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走了,變成Junie回來了?
根據《紐約郵報》報導,Lua是布雷迪與前妻吉賽兒邦臣(Gisele Bündchen)共同領養的比特混血犬,兩人的社群上總是可以看見Lua的身影。但在2023年12月,年邁的Lua走完了牠的生命旅程。當時吉賽兒也曾在社群發文悼念,寫道:「我們的小Lulu,守護天使已升天。你將永遠在我們心中,我們會想你的!」
幾個月後,媒體捕捉到布雷迪家中出現了另外一隻與Lua外貌非常相似的新狗。不同於Lua是從收容所領養而來,這隻名為Junie的狗,其實是出自一家名為Colossal的生技公司。
Tom Brady Reveals His Dog Junie Was Cloned from Beloved Pet Lua, Who Died in 2023(Source: People) https://t.co/TSID3dxo9b pic.twitter.com/dgY1g2HAcZ
▲圖為湯姆布雷迪與他的愛犬。左為Lua、右為Junie。
從復活瀕危動物,再到復活你家的狗
布雷迪公開表示,他目前飼養的愛犬Junie,是由生技公司Colossal透過複製技術培育而成的「複製犬」。他也透露自己是該公司的股東,並支持其複製技術。不久後,Colossal正式宣布收購美國首家、也是目前唯一提供寵物複製服務的企業──Viagen Pets and Equine。
過去,Viagen曾為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與帕莉絲希爾頓(Paris Hilton)等名人複製寵物,亦持有1996年成功複製「桃莉羊」(Dolly the sheep)所使用的專利技術。
布雷迪也在聲明中表達對這項技術的肯定與期待:「我非常愛我的動物,牠們對我和家人意義重大。我希望這項技術未來能幫助那些失去寵物的家庭,同時推動瀕危物種的保育。」
Colossal以推動「復活絕種動物」(De-extinction)研究聞名,曾聲稱成功培育出三隻具「恐狼」基因特徵的犬隻,並正積極進行重現渡渡鳥的實驗。
【延伸閱讀】「動物滅絕是不可逆的?」科學家培育出具有長毛象基因特徵的老鼠,下一步:復活長毛象
這次收購意味著,Colossal不僅將寵物複製納入自家技術版圖,也正式把「基因重建」的應用,從實驗室推向日常生活,也將這項「複製技術」推向未知的邊界。
複製一隻狗,需要犧牲多少「代理孕狗」?
目前在美國,複製一隻狗的費用為5萬美元、貓則為3.5萬美元,且須排隊等待5至7個月。對於無法承受失去之痛的飼主來說,這筆價格似乎是避免「無可計量痛苦」的合理代價。然而,哥倫比亞大學犬類認知實驗室主任亞歷珊卓拉霍洛維茲(Alexandra Horowitz)指出,若了解複製過程的殘酷現實,這些動物所付出的代價遠超過金錢。
她解釋,複製的每一步都充滿倫理問題:首先是體細胞核移植(SCNT),需要從另一隻雌犬體內取出卵子並移除細胞核,再注入被複製寵物的體細胞核,並透過電擊促使胚胎分裂。為了提高成功率,實驗室會將多個胚胎植入「代理孕狗」體內,這些雌犬通常會被注射黃體酮(Progesterone),確保複製體的子宮進入適合胚胎著床的狀態;或是與結紮過的公狗進行「假交配」,從而提高植入胚胎的成功率。
複製狗的代價,遠超過金錢
最殘酷的是,複製過程需要犧牲非常多的狗。2022年,根據《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一項研究顯示,1000隻嘗試複製的狗中,僅約2%能成功誕生活體幼犬。儘管約有20隻複製犬在出生後不久夭折,研究並未發現牠們的早死率或疾病風險顯著高於一般犬隻——但在這個數字背後,是數百隻被用作代理孕狗與實驗樣本的無名狗生。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獸醫學院教授高哲銘(CheMyong Jay Ko)坦言:「要做這種複製,確實需要很多狗。」他補充,「目前成功率約為20%,而這數字已經算相當高了」。
複製,不如領養
自新冠疫情後,複製寵物的詢問數量急速增加。Viagen的業務經理艾斯頓(Lauren Aston)解釋,許多人在隔離時期從收容所領養了寵物,陪伴他們度過孤單與沮喪的時期,「但許多人領養的是混種(Mix),無法像買純種拉布拉多,找到另一隻相似的寵物。」
