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只想耍廢懶得動?科學家:來點古典音樂讓運動更起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MUZIK文/ MUZIK編輯部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古典音樂能為運動員帶來實際可見的益處:幫助調節緊張情緒、提升平衡感、減輕自覺的運動負荷,甚至促進團隊凝聚力。

從在蕭邦旋律下訓練的體操選手,到在貝多芬交響曲中找到節奏的長跑者,科學正在驗證音樂家與運動員早就心知肚明之事:音樂會讓我們「動」起來——而且真的是字面意義上的「動」。

運動聽古典樂比較不會累

事實證明,在運動時聆聽合適的古典音樂,能讓努力感覺上變得輕鬆許多。科學上稱之為「自覺用力程度」(perceived exertion)下降,也就是運動員會覺得自己沒那麼費力,實際上卻做得更多。

在耐力與專注力決定勝負的運動中,這可能是關鍵優勢。

這一效果在《國際社會科學與人文學期刊》(2023)刊登的一分研究中得有所凸顯——他們發現,運動時聆聽古典音樂可提升動力、降低疲勞感,並增強精神專注度。

平衡感更好、更容易專心

2023年,波蘭Wrocław體育教育學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特別有趣的案例。

研究中,年輕的女子體操選手在為期六週的訓練中搭配古典音樂,結果顯示她們的平衡能力改善、心情更佳、自覺用力程度更低;而對照組在安靜環境下訓練,沒有出現相同進步。

研究人員指出,古典音樂不僅改善了她們的動作控制,也幫助她們在訓練時情緒更加穩定。

文章插圖

而且,受益的並不只是年輕運動員。許多跑者、單車手與足球員都表示,古典音樂幫助他們在壓力下保持專注、平靜,並在運動中找到穩定的節奏。

2021年,《The Independent》的一項研究探討跑者如何藉由古典音樂——包括霍爾斯特、貝多芬、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來保持當下的專注,並與自己的身體連結。受訪者形容音樂是長距離耐力訓練中的「心靈夥伴」。

節拍的選擇也是關鍵

當然,節奏很重要。節拍在120至140bpm之間的曲目——例如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終樂章、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曲活潑的尾聲——非常適合運動使用,既能幫助保持速度,又不會因強度過高而造成壓力。

▲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終樂章很適合搭配運動。

反之,節奏較慢的曲子,如拉威爾的《波麗露》或一些溫柔的鋼琴夜曲,則適合暖身或運動後的放鬆。

幫助運動員進入「心流」

除了在球場與賽道上的應用,古典音樂還能為運動員帶來另一種價值:讓人回到自我、專注當下。

古典音樂的結構、情感與節奏,都能幫助人進入心理學所謂的「心流狀態」(flow state),那是一種完全沉浸其中的感覺,動作彷彿毫不費力、時間似乎被拉長。

▲拉威爾的《波麗露》由於節奏較慢,適合暖身或運動後的放鬆。

在運動領域,心流狀態一再被證明與更高的表現水平相關。進入心流的運動員普遍反映自己專注度提升、控制感輕鬆自如、動作自動化,而這些特質往往與勝利和更高的主觀表現評價相吻合。

所以,下次要為一場體育競賽做準備時,不妨先「來點音樂」!

無論是賽前備戰還是單純去跑步,合適的樂曲都可能決定你是突破極限還是選擇放棄。古典音樂不僅僅帶來優雅與娛樂——它還能提供心理、身體與情感層面的能量。

MUZIK logo

MUZIK

MUZIK 作為華語區最完整的古典音樂品牌,從2006年發行了第一本古典音樂專屬雜誌《MUZIK 古典樂刊》開始,陸續推出線上收聽平台、網路媒體...等產品,企圖融合創新元素,消除古典音樂的錯誤刻板印象,讓更多人喜歡上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