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聲音變成鳥的樣子
此次實驗的核心技術建立在椋鳥超凡的聲音模仿能力之上。椋鳥被認為是比鸚鵡更優秀的聲音模仿者,能夠精確錄製並重現幾乎所有聽到的聲音。
實驗過程採用聲譜合成器將一張鳥類圖片轉換為聲音檔案,隨後播放給一隻名為「The Mouth」的椋鳥聆聽。「The Mouth」成功重複了這個聲音,然後電腦上出現了相似的圖像。Jordan 在他的影片中提到,這是他所知史上首次有人將數據「儲存」在動物體內。
椋鳥的卓越模仿能力源於其獨特的發聲器官「鳴管」(syrinx)」,這個器官兩側各配備兩對肌肉,部分鳥類甚至擁有多達14對肌肉組合。這種精密的生理結構使椋鳥能夠以極高的精準度和速度控制聲音音調,每秒可進行數十次、數百次甚至數千次的音調變化。
當音調變化速度達到足夠高的頻率時,會產生「幅度調變」和「頻率調變」效果,其運作原理與無線電波傳輸音訊頻率的機制相同。Jordan 運用特殊的超聲波麥克風技術,將鳥類聲音顯著放慢而不影響音質,藉此深入分析椋鳥達成聲音模仿精度的機制。
Sarah Tidwell(@inkydragon)分享的貼文
椋鳥的複製貼上
透過將圖像轉化為聲譜圖中的音頻訊號,並讓椋鳥進行模仿,Jordan 觀察到椋鳥成功學習並模仿了原始聲音,儘管在頻率方面存在約50到60赫茲的微小偏差。
根據 Jordan 的計算,這次實驗有效傳輸了約 176kb 的未壓縮資訊。從理論角度分析,若將此視為音訊檔案傳輸協定,搭配10:1的數據壓縮比例,其傳輸效率幾乎達到每秒 2mb 的資訊量。
網友:真Bird Cloud雲端儲存
這項實驗在 Reddit 的 r/videos 版塊引發討論,網友們從多個角度檢視實驗的技術細節與概念定義。
關於實驗標題的精確性,許多使用者質疑將此實驗稱為「PNG 儲存」的適當性。技術專家指出,PNG 是一種特定的無損圖像壓縮演算法,而影片中採用的圖像儲存方式是透過音頻頻譜進行有損轉換,這與 PNG 的核心特性存在根本差異,部分網友認為應改稱其為「JPG」格式或者仍是 PNG,只是其全稱為 Poultry network graphic(家禽網路圖像)。
也有網友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儲存的本質就是讓物體模仿並重現特定內容,此實驗則是該概念的「超級原始版本」。
實驗內容也激發了網友們的創意聯想和幽默回應。有技術背景的網友提及經典的「以鳥類為載體的網際協定」(IP over Avian Carriers/RFC 1149),甚至有人開玩笑表示已在使用 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igeon)語音通訊技術;更有網友表示,如果你將 PNG 存在一隻鳥裡面並且它飛走了,可以說已經將圖片儲存在雲端。
有網友開玩笑道,若能教導所有鳥類模仿特定圖像,數百年後科學家分析鳥鳴聲譜圖時,可能會發現巨大的中指圖案,這將是相當有趣的歷史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