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狂唸的Tralalero Tralala是什麼?」風靡孩童的迷因「義大利腦腐」,全靠AI生成

人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老了?其中一個答案可能是,當你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現在孩童的流行,甚至是難以理解時。

今年初,人們發現自家孩子開始念著Tralalero Tralala、Bombardiro Crocodilo、Brr Brr Patapim等奇怪的咒語,且乍聽很像義大利文先別擔心,他們不是吃了翻譯蒟蒻,而是掉進了最新的網路迷因「義大利腦腐」(Italian brainrot)宇宙。

在這裡,有穿著三雙Nike球鞋的鯊魚、頂著卡布奇諾杯的芭蕾舞者、與轟炸機融合的鱷魚,甚至還有一隻長著人腿、身體卻是輪胎的樹蛙。在網路世界,尤其是TikTok,這些角色已經成為新世代網路迷因。

回顧過去幾年,網路的動物迷因從草莓大象(strawberry elephant)、藍色精靈貓(Smurf cat),再到是去年爆紅的淡定狗(Chill guy),都還停留在Photoshop合成的惡搞迷因。但「義大利腦腐」則完全不同——它是AI與無數個網友們攜手打造出的怪奇動物園,短短半年,這股潮流已經從TikTok擴散到全球。

惡搞之餘,伴隨著「義大利腦腐」的是一連串的爭議,而這些能瞬間刺激孩童多巴胺的迷因,正在慢慢佔據Z世代、α世代的注意力。

文章插圖

先從「腦腐」開始說起

2024年,牛津詞典公布該年度代表字,由Brain(大腦)與Rot(腐爛)組成的brainrot(腦腐)榮登2024代表字之一。

這個詞最早是批判人們偏好簡單觀點,社會整體的精神、智力衰退;來到現在則衍伸為迷於低品質的社群媒體內容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可以直接指稱低品質的內容。

容易讓人「腦腐」的內容,多指得是網路上吵鬧、荒謬、毫無意義,讓大腦被腐蝕的內容。它就像數位垃圾食物,儘管你知道它會隨著你每一次滑動螢幕而一點一滴地燒壞你的神經,卻依然讓人無法停手。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調查,雖然「腦腐」這個詞已經存在超過一世紀,但自2023年至2024年間,它的使用頻率飆升了230%。這股熱潮,主要源於TikTok和Instagram上鋪天蓋地的荒謬、粗製濫造的內容,尤其深受Z世代與α世代的喜愛。

跟「義大利」只有一點關係

根據美國娛樂網站《Vulture》報導,義大利腦腐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巨石強森的系列迷因。這些影片使用AI語音,讓巨石強森用義大利文講出毫無邏輯,且時常涉及排泄的荒謬故事。例如,2023年10月的一支迷因裡,網友用AI讓巨石強森說出「Tralalero tralala」,並押韻「smerdo pure nell’aldilà」(我連在來世都會拉屎)。

根據義大利網友的解釋,Tralalero tralala本身雖然沒有任何意思,但帶有一種唱歌般的語感,可以用來讓語句顯得諷刺或幼稚。

2025年1月,一段義大利文音檔在TikTok流傳,內容荒謬且具攻擊性:「tralaleo tralala,該死的上帝與真主阿拉。我正跟我他媽的兒子Merdardo玩《要塞英雄》,結果我阿嬤Ornella Lecca-Cappella 跑來告訴我們,那個混蛋Burger邀請我們去吃一頓大餐(un purè di cazzi)。」

該段音檔除了出現褻瀆與冒犯神明的話,其中的Ornella雖然是義大利常見的女性名字,但與leccare(舔)和cappella(陰莖頭)結合後,便帶有粗俗、侮辱的意味。至於,un purè di cazzi則是粗俗的厘語,直譯為陰莖泥,是一種極為粗鄙的俚語,常用來營造戲謔或嘲弄的效果。

不久後,另一名TikTok網友使用Tralalero tralala的音訊,並配上用AI生成鯊魚與鴿子的合成圖,接著,另一名網友則是生成了鯊魚穿著NIKE球鞋的惡搞圖,一隻名叫「Tralalero tralala」的鯊魚惡搞迷因、義大利腦腐始祖就此誕生,並迅速引發網友們爭相模仿。

文章插圖

歡迎來到義大利腦腐的世界

雖然這些影片沒有固定的模板,但大多遵循相同的模式:AI生成角色(如穿球鞋的藍色鯊魚)、超現實或摸不著頭緒的情節(出軌、背叛、玩《要塞英雄》),畫面使用CapCut特效或Brat字體。就像最初的巨石強森的迷因一樣,這些角色的旁白會使用TikTok voice的「Adam」念出一段荒謬的故事,搭配一個爆炸的開頭,以及戲劇性的背景音樂。

