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美國聯邦法官馬克.L.沃夫(Mark L. Wolf)在《大西洋》(The Atlantic)發表長文〈Why I Am Resigning〉,宣布辭去終身職位,理由是他「再也無法在沉默中旁觀法治崩壞」。
沃夫指控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濫用法律為黨派服務、追擊自己的政敵、庇護自己的政商盟友,對法治造成根本性的傷害。他回顧自己從水門案後進入司法部的經歷,對照今日的政治干預與司法失能,直言警告美國正面臨「民主的生存威脅」。
這位78歲、任職超過半世紀的聯邦法官,用這一行動為美國的法治投下震撼彈。
「我辭職,是因為我不能再沉默。」
文章開頭,沃夫便自陳自1985年由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任命自己為聯邦法官,原本計畫終身任職,如今卻毅然決然選擇辭職。「原因很簡單:我再也無法忍受法官必須保持沉默的限制。」
沃夫指控美國總統川普「以黨派利益操弄法律,針對政敵,卻放過友人與金主」,並形容這種行為是對美國民主的「生存威脅」(existential threat to democracy)。他強調,川普的行為「違背了我五十多年來在司法部與法院服務時所堅守的一切」。
打擊貪腐的檢察官,揭開FBI與黑幫共謀醜聞的法官
沃夫出身哈佛法學院,1974年加入美國司法部。1981年,沃夫成為麻薩諸塞州的聯邦副檢察官,主責公職貪腐調查。在短短四年間,他與團隊連續贏得超過40起定罪案,許多被告都是波士頓政壇的重要人物。他因此獲頒司法部「傑出服務獎」(Attorney General’s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也贏得了法官任命的機會。
1985年,時任美國總統雷根任命年僅38歲的沃夫為聯邦法官,根據美國憲法第三條(Article III of the U.S. Constitution)聯邦法院法官(包括地方法院法官、上訴法院法官和最高法院大法官)享有終身職。他原以為自己會坐在那張椅子上一輩子。
1990年代,沃夫主持了一場讓全國震驚的案件——FBI竟與波士頓黑幫首領詹姆斯.「白毛」.巴爾傑(James “Whitey” Bulger)長期勾結,包庇謀殺、販毒與勒索,只為換取「線民情報」,甚至在FBI的默許下犯下多起謀殺——FBI不只是調查黑幫,而是成了黑幫的保護傘。
沃夫主持的聽證會長達數月,最終他撰寫了661頁的司法意見書(judicial opinion)(United States v. Salemme, 91 F. Supp. 2d 141 (D. Mass. 1999)),揭發聯邦調查局(FBI)與黑幫的勾結事實,指出司法部多年隱匿證據、縱容犯罪,,導致政府必須賠償受害者家屬超過一億美元。這份意見書後來被視為美國司法史上最長、最震撼的聯邦法官報告之一,它迫使司法部展開內部調查、促成國會對FBI啟動監督聽證。那一年,媒體稱他是「讓FBI蒙羞的法官」。
2016年,沃夫與與南非前大法官Richard Goldstone等人共同創辦了非營利組職 「國際廉政倡議計畫」(Integrity Initiatives International ,III ),協助土耳其、烏克蘭、越南等國建立反貪制度或相關監督機構,將「司法與反貪腐」維度提升為國際議題,強調即便國家已有法規,仍可能因機構被腐敗力量控制而無法真正落實。
一位保守派法官的警鐘
事實上,沃夫並非自由派法官,他是由共和黨的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任命的,早年也曾在福特(Gerald Ford)總統政府時期於司法部任職。正因如此,他的警告格外引人注目——這不是來自反對黨的批評,而是一位體制內資深保守派的警醒。
在文章中,他坦言自己辭職的目的,是為了「能自由發聲,替仍留在法庭上、無法公開說話的同僚代言」。沃夫透露,許多現任法官對於最高法院保守派多數在「影子裁決」(shadow docket)中快速推翻下級法院判決的現象深感憂慮,但礙於職務倫理,無法公開表達。他用辭職這個行動,替自己的沉默畫上句點。他說:
「我希望能成為那些被壓抑聲音的代言人,
讓美國民眾聽見司法體系內部的焦慮與警訊」
從水門案「重建司法信任」到今日「法治崩壞」
他強調在擔任檢察官與法官的數十年間,自己一向「根據事實與法律判案,不受政治與民意影響」,而這正是「今日美國司法最缺乏的東西」。
