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韓國二、三十歲年輕人放棄尋找長期工作,韓國政府數據顯示,今年10月,20多歲和30多歲的人群中,有超過70萬人沒有找工作,創下自統計開始以來10月份的最高紀錄,這些韓國人被歸類為「閒置人群」(쉬었음 청년 ),經濟學家警告,帶來的經濟損失日益加劇。
73萬青年成「閒置人口」
10月,韓國失業率為2.2%,較上年同期下降0.1%,但這項數據愈來愈無法反映就業市場全貌。青年失業率為5.3%,雖然統計數字看來並不高,但隱藏看不見的深層問題。20歲與30歲世代的長期失業人數,即未就業但已積極尋找工作超過六個月的大學學歷者達到3.5萬人,是自2024年9月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少子化下,韓國青年人口每年減少20萬人,但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卻未能進入就業市場。分析指出,韓國青年就業低迷的現況與其他亞洲地區類似,畢業生在完成艱苦而昂貴的學業後,卻面臨就業機會匱乏的困境,求職者的期望與他們實際可獲得的機會之間,也存在明顯差距。
勞動就業部指出,日益嚴重的「就業錯配」(일자리 미스매치)是長期失業率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並指出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年輕人難以找到合適的職位,而大公司卻在削減招聘。即使有職缺也找不到人,缺乏合適的、有經驗的申請人,佔招聘失敗原因的25.6%,以及工作條件和薪資水平低於求職者的預期,佔20.6%。
不工作也不算失業?不列統計造成失業率失真
愈來愈多人因為缺乏理想的工作機會,乾脆不再找工作了,許多有能力的求職者選擇「暫時休息」,不再從事任何工作,處於經濟不活躍狀態。這些人被稱為「閒置」人群,與願意工作但沒有工作的失業人員不一樣,後者仍被視為「經濟活躍人口」。閒置人群也與那些因求學、照顧子女,或其他家務而暫停職業生涯,或因病無法工作的人有所區別。
且這些閒置人口沒有被計算在失業者當中,他們被歸類為「非經濟活動人口」(비경제활동 인구 ),這造成一種統計假象,使失業率看起來有所下降。根據韓國統計廳的數據,10月韓國20~30歲年齡層的閒置人口,數量達到創紀錄的73.6萬人。其中,20多歲的人口為40.2萬人,30多歲的人口為33.4萬人。
韓國工業聯合會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估計,2019~2023年間,無職青年(무직 청년 )已造成韓國經濟造成44.5兆韓元,約948億台幣的損失。這個數字指的是,假設這些年輕人每月能獲得相當於同齡就業者80%的工資,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這一數字已從2019年的155萬韓元,增加到2023年的179萬韓元。
【延伸閱讀】下班繼續打拚 韓國非常上班族的斜槓人生
當地媒體採訪一位母親,表示看到自己年近四十、擁有碩士學位的兒子因為工作不合適、薪水低以及其他原因辭掉幾份工作後放棄找工作,她心如刀絞,有些同學也放棄找工作,更加堅定他繼續待在家裡的決心。
經濟學家警告,如果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找不到第一份工作,長期處於「失業」狀態,那麼他們終生無法獲得體面工作的風險就會增加,且本應是國民經濟成長引擎的青年,如今卻成社會福利支出的受益者。
【延伸閱讀】高失業率、性別不平等 韓國年輕人「生育罷工」難解
現在十個接近30歲的年輕人中,有四個是臨時工、失業者或處於「閒置」狀態。專家直言,一個青年「無所事事」的社會,又怎能擁有未來?諸如臨時工作或現金補貼之類的短期措施並非解決之道,必須摒棄阻礙新產業投資的陳舊制度,並增強勞動市場的彈性,為企業招募應屆畢業生創造空間。
什麼是「就業錯配」?
就業錯配(일자리 미스매치,或譯:工作錯配)是指勞工能提供的能力、條件、期望與企業提供的工作內容、薪資、要求之間不匹配,導致求職與徵才都不順利,也可以稱為「고용 미스매치(雇用錯配)」,直譯就是「雇用(勞雇)上的 mismatch」。例如年輕人想進大企業、公務員,但職缺有限;中小企業缺工,但待遇或內容年輕人不想做;技能與產業需求不符(例如AI、半導體人才不足);求職者期望薪資過高 or 企業薪資過低等等,導致工作明明很多,但求職者卻找不到想做的;求職者也很多,但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