隨著「Tralalero tralala」的爆紅,網友們已經不滿足於一隻「穿球鞋的鯊魚」,許多奇形怪狀的AI生物如雨後春筍般被孕育而出。角色名稱通常含有義大利文的結尾詞,例如-ini或-ello,念起來帶有滑稽的語感,增添角色的荒謬與幽默感。

目前為止,義大利腦腐已經有超過一百多個角色,其中最知名的包括:

1.卡布奇諾芭蕾舞者(Ballerina Cappuccina)

一個有人類身體、卻頂著卡布奇諾咖啡杯的舞者。這個AI角色通常會跳舞、唱歌,是義大利腦腐中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雖然已婚,卻時常被描繪成與Tung Tung Tung Sahur有三角戀關係。

文章插圖

2.卡布奇諾刺客(Cappuccino Assassino)

卡布奇諾芭蕾舞者的「丈夫」。整個身體是一個外帶咖啡杯,頭上戴著《火影忍者》的護額,總是在夜幕降臨後攻擊無辜的人。

文章插圖

3.Tung Tung Tung Sahur

Tung Tung Tung Sahur 是一根拿著棒球棒的巨大木頭。與大多數角色使用義大利文不同,它說的是印尼語:「Tung Tung Tung」是擬聲詞,「Sahur」指穆斯林的封齋餐。如果有人連續三次在封齋時沒回應,它就會現身。

文章插圖

4.轟炸鱷魚機(Bombardino Crocodilo)

一隻與二戰轟炸機融合的鱷魚,不信真主、只愛炸彈。

文章插圖

人人都是創世神,一個義大利式的神話

只要使用AI工具,就能參與創作,義大利腦腐已經演變成一個大型沙盒遊戲,就像遊戲《麥塊》(minecraft)一樣沒有創作限制,人人都是創世神。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中學老師菲利普林賽(Philip Lindsay)表示,

「這已經不是某一個人的作品,義大利腦腐已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型網路創作計畫。」

英國媒體《SCREENSHOT Media》則形容,義大利腦腐已演變成微型神話體系,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擁有家庭、對立關係與怪異的背景。它們混亂卻詩意,無處不在。」創作出卡布奇諾芭蕾舞者的24歲青年蘇薩努(Susanu Sava-Tudor)則表示,

「義大利腦腐不是傳統的迷因笑話,而是在荒謬與幽默之間,建立一個如電影般的神話。」

只是個迷因,認真的人就輸了?

然而,就如同「Tralalero Tralala」一開始在TikTok流傳,帶有冒犯性詞語的音訊,許多不懂義大利文的人,往往在不知情下轉發了褻瀆宗教的內容。隨著「Tralalero Tralala」和義大利腦腐的鯊魚畫上等號後,影片旁白更是使用大量包括性器官、排泄物等極度露骨、粗俗的字眼。

而同樣備受爭議的還有影射現實悲劇的「轟炸鱷魚機」。它的基本設定除了「不信真主、只信炸彈」之外,還包括「要飛去轟炸加薩巴勒斯坦兒童」的玩笑。有些版本甚至會在最後用義大利文提醒觀眾,「如果你翻譯這段話,你就是個白癡,別破壞這個笑話,婊子。」

《Vulture》批評,這是刻意誤導的惡搞,利用人們聽不懂的內容,散播冒犯性的言論,

「就像教不懂外語的人罵髒話或是冒犯他人的話,卻聲稱只是無傷大雅的玩笑。」

「可比擬達達主義,是後迷因文化巔峰」

儘管義大利腦腐爭議不斷,它儼然已在社群媒體上颳起一陣旋風。布法羅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傳播學副教授約塔姆奧菲爾(Yotam Ophir)表示,這個迷因的重點在於它純粹的隨機性,「使用者從中得到的是一種『只有我懂』的感覺,他們知道一些連媽媽都不知道的事。」

奧菲爾更指出,當這些迷因被貼上「腦腐」的標籤,其實也是在自嘲,承認這些內容既荒謬且不知所云。

數位文化分析師瑪麗亞費爾德曼(Maria Feldman)更將其比擬為1920年代的達達主義,「這是後迷因文化的巔峰。它不是要讓人看懂,而是在反邏輯、刻意荒謬中,帶出一種文化諷刺。」

文章插圖

為什麼孩子會沉迷義大利腦腐?

