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讓好萊塢再次偉大
5月5日,美國總統川普在Truth Social發文,稱「美國電影業正在迅速消亡」,並指出許多國家透過稅收優惠吸引好萊塢製作團隊到海外拍攝,導致美國電影人才外流,削弱了美國電影產業,已嚴重構成「國家安全威脅」。
為了讓美國再次擁有真正「美國製造」的電影,川普表示將對所有在美國境外製作的電影課徵100%關稅。
然而,白宮並未針對這項政策公布相關法律細節與實施方式。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僅表示:「將研擬所有選項來履行川普總統的指示,以維護我國的國家和經濟安全,同時讓好萊塢再次偉大。」
"Other nations have been stealing the moviemaking capabiliti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ays @POTUS."Hollywood is being destroyed ... If they're not willing to make a movie inside the United States, then we should have a tariff on movies that come in." pic.twitter.com/g3lxoGppmJ
為什麼好萊塢要去國外拍片?
根據FilmLA統計,過去十年洛杉磯的影視製作減少了三分之一。《CNBC》分析,好萊塢的製作困境都歸結一件事——錢。預算越來越緊、串流媒體徹底改變了媒體市場、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越來越少,製片廠也不再從DVD銷售中獲得可觀的收入,製片廠不得不勒緊褲帶。
此外,新冠疫情也對美國好萊塢造成嚴重打擊。2018年,美國年度總票房總創下118億美元的佳績,但自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電影院被迫暫停營業以來,美國年度總票房始終未能再突破90億美元。
這也促使好萊塢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因為在溫哥華、昆士蘭或索非亞等地拍攝一部電影,比在洛杉磯製作還便宜40%到60%。
對此,美國經紀公司UTA副主席傑伊蘇瑞斯(Jay Sures)表示,雖然美國演員與導演大多偏好在國內工作,
「事實是,對好萊塢片廠而言,即使要讓大家搭飛機、支付飯店費用,仍然比在美國拍片便宜。因為海外的勞動成本、各種稅金優惠與製作條件都比在美國還要便宜許多。」
好萊塢公會:我們要的是稅收優惠
對此,由好萊塢組成的娛樂工會組成的聯盟,包括美國編劇工會(WGA)、美國導演工會(DGA)、美國演員工會(SAG)等協會,聯合致信給川普。
信中內容感謝川普對好萊塢的支持,並強調:「目前,超過80個國家提供製作稅收優惠,導致許多原本可以在美國拍攝的製作轉而外移。要讓更多製作回流美國,需要一個全國性的策略和廣泛的政策解決方案。」然而,這封聯名信並未提及川普的關稅威脅,僅提出三項尚未獲得政府支持的「聯邦影視稅收優惠」,希望川普將其納入未來政策。
加州州長:請盡快提供相關細節
今年7月,加州州長紐森宣布,將加州的電影和電視稅收優惠總額提高到7.5億美元,金額是過去上限的兩倍,目的是鼓勵更多電影製作回流至洛杉磯。
同時,紐森也向川普喊話:「我們都渴望與川普政府合作,也都希望加強國內製作,」他強調,希望川普政府能夠宣布「至少一項」包含更多電影關稅的細節提案,以供大家進行審查與評估。
然而,自川普表示將對境外製作的電影課徵100%關稅以來,美國政府卻遲遲沒有公布相關細節。
川普再次重申:我要課徵100%電影關稅
9月30日,川普再次Truth Social上發文,重申他在5月曾提出要對所有在美國境外製作的電影課徵100%關稅的主張。這次,川普的語氣更為激烈,不僅形容這些外國製作「就像『從嬰兒手裡搶糖果』一樣,」更將矛頭指向加州州長葛文紐森,批評「紐森的軟弱無能,才會導致加州電影業受到特別嚴重的打擊。」
但這次,川普依舊未公布相關細節以及生效時間。
《Deadline Hollywood》雜誌執行董事多明尼克(Dominic Patten)認為,川普提出的電影關稅,可能只是一場煙霧彈,但他也坦言好萊塢「仍不得不認真對待,這已經造成不少恐慌。」他進一步強調,「對智慧財產、對創意內容徵稅,和對汽車、鋼鐵或大豆徵稅完全不同。你無法明確指出它是什麼,因為它是一種智慧財產權,它既能是全球性的,也能是地方性的。」
何謂正港的「美國製造」?
票房數據公司The BoxOffice Company高級副總裁丹尼爾洛里亞(Daniel Loria)表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界定美國製造。
為了節省成本和獲取稅收優惠,好萊塢製作已徹底全球化。現在平均一部好萊塢電影會橫跨五國拍攝,後製工作則分散世界各地。丹尼爾認為,「如果一部電影在美國編寫劇本、由美國片廠出資、場景設在外國,之後又回到美國進行特效、後製和行銷。但如果僅僅只是在國外拍攝,算不算外國製作?」
《CNN》則批評川普的電影關稅政策,指出電影並不是透過港口進出的「貨物」,而是屬於「服務業」的智慧財產。若要像商品一樣課稅,政府必須先明確定義電影的價值,並決定海外製作比例達到多少才算「進口」。儘管川普常抱怨美國「商品」進口大於出口,但在「服務」上,美國出口遠遠超過進口。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數據,2023年美國影視產業實現15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出口額達到226億美元。
電影關稅誰來買單?
