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名學生與示威者不滿台灣與中國簽訂的貿易協定,在18號晚間佔據了台灣的立法院,並和驅散他們的警方發生衝突,在BBC報導中談到,這些示威者表示台灣與中國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會重創台灣經濟,同時讓台灣落入中國政府的掌控。
2013年6月,台灣和中國簽署了服務貿易協定,但因為爭議過大遲遲未得到立委通過。這項協定的目的是讓兩岸在彼此的服務業市場上有更自由的投資方式。
兩岸服貿協議的通過要經過三道程序,其中第一道就是立院的審議,而國民黨立委在17號時就宣布完成審查,讓這充滿爭議的服貿協議送進行政院會。
不需再審的協議
本月17號,國民黨立委宣布服貿協議因為已經超過3個月,依法視為完成審查,因此將服貿協議送入行政院,聯席會不需再審查,消息傳出後,就引起民進黨和民間團體不滿,因為過去他們就要求立法院要逐項審查協議案的內容,但國民黨立委的行動無疑是引爆了他們的怒火。抗議服貿的示威者們就在18號晚間集結立法院大門前。
示威學生中,有學生接受《法新社》訪問時,就表示「服貿協議只能在立法院小心審議後才能通過」。
對示威者來說,服貿協議會傷害台灣本土的小型服務業,並重創台灣整體經濟,同時,他們認為政府忽略他們要逐條審查協議內容的聲音。
綠營立委也認為審議程序有瑕疵,因為聯席會在上周三(12)召開後,都未真正針對協議案的內容進行審查,三位民進黨立委就用絕食抗議的方式,表達對國民黨立委迅速通過服貿協議的不滿。
兩岸關係越來越深
近年來,隨著兩岸經貿合作增溫,中國已經成為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就中國政府的立場來看,他們自從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國仍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但今年2月時,雙方舉行罕見的「高階層」會談,當時台灣方面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王郁琦代表出訪,中國大陸方面,則是由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擔任。
在過去,台灣與中國的會談多是半官方的方式進行。
無法監督的行政權
台灣在近年與中國簽訂數項貿易和投資的協議,這讓部分人士擔憂隨著兩岸經濟的涉入漸深,這會讓中國威脅到台灣的主權,在台灣的媒體《中央社》中,就用了「前所未有」來形容前晚的占領立院活動。
美國《全球郵報》的報導中,就談到約有200名左右的示威學生和民眾衝進立院,他們接著也進一步佔據立院院會,並將桌椅架起成障礙。民進黨和台獨聯盟在示威行動稍晚,也宣告會在本周五(21)立法院召開院會時,發動全民包圍立法院的抗議行動。
BBC中文報導中提到,透過網站彙整事件的沃草(watchout)表示:「服貿事件給台灣人的警訊是行政權已快要無法監督,無論政府施政爭議多大,民眾的反彈有多激烈,反對黨的少數席次顯然已無法使行政權腳步慢下來。」
該網站稱此為超越藍綠對立及經濟議題的危機,並說這已危害到台灣賴以生存的民主法治根本價值。
經濟學角度切入
截至目前19號,網路上不斷出現討論撻伐聲浪,網友「經濟雪人」從經濟學角度切入事件,表示大部分人都停留在服務貿易就是一個「有加入,經濟才會變好的東西」,但其實貿易協定「是一種取捨的遊戲」。
根據他的說法,相較於中國,台灣幾乎是「絕大多數的產業都是居於劣勢,連資金面也大輸,兩岸的自由貿易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台灣的產業全面敗戰」。
服貿對誰有利?
台灣和中國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中,中國會開放80個服務業項目給台灣的企業,另方面,台灣則開放64個服務業項目給中國。在《公共電視》整理的服務貿易爭議中就談到,持樂觀贊成的人士認為,這可以協助拓展市場版圖,例如金融業可以取得中國境內超過51%的全照業務;電子商務可以取得在中國境內的內容經營許可證;旅遊業可以在未來接洽全球旅客到中國觀光;火鍋或是食品業者可以進軍中國的消費者。
相對地,擔憂服務貿易的人,例如家具行無法和低成本的中國商家競爭;台大教授鄭秀玲也進一步指出,真正受惠的多半是大型企業財團,小規模的服務業諸如美容、汽車維修業等,恐怕不敵中國來台設點的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