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bidi:從惡搞到主流
如果你聽到小孩大喊:「What the skibidi are you doing?」,別急著糾正文法,因為Skibidi真的進了劍橋詞典。
它來自 YouTube 爆紅動畫Skibidi Toilet,角色從馬桶裡探出頭搭配「skibidi」聲音,原本只是胡言亂語,卻在 TikTok 上成為孩子們加強語氣或單純搞笑的口頭禪。
劍橋詞典把它定義為「既可以表示『很酷』或『很糟』,也可以純粹當成玩笑」。甚至連好萊塢名人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都跟上潮流,曾在 Instagram 上秀出一條寫著「skibidi toilet」的項鍊,顯示這個詞已突破年齡層,進入大眾文化。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笑得出來。《衛報》專欄作家 Lee Escobedo 就形容Brainrot(腦腐)是一種世代現象:一群年輕人精通諷刺卻渴望意義,把惡搞當成日常表達方式。這種高度混亂的媒體同時既是娛樂,也是一種世界觀。這番評論凸顯了世代差異:年輕人將其視為幽默與身份符號,年長一代卻感受到語言在失序。
Tradwife:懷舊家庭角色的社群化
另一個新收錄的詞是tradwife,即「traditional wife」的縮寫,指選擇扮演傳統家庭角色的女性,如料理、清潔、照顧孩子。詞典特別補充說明,這個詞「尤其指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生活的女性」。
「tradwife現象」至少自 2020 年開始受到關注,聽起來像是 1950 年代的復古風,但在 TikTok、Instagram 上卻相當熱門,逐漸形成社群。
有人覺得這是家庭價值的回歸,也有人批評它強化性別刻板印象。換句話說,這不只是家庭選擇,更是一場關於「傳統 vs. 現代」的社群辯論。
Delulu:從嘲諷到自我解嘲
相比之下,delulu帶來的是另一種文化趣味。它源於「delusional」(妄想),最早出現在十多年前的 K-pop 粉絲圈,用來嘲諷那些幻想能與偶像交往的粉絲。
隨著 TikTok 普及,「delulu is the solulu」(妄想就是解答)成為爆紅語句,影片播放量達數十億次,甚至演變為一種「自我解嘲式正能量」。而「delulu with no solulu」(妄想沒有解答)則被澳洲總理安東尼·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引用,用來在國會攻擊政治對手,顯示這個詞已超越粉絲圈,進入政治語境。
劍橋詞典將delulu定義為:「相信不真實的事物,通常是因為你選擇這麼做。」這樣的描述,也呼應了當今「後真相時代」(post-truth)的語境——個人信念有時比事實更重要。
職場與科技:新詞中的現實寫照
疫情後的遠端工作也催生了新詞。mouse jiggler指一種讓電腦滑鼠自動移動的裝置或軟體,用來營造「我正在工作」的假象。它既帶有幽默意味,也揭示勞動監控與員工對策之間的矛盾。
而work spouse或work wife則反映職場中的人際關係,用來形容兩位同事之間互相支持、信任的關係,雖非真正伴侶,卻像「辦公室夫妻」。
在科技領域,broligarchy結合「bro」(兄弟)與「oligarchy」(寡頭政治),用來形容科技業極富有、掌握政治影響力的男性菁英。例如,當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特斯拉執行長 Elon Musk 與 Meta CEO Mark Zuckerberg 出席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就職典禮時,媒體便以此詞形容他們的集體力量。
語言如何進入詞典?
劍橋詞典並非隨意挑選流行語,而是依據「劍橋英語語料庫」(Cambridge English Corpus)進行觀察,這是一個涵蓋超過 20 億字的資料庫,追蹤新詞在不同族群、語境中的使用頻率與持續性。
劍橋詞典語言計畫經理 Colin McIntosh 表示:「網際網路文化正在改變英語,而這個過程既有趣又值得記錄。」「我們只會收錄我們認為能夠長久存在的詞彙。」他坦言,不是每天都有像Skibidi與delulu這樣的詞進入詞典,但它們的影響力顯示,它們並非曇花一現。
語言作為時代鏡子
這一輪新增的詞語,既包括Skibidi這樣的無厘頭迷因,也包括forever chemical(永久化學物質)這樣揭示環境議題的專有名詞。從網路惡搞、性別討論,到氣候變遷與遠端工作,它們共同構成一幅當代社會的語言肖像。
語言正在把我們的生活一字一句記錄下來。當我們翻閱劍橋詞典的更新頁面時,其實正是在閱讀一部「生活百科全書」,記錄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