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子對了,情緒就穩了!」研究:音樂教育有助於孩童社會情緒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MUZIK文/ MUZIK編輯部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在近期發表於《PLOS One》期刊的一分研究中,南加州大學的Jed Villanueva、Beatriz Ilari、Assal Habibi探討了兒童時期接受正式音樂教育與其後社會情緒、節奏感及音高模仿能力發展之間的關聯性。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此一長期的對照研究,對比了83名參與音樂運動或無課後活動課程的孩童。 結果顯示,參與音樂課程的孩童在音高模仿能力上表現優於對照組同儕。這些發現表明,長期的正式音樂教育課程可對兒童某些層面的社會情緒發展產生正面影響,但整體影響有限。

正式音樂教育是系統性教授樂器技巧與音樂理論的過程。以往研究表明,音樂教育對音高模仿(模仿外部聲音音高的能力)和節奏同步(將內在節奏與外界感知到的節奏同步的能力)有所助益。

學音樂有助於孩童情緒發展

Kuther(2022)已經推測音樂教育可能促進社會情緒功能的發展;其他研究亦指出音高模仿與節奏同步,在建立社會連結、有效溝通、集體身份認同和合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另一類研究則探討音樂教育與認知或自尊的聯繫。不過這些研究多數聚焦於一對一的音樂課程,還未聚焦於以課後活動為主的團體音樂教育。

Villanueva等人的研究便以此為核心,觀察接受課後音樂訓練課程的孩童在音高模仿能力、社會情緒能力和節奏同步能力上,與未接受課程者是否不同?進一步探問音高模仿與節奏同步的能力,與社會情緒發展之間有何關聯?

文章插圖

那,團體音樂課程也是嗎?

該研究為期七年,對象為大洛杉磯地區的5至8歲孩童(平均年齡6.81歲)。參與者分為三組:音樂(青少年樂團,26人)、運動(足球或游泳,28人)、控制組(無課後活動,29人)。

研究工具包括音高模仿任務、節奏同步評估、分享任務,以及認知與同理心測試。

  • 音高模仿:參與者需模仿由經訓練的實驗者演唱的音調(10段旋律,每段5-9個音符長),並通過聲音記錄進行比較,得分範圍為0到1分。結果是音樂組得分始終比運動組平均高0.13分、比控制組高0.26分。

  • 節奏同步:在「單獨」和「社會」場景下進行評估。「單獨」場景中,參與者需用鼓模仿預錄音樂節奏(120或180 bpm);「社會」場景中,則有經訓練的實驗者與參與者一起模仿節奏。該項起初各組得分無顯著差異,但隨著時間推移,所有組別均有進步,仍以音樂組進步最為顯著。

  • 分享:利用變形版的「獨裁者遊戲」,評估孩童是否願意將自己獲得的貼紙分給一個未曾見面的陌生人。本項最願意分享者為運動組,比居次的音樂組高9%,控制組最無表現。但每組的分享能力每年均都有約7.2%的提升。

  • 同理心與認知:使用兒童與青少年同理心指數(IECA)、「看眼神猜想法」測試(Eyes Test)及威斯勒縮短智力量表(WASI-II)。這些指標起初都顯混亂,但「看眼神猜想法」測試的結果隨時間顯著改善,也是音樂組進步得最明顯。

拍子對了,情緒也穩了!

跟過去的研究相比,他們未發現音高模仿能力隨時間顯著提升,可能是因為選擇的歌唱任務較以往研究更為複雜;然而,同理心與節奏同步能力,都隨著時間推移而顯著提升。

大多數測試中(除分享與部分同理心測試外),音樂組參與者均優於其他組別。綜合結果顯示,正式音樂訓練對兒童社會情緒發展具有正面效益,且效益強度依訓練領域與音樂的相似性而定。

MUZIK logo

MUZIK

MUZIK 作為華語區最完整的古典音樂品牌,從2006年發行了第一本古典音樂專屬雜誌《MUZIK 古典樂刊》開始,陸續推出線上收聽平台、網路媒體...等產品,企圖融合創新元素,消除古典音樂的錯誤刻板印象,讓更多人喜歡上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