義大利動畫師同時也是老師的法比安莫塞勒(Fabian Mosele)解釋,「對孩童來說,義大利文是很有趣的語言,有著特別的音調,卻也很容易模仿。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可以使用免費AI工具自行創作和分享他們自己的版本。」他補充道:「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父母不懂的『秘密語言』,這讓它變得更酷。」

這股潮流同時也滿足了青少年對叛逆與自我表達的渴望。

神經心理學家薩納姆哈菲茲(Sanam Hafeez)則表示,義大利腦腐可以快速衝擊多巴胺,觀看時幾乎不需要專注或思考,可以瞬間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

因為孩童原本就容易被新奇和搞笑的東西吸引,而義大利腦腐正好完全符合這些條件——誇張的形象、荒誕的語音、極快的播放節奏,讓人欲罷不能。

心理學家:長期接觸,可能對暴力麻木

朗朗上口的角色名稱與歌詞,也是「義大利腦腐」迅速爆紅的原因。就像1995年由河流二重唱演唱的《瑪卡蓮娜》(西班牙語:Macarena),憑藉洗腦的旋律和簡單的舞蹈席捲全球。然而,許多人沉浸在歡樂舞蹈時,卻忽略了這首歌詞本身其實充滿兒童不宜的性暗示。

英國諮商心理學家喬伊馬勒(Joy Maele)指出,義大利腦腐不適合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雖然畫面看似搞笑與荒唐,但其中仍包含沉重的情感與象徵主題——戰爭、破壞、侵略——而這些全都被包裝在歡快的音樂與鮮豔的色彩裡。」

她解釋,「孩子在理解『意義』之前,會先處理『語氣』。當兩者不一致時,容易造成情感失調。他們可能帶著開心唱著關於報復或破壞的歌,不是因為理解這些概念,而是因為旋律好玩,大家都在跟著做。」馬勒提醒,長期接觸這類內容,可能讓孩子對暴力麻木,或將不恰當的情緒反應視為正常。

老師:別在上課提到那隻鯊魚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TikTok上標註#italianbrainrot標籤的影片已超過7.7萬支,總觀看時數更突破30億小時。網友們除了創作新的義大利腦腐角色之外,也開始將角色融入至其他動漫裡。

從年初義大利腦腐至今,現在潮流已經從TikTok擴散到YouTube Shorts與Instagram Reels,許多網路創作者也加入這場戰局,紛紛製作相關影片。儘管爭議不斷,這股旋風似乎沒有消停的跡象。

雖然義大利腦腐受到許多孩童的歡迎,但許多在學校教書的老師們卻對此感到擔憂。根據美國雜誌《Parents》報導,有些老師們不得不禁止義大利腦腐,因為學生會在上課時不斷重複「Tralalero tralala」等毫無意義的話,打斷課堂學習。但也有不少教育者認為,這只是孩子們玩語言的一種方式——這種事幾個世代以來都有,只是現在多了AI工具的使用。

文章插圖

在幽默與冒犯之間

不過,義大利腦腐帶來的也不全是負面影響。例如其中一個由印尼文化衍生而出的Tung Tung Tung Sahur,就取自對穆斯林來說最重要的齋戒月傳統,也因此,這個角色在印尼等伊斯蘭國家特別受歡迎。

今年三月齋戒月結束後,許多印尼網友也開玩笑表示,「Tung Tung Tung Sahur任務完成,可以準備回國!」透過社群平台的傳播,意外讓原本只有穆斯林才熟悉的傳統文化,逐漸融入至全球網路文化。

面對「Tralalero tralala」褻瀆上帝與真主的爭議,南加州大學傳播學臨床副教授內格爾(Nager)認為,「沒有人願意為這些被視為仇視伊斯蘭的內容負責,甚至也有人辯稱這只是無心的巧合。」但他也提醒,迷因被當作「武器」的例子並不罕見——就像佩佩蛙(Pepe the Frog)最初只是搞笑迷因,卻最終被種族主義者挪用為仇恨象徵。

用創意回應荒謬,映照年輕世代的鏡子

義大利腦腐看似荒誕,卻揭示了AI、社群媒體與年輕世代互動的新模式。它可能是幽默的舒壓出口,也可能暗藏文化冒犯與心理風險。迷因本身並無善惡之分,但它如何被創造、傳播與解讀,決定了它會是純粹的數位笑話,還是新的社會爭議。

在這充滿混亂的現實世界裡,義大利腦腐或許正是年輕人用創意回應荒謬的一面鏡子。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