「我們走的是精品路線(boutique),」艾斯頓補充說,「提供人們另一種選擇與可能性——儲存寵物的 DNA,讓他們有機會找回相同類型的貓或狗。」
但對多數動物保護組織而言,複製從不是選項之一。收容動物統計組織(Shelter Animals Count)發言人托莉富蓋特(Tori Fugate)指出,新冠疫情後各體型犬隻在收容所的停留時間幾乎翻倍,經濟壓力亦讓危機惡化。她表示,領養僅需數百美元,通常還包含疫苗、晶片與結紮手術。
「我理解失去寵物的痛苦,但如果想尋回那份愛,只要去你附近的收容所走一圈,總會有一隻動物在等你。你能改變牠的命運,也能讓牠改變你的生活。」
倫敦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幹細胞與發育遺傳學部主任洛維爾巴奇教授(Robin Lovell-Badge)認為,複製動物唯一合理的理由,是出於非情感性的價值,如提升速度、嗅覺、產奶量,或降低研究動物的基因變異,「若只是為了替代失去的寵物——無論是貓、狗還是馬——那就太不明智了,為什麼不去愛另一隻同樣值得你愛的新動物呢?」
而且,那真的是「同一隻狗」嗎?
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醫學倫理學專家薩繆爾哥洛維茲(Samuel Gorovitz)指出,動物複製中最大的風險是自我欺騙,「人們認為複製行為本身,對被複製的寵物或是被複製出的新生命,並未構成任何實質上的傷害。但那隻新寵物,永遠不會是你過去寵愛的那一隻。頂多只是某些特質很像而已。」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複製並不能讓個性「復活」,它只是創造出一個基因的「雙胞胎」。報導強調,「即使布雷迪的複製狗,在外觀上與Lua極為相似,也未必能與布雷迪建立相同的情感連結,更不可能記得過往的生活或經歷。」
靈魂,永遠無法複製
中國第一隻複製貓「大蒜」(Garlic)的飼主黃雨就曾經歷過這樣的期待落差。雖然DNA檢測證實新貓確實是原貓的完美複製體,但牠的花紋略有不同——更重要的是,牠對主人的反應截然不同。
「毛色的基本花紋是一樣的,但原本下巴上的黑毛斑消失了。」黃雨坦言,第一次見到這隻「新貓」時,自己其實有點失望。
2017年,Viagen也曾為美國演員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複製她的愛犬。史翠珊透露,在心愛的Samantha離世前,她特地取下牠的組織樣本,交由Viagen執行複製程序。最終,她迎來兩隻擁有相同DNA的幼犬,分別命名為Miss Violet與Miss Scarlet──以牠們穿著的衣服顏色作為區別。
.@BarbraStreisand had her beloved dog Samantha cloned: Meet Miss Scarlett and Miss Violet https://t.co/uN0f8Xdf0Q pic.twitter.com/VDw1uzTU0Y
然而,即使基因一致,史翠珊很快發現,複製體依然無法取代原本的 Samantha。她坦言:「我的兩隻複製狗有著不同的個性,」
「每隻小狗都獨特且有自己的性格。你可以複製狗的外貌,但無法複製牠的靈魂。」
「不要逃避傷痛,學習放手的機會」
寵物複製技術雖主打「延續飼主的愛」,卻也在全球掀起越來越多的道德爭議。美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ASPCA)呼籲,應全面暫停與寵物複製有關的研究與商業化操作。
丹佛大學「人與動物連結研究所」(Institute for Human-Animal Connection)創辦人菲利普泰德斯奇(Philip Tedeschi)指出,美國農業部對實驗動物的福利監管仍存在嚴重漏洞,導致實驗過程缺乏透明與保障。他說:
「這些產業建立在『動物是財產』的前提上。
我們必須警惕,不要把牠們當成烤麵包機、沙發或任何可隨意買賣的商品。」
泰德斯奇也提醒,複製寵物的行為,可能讓人逃避失去所帶來的悲痛,進而失去「學習放手」的機會。「我們與寵物之間的羈絆之所以珍貴,正因為彼此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說。「那段一起生活、成長的時光,無法被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