沃夫也回顧自己於1974年水門案(Watergate)後進入司法部的背景。當時尼克森(Richard Nixon)的前司法部長 約翰.米契爾(John Mitchell)因參與水門案入侵及偽證入獄,整個司法體系因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的濫權而聲譽受損。
1974年底,福特總統(Gerald Rudolph Ford Jr.)上任便致力於恢復政府誠信,並推動透明與信任,他明確表示希望新任司法部長能「恢復司法的獨立與公信力」。因此,他任命了法學者、前芝加哥大學校長(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愛德華.李維(Edward H. Levi)接任美國司法部長(U.S. Attorney General),希望他能「清理水門案後的爛攤子」,重建司法的獨立與公信力。
沃夫深刻記得愛德華.李維在就職典禮上的話:「沒有什麼比我們未能以言行明示——法律不是服務黨派的工具——更能削弱社會的品質,並危及我們珍視的理想。」這段話深深影響了他對司法定位的理解——
司法應是民主的守護者,是防止政府腐敗的最後防線。唯有確保法律不被用作黨派的工具,民主社會才能維持。
指控川普濫用司法權力、打壓司法
親眼見證那段「重建法治」的歷史,沃夫說:「我當年進入的是一個重建誠信的司法部,現在卻目睹它再度被政治吞噬。」他指控,川普與其盟友「正在瓦解我畢生努力維護的一切」,包括:
濫用司法權力,甚至打壓司法;川普命令司法部起訴政治對手,例如前FBI局長詹姆斯.柯米(James Comey)、紐約州檢察長麗蒂西亞.詹姆斯(Letitia James)、參議員亞當.席夫(Adam Schiff)等。川普呼籲彈劾阻止其行政令的法官,並發動輿論攻擊;2025年3月至5月間,聯邦法官收到近200起死亡威脅。
他也痛批川普簽署違憲的行政命令,粗暴地干預邊境與移民政策,否認部分美國出生者的公民權,並在無正當程序下強制遣返移民。
此外,川普上任後開除18名監察長(Inspectors General),解散FBI反貪部門,削減司法部公共廉政單位人手,從30名律師減至5人,嚴重打擊、摧毀反貪腐機構。不僅如此,川普也毫不掩飾地進行金錢與權力交易。據報導,川普在2024年於佛州馬阿拉歌(Mar-a-Lago)宴會上向石油公司高層暗示:「若籌集10億美元競選資金,就撤銷環保政策」,事後確實兌現;或是推出個人加密貨幣「$TRUMP」,主要買家多為高額捐款者,甚至包括中國出生、非美籍的企業家孫宇晨(Justin Sun)。司法部都未曾調查相關違法捐款問題。
沃夫直言:「尼克森曾暗中違法,川普則是公開這樣做。」
美國不是例外
文中,他提及自己曾在多國演講推廣美國司法精神,與俄羅斯、中國、土耳其等國的法官交流,見證那些國家因腐敗而讓司法淪為權力附庸。他也提到許多在國際上為自由而犧牲的朋友:被囚禁的土耳其法官、被迫流亡的俄羅斯律師、在示威中失明的委內瑞拉學生……他們都以美國法治為榜樣,如今卻看到美國動搖。
最後,沃夫提醒:「美國人常以身為世界上最長壽的民主國家為傲,但我們應記得,其他民主國家都曾失敗過。」道出他內心最深的憂慮——
民主並非天生穩固,而是依賴制度與公信力維繫。
當政治力量試圖控制法律、壓制獨立審判時,民主的基礎就會開始鬆動。沃夫以自己的辭職行動來敲響美國民主的警鐘——民主的危機,往往不是從外敵入侵開始,而是從人們對制度的信任流失那一刻起。
以個人的行動激起希望的漣漪
文末,沃夫引用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1966年在南非開普敦(Cape Town)大學演講〈Ripple of Hope〉(希望的漣漪)的話:
「每一次有人站出來捍衛理想,
Each time a man stands up for an ideal…
都是一圈希望的漣漪。
he sends forth a tiny ripple of hope.」
並以諾貝爾詩人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的詩〈The Cure at Troy〉(特洛伊的治癒)作結尾:
「當正義的浪潮升起,希望與歷史將再次押韻。」
“longed-for tidal wave of justice can rise up, and hope and history rhyme.”
藉此傳達,即使自己的辭職行動可能微小,但若有更多人願意為理想、法治與民主挺身而出,這些「漣漪」終將匯成改變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