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升值創40年新高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壽險業出手避險反成推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黃 嬿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金融時報》:壽險避險操作成主因

新台幣兌換美元漲到29字頭,這波漲勢是40年來最猛,引發英國《金融時報》關注,報導分析正常操作下,國家央行能控制匯率走勢,但台灣受制美國貿易談判及軍事保護,故央行處於進退兩難局面。

台幣升值之際,開剛始有人認為,是因為貿易戰緩和,科技業財報亮麗,需求增加只會增強台灣經濟實力,因此台灣市場熱錢湧入導致匯率飆升,但後來大家冷靜過後,發現背後有不可說的祕密,仍然與貿易戰有關。

《金融時報》也分析,新台幣匯率創近 40 年最大漲幅,因為看好經濟繁榮而升值的說法,是「不切實際」,更有可能是台灣壽險業拋售美元資產。報導分析,台灣人壽保險公司積累1.7兆美元的海外資產,大部分是美國債券,當台幣上漲訊號浮現,壽險業就會被迫大舉拋售。

央行不動,壽險出手

從21世紀初開始,台灣開始出現巨額經常帳盈餘,占 GDP 的 5%~7%,賺那麼多錢的煩惱是如何處理這些錢。最初,美元做為外匯儲備堆積在中央銀行,然而,流入台灣的外幣數量很快就變得過於龐大,甚至連台灣中央銀行都無法應付。

台灣央行擔心引起過度關注,並被美國財政部貼上貨幣操縱國的標籤,不敢有太多動作。此外,過多的儲備可能會使中央銀行的貨幣管理變得複雜,因此台灣需要一個出口,進軍人壽保險業是個好選項,央行協助下讓壽險業發行有利可圖的本幣保單,並將收益以美元形式投資到海外,就悄悄的將央行的台幣換成外匯儲備。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壓力釋放閥,台灣央行報告的美元儲備成長放緩,而新台幣卻神祕地沒有升值。

高收益背後的高風險?

在巔峰時期,台灣人壽保險公司每年購買超過500億美元的美元資產,台灣目前持有的1.7兆美元外債,幾乎悄悄成為全球固定收益市場中一支重要但未被充分重視的力量,但看似反映和體現金融經濟實力的東西,也可能很容易成為一個明顯的弱點。如果美元兌新台幣貶值,保險公司可能面臨巨額損失。

報導分析,台灣人壽保險公司海外投資收益,必須轉換為新台幣來支付投保人,在監管機構默許下,台灣人壽保險業已將其償付能力,押注於台灣央行能夠避免台幣大幅升值這一假設,因此並未格外謹慎面對外匯風險,導致新台幣計價的負債與美元計價的資產之間存在巨大錯配。

文章插圖

台幣升值背後的困境

通常來說,各國應對貨幣突然升值,比應對貨幣劇烈下跌容易得多。畢竟,當地央行總是可以創造無限量的本國貨幣,並用它購買海外資產。然而,台灣央行卻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川普政府走上貿易戰之路,台灣央行不會明顯干預匯率,還有一個原因是台灣幾乎完全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因此不願在敏感時期激怒美國。

因為台灣巨大的貿易順差,以及新台幣兌美元的匯率仍低於 30 年前的事實,推升新台幣匯率,可能摧毀台灣龐大保險業的財務狀況。報導指出,對於一些擁有巨額盈餘的國家來說,金融穩定是會逆轉的,最大的危險實際上潛伏在海外,尤其是美國。在當今的全球經濟中,台灣就是這種困境的最佳例證之一。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