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壇的代表性獎項:芥川賞、直木賞
1935年,作家菊池寬以近代文豪芥川龍之介、直木三十五為名,創設「芥川賞」、「直木賞」,以表彰文學創作中的優秀作品,並鼓勵作家持續創作。
其中,「芥川賞」主要頒給純文學領域的新銳作家,而「直木賞」則表彰通俗文學方面的傑出作品,兩獎至今仍是日本文壇最具影響力與指標性的獎項之一。
本屆芥川賞共有4部作品入選,直木賞則有6部,然而最終10部作品全數未獲評審青睞,雙雙從缺。這是自1998年的第118屆以來,睽違27年芥川賞與直木賞雙雙從缺,也是史上第6次同時無人獲獎。此外,截至本屆為止,芥川賞累計有33次從缺紀錄;直木賞則累計30次從缺。
第173回「直木賞」も該当作なし 第136回(平成18年/2006年下半期)以来「芥川賞」も該当作なしで、両方なしは第118回(1997年下半期)以来6回目、28年ぶり pic.twitter.com/lLZwRMlsyf
評審:無法勉強選出其中一部
關於芥川賞為何從缺,評審之一的川上弘美說明,「雖然在第一輪投票中,有進一步針對格雷戈里凱茲納賈特(Gregory Khezrnejat)與日比野コレコ的作品進行討論。然而在第二輪投票中,兩部作品都未能獲得過半票數,因此最終只能遺憾地決定從缺。」
她進一步指出:「有評審提出,希望芥川賞是一個能夠帶來嶄新嘗試、視角的獎項,但很多作品都給人一種『如果再多努力一點,或許就能夠成功』的感覺。」
直木賞評審京極夏彥則指出,討論歷時長達4小時,遠超過往平均時間,且六部作品實力接近,評審意見始終分歧,「每部作品的水準都不分上下,因此沒有選出得獎作品,我們也感到非常懊悔。」他也補充,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獎項,身為評審的我們必須負起責任。所有評審都希望選出最優秀的作品,最終,我們達成共識,無法勉強選出其中一部。」
書店:對銷量是重大的打擊
根據《FLASH》報導,雖然芥川賞與直木賞一開始設立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促進圖書銷售,但其本質仍是著眼於作品的文學性與完成度,旨在表彰具有創作潛力與文學價值的作家。
儘管出版業長期不景氣、紙本書銷量持續低迷,但芥川賞與直木賞的得獎作品仍是少數能讓顧客產生「那就來讀讀看吧」念頭的書。因此芥川賞、直木賞入選名單公布後,書店會先將入圍作品陳列在架上,待得獎名單公布後,再重新換上得獎的書腰並加強宣傳。
然而,面對此次的雙雙從缺,未來屋書店的藤由美榮表示,書店門市與總公司原本一邊等候結果,一邊準備陳列空間,沒想到等到的卻是從缺,「真的非常遺憾。我們預估銷售額最多會下滑約10%,我們現在必須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書店店員:請看看我們推薦的書
面對此次的雙雙從缺,失去行銷賣點的書店,只能反其道而行、化從缺為力量,紛紛推出聚焦入選作品的主題企劃。
三省堂書店率先發起票選活動,邀請讀者參與「心目中的直木賞、芥川賞得主」。其他書店也紛紛響應,推出各自的好書推薦活動,將「雙雙從缺」的結果轉化為另一波行銷熱潮。
《《《該当作なしと言われても…あなたが芥川賞・直木賞に推したい作品を教えてください》》》 pic.twitter.com/QuTvoQyjSU
未來屋書店上尾店則在官方X平台發文:「昨天芥川賞和直木賞傳出雙雙從缺的震撼消息後,我們決定推出『由書店自行選出得獎作品』的大膽企劃。當然,要做出決定需要花費不少時間,這讓我稍微能體會到評審們的心情了。」
こんにちは!昨日の芥川賞・直木賞該当作なしとの衝撃の一報を受けまして、書店が勝手に選んだ受賞作を発表してしまおうという恐ろしい企画が始まりました!当然決まるのに時間がかかっております、選考員の先生方の気持ちがほんの少し味わえた気がしてます。 pic.twitter.com/0fYIyfk4bY
對此,許多日本網友持肯定態度,支持書店推廣文學的作法:「讓讀者票選入圍作品,我覺得是很棒的點子,像是舉辦『芥川賞、直木賞入圍作品展』就不錯。」、「我認為書店的企劃很重要,我很常因為書店寫的推薦語而買書。」
曾在三省堂書店工作30年,現為NPO法人本屋大賞執行委員會理事的內田剛表示,現在的出版、書店的情勢非常嚴峻,「從銷售角度來看,至少也該選出一部作品才對,這應該是多數書店人的真心話。」
但內田剛也認為,這次雙雙從缺的結果,也許能讓更多人關心芥川賞與直木獎,將文學重新帶回人們的日常生活,
「原本書店會將得獎作品搭配海報與面板,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但現在這些空間出現了空白。對書店員而言,這正是展現專業的機會。」
讀者購書新指標?「本屋大賞」崛起
面對陷入寒冬的出版市場,芥川賞、直木賞每一次「從缺」都是雪上加霜的打擊。2002年第128屆直木賞的從缺,更是讓「本の雑誌社」出版社負責人杉江由次深感遺憾。
杉江由次認為,文學獎原本應該是推動圖書銷售、提振書市的絕佳方式,卻因「從缺」而錯失了推廣好書的機會。有鑑於此,他提出一個由書店一線從業人員主導的文學獎構想,希望能更貼近讀者與市場脈動。2004,重視作品的娛樂性、時代性的「本屋大賞」就此誕生。
本屋大賞主打「全國書店員票選!最想賣的書」,透過實際投票由書店人員投票選出,重視讀者的共鳴與市場接受度,致力拉近文學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成為近年書市行銷與口碑擴散的重要推手。
某書店業界人士表示,「有權威當然是好事,但如果對『銷售』這個現實層面沒有實際影響,直木賞和芥川賞的關注度可能會下降。」
「雖然市場上已經出現『暢銷書就是本屋大賞得主』的趨勢,但如果像這次一樣出現芥川賞、直木賞『從缺』的情況,這個趨勢將會加速。」
然而,一個文學獎的分量,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標準評斷呢?
