但我們還需要更具體的行動

在秋天事件後,40WaysCoalition舉辦更多社區對話論壇與反霸凌宣導,他們固定召開開放式座談會,邀請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與青少年一起討論如何預防暴力與霸凌。「我們不只是要提高意識,我們還要提出具體方案,讓每個孩子都知道:你不是一個人。」社區領袖吉布利・波伊(Jibri Poe)說。

這起事件所揭示的不只是某些個案的悲劇,而是一整個世代面臨壓力與孤獨的縮影。我們必須提出那個艱難地問題:

如果連10歲的孩子都感到絕望,那這個世界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