對觀眾來說,這不是遙遠的經貿議題,而是會直接反映荷包上的現實。如果電影製作的成本翻倍,電影院就必須支付比過往更高的分帳金額給片商,電影票價勢必也會跟著調漲。
南達科他州(Vermillion)的獨立電影院Coyote Twin Theater 執行董事香儂科爾(Shannon Cole)就坦言:「這意味著我們可能還要再面對至少三年的低迷,而這個低迷已經持續了四年。大家已經失去了電影院的習慣。現在你又說電影可能會變得更貴,因為片廠會向戲院收取更高的播放費用?這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不只是電影院票價調漲,極度仰賴全球製作的串流平台,也可能透過調漲訂閱費以平衡電影製作的支出。
除此之外,雖然課徵電影稅會大幅推高海外拍攝的成本,但並不代表在美國拍片就會變得更便宜。一名資深製片人指出,對獨立電影而言,100%的電影關稅「意味著多數作品根本無法開拍。」
經濟學家:川普說對了一件事
然而,紐西蘭的智庫經濟學家艾瑞克克蘭普頓(Eric Crampton)也承認,川普點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各國的電影補貼確實造成了「不公平競爭」。但他強調,理想的解方應是與他國協調稅收優惠,而非懲罰性關稅。美國經濟顧問威廉萊因施(William Reinsch)則提醒,
「若美國挑起電影關稅戰,反而可能失去全球最重要的電影出口優勢,我們失去的會比得到的更多。」
影視製作與發展協會(SPADA)主席艾琳加德納(Irene Gardiner)表示,「雖然許多人認為關稅不太可能實施,但光是這個『可能性』被提出,就已經可能導致市場觀望,造成市場不確定性。」
她指出,「國際產業與本土產業是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彼此需要、相互扶持。一旦打破這個平衡,將造成毀滅性後果,全球經濟也會因影視製作相關的餐飲、運輸等行業連帶受創,導致大量人員失業。」
等等,總統可以這樣做嗎?
根據《富比士》雜誌報導,儘管川普希望提升課徵100%電影稅,以保護美國的電影產業,但這條政策極有可能在上路前,就先違反1988年通過的《伯曼修正案》(Berman Amendment)——總統不能直接或間接管制任何與「資訊與思想交流」有關的產品,包括出版物、電影、錄音、新聞、藝術品等。
對此,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法學教授約翰普法夫(John Pfaff)指出,川普「沒有這樣的權力,因為法律已經明確寫著『你不能這麼做』」。
然而,對於《伯曼修正案》的法律解釋仍存在爭議。有專家認為,針對電影、出版品等文化作品徵收單邊關稅缺乏法律先例,法院可能會採取「狹隘且細緻的解讀」。過去,聯邦政府就曾將該修正案狹義解釋為不適用於「尚未完成」的作品,這也意味著川普或許會試圖主張:關稅並不適用於仍在海外拍攝中的美國電影。
律師:川普恐面臨法律訴訟
除了《伯曼修正案》之外,川普的關稅還面臨兩大挑戰:國際貿易協定與憲法言論自由。
首先,世界貿易組織(WTO)已決議,全球各國在2026年3月之前不得對數位服務和商品加徵關稅。若美方遵守這項協定,川普將無法針對透過串流平台傳輸的電影課稅。
其次,若川普執意課徵電影關稅,恐將引發法律訴訟。美國Possinger Law Group律師事務所指出,如果川普刻意讓電影更難進入美國市場,等於藉由限制電影的發表與傳播,便可能侵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論自由。
文化貿易從來不公平
截至DQ刊登本文前,川普政府尚未公布100%電影關稅相關細節。曾擔任《駭客任務:復活》(The Matrix Resurrections)等多部電影製作的亨寧摩芬特(Henning Molfenter)表示,國際拍攝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準備,「不可能僅憑川普一句話,就讓這些製作就放下一切、立刻回家。」
無論川普的關稅提案是否會成真,這場風波都已凸顯兩大現實:「海外稅務優惠」與「成本優勢」讓製作外流成為常態,而票房持續疲軟、串流平台崛起,也促使傳統電影製作模式面臨結構性轉變。
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媒體與傳播系教授班艾爾森(Ben Eltham)表示,現在的好萊塢電影平均會在五個國家拍攝,後製則分散在全球各地,而川普提出的電影關稅,其實也是在提醒所有人,
「文化貿易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因為文化就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