文學獎的價值與分量?
作家永江朗指出,雖然本屋大賞具有瞬間「爆紅」的特性,得獎作品常在短期內熱銷,例如2016年獲得本屋大賞大獎的《羊與鋼之森》,首刷僅6500本,但在獲獎後迅速竄升為暢銷書,累積銷售超過100萬冊,並於同年改編成電影。
另一方面,芥川賞與直木賞雖然有忠實的文學粉絲支持,但很少作品僅靠得獎話題就能突破百萬銷量。根據《NIKKEI STYLE》報導,芥川賞的得獎作品能賣到10萬冊已屬罕見,但每隔幾年也會挖掘出綿矢莉莎、村上龍、又吉直樹等極具潛力的新銳作家,甚至掀起現象級熱潮。
此外,永江朗也指出,本屋大賞的話題性多聚焦於得獎作品本身,較少延伸至作者過往的作品,且得獎者也不會被稱作「本屋大賞作家」。相較之下,芥川賞與直木賞的得主往往能獲得「芥川賞作家」、「直木賞作家」的頭銜,過去的作品也會同步被重新陳列與宣傳,形成品牌效應。
此外,本屋大賞的「人氣投票制」亦遭質疑,因書店店員投票的機制可能使原本暢銷的作品更易獲高票,成為「暢銷書的延伸」,而非發掘潛力作品的平台。
儘管如此,本屋大賞仍為讀者開啟文學世界的重要入口,而由專業評審選出的芥川賞與直木賞,則賦予作家文壇地位,並致力於發掘具有潛力的作品。
「一年內真的可以誕生兩部傑作嗎?」
自1935年開始,芥川賞、直木賞每年1月、7月頒發兩次,至今已選出逾百部得獎作品,並成功扶植無數文壇新秀。但面對此次的雙雙從缺,文學評論家田中和生指出,「在出版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已難以不顧商業層面,說出『這部作品有文學價值』。芥川賞過去所堅守的純文學標準,正隨著時代而瓦解。」他更進一步建議,
「與其硬湊一部得獎作品,不如減少頒獎次數,認真且慎重地挑選出能代表『我們的文學觀』的作品,重新定義芥川賞。」
作家永江朗也表示贊同。他認為此屆的雙雙重缺,或許也證明了制度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很懷疑,短短半年內真的可以誕生一部傑作?若為頒獎而頒獎,反而會讓芥川賞與直木賞失去其存在價值。」
從「從缺」看見文學獎的蛻變
對書店與出版業而言,在書市陷入低迷的時候,雙雙從缺無疑是雪上加霜的打擊,但此次憑藉《ブレイクショットの軌跡》入選直木賞的逢坂冬馬則是樂觀看待:
「若讀者能因為這次『勢均力敵』的結果,進而去翻閱這些入圍作品,或許這次的『從缺』,就能變得更有意義。」
前NHK解說員柳澤秀夫也認為這是件好事,「畢竟芥川賞與直木賞是象徵一定水準與風格的獎項。如果作品未達標準,宣布從缺也會讓這些獎項更有份量、意義更大。」
此次「雙雙從缺」的決定,是在守護文學獎威嚴的嚴格評選,與出版產業對話題與銷售刺激的期待之間,所做出的艱難抉擇。然而,這次的空白不一定是否定,而是等待更具突破性的下一步。一如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伊藤氏貴所說:「這些獎項設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作品得獎,而是要判斷這部作品是否真正值得流傳於世。」
面對本屋大賞的崛起、分眾市場、閱讀習慣改變的時代,這場雙雙從缺事件,也讓芥川賞、直木賞必須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與評選機制。在藝術標準與商業現實必須平衡的「翹翹板」上,日本最具權威的兩大文學獎項,要如何尋找新的方向,重新定義何謂「好作品」,以回應時代的挑戰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