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阿嬤吃的比我們更好
你知道嗎?在我們阿公阿嬤那一代,他們享用的香蕉可是比我們現在吃的甜上許多,因為上個世紀一場疫病導致香蕉幾乎滅絕,我們現在吃的可是經過科學家們一番努力留下的香蕉品種,不過這對台灣人來說四處可見的水果又面臨滅亡危機,因為被稱為「香蕉癌症」的黃葉病蔓延全球且無藥可醫,專家們擔心我們在不久的未來會無蕉可吃。
黃葉病蔓延全球
《德國之聲》、《赫芬頓郵報》綜合報導,富含營養又是減肥聖品的香蕉很可能要消失在我們的眼前,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科學家近日發表報告指出,目前正在全世界蔓延的「黃葉病熱帶第4型」(TR4)正威脅著全世界流通最廣,同時也是我們最常買到的香蕉品種香芽蕉(Cavendish banana,亦稱華蕉)。
由於黃葉病真菌對殺真菌劑有抵抗力,加上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三十年以上,都讓學者們對它苦無辦法,感染到真菌的香蕉會因為輸水機制被破壞迅速乾死萎縮,造成農人們極大的損失。
小補充:台灣香蕉王國
根據財團法人香蕉研究所介紹,台灣最常見的香蕉品種是北蕉,屬華蕉系(香芽蕉),北蕉對土壤、 氣候條件適應力較強,適合在台灣中南部、東部地區種植,但對黃葉病不具抗病性。從民國 56年開始,學者們努力鑽研應對黃葉病的辦法,歷年來選育出的新品種像是台蕉一號、、台蕉三號及寶島蕉都能展現耐黃葉病的特質。
最早發現真菌國:台灣
最先辨認出黃葉病真菌的國家,就是台灣,約在 1960年代左右台灣因為黃葉病的衝擊導致大量香蕉病死,直到 1994年左右有專家辨別出了黃葉病真菌的存在,但專家在報告中寫道:「當時疫病沒有喚醒香蕉界,人們對黃葉病的認識也不深」,真菌從 2013年開始往各國蔓延,目前除了東南亞之外,約旦、巴基斯坦、黎巴嫩、莫三比克與阿曼等地都表示注意到黃葉病的存在。
帶領研究的學者克馬(Gert Kema)說:「目前世界各國的檢疫措施和相關資訊並沒有達到預期成效。」
無性生殖蕉 一次感染整園全滅
因為,現代培植的香蕉都無法製造有用的花粉也沒有種子,只能依靠無性生殖來長出下一代,香蕉基因都是一模一樣之下,導致學界無法透過遺傳變異的方式發展出對抗疾病的方法,這讓黃葉病能在瞬間感染蕉園內所有香蕉,造成大規模損失。
怎麼救?台灣學者:支持有機蕉農
對學者來說,現階段最符合邏輯的處理方式就是發展出符合大眾胃口的新品種香蕉,但這條路不只困難更需要全球攜手合作,荷蘭學者們在研究中寫道:「發展新的香蕉品種需要許多資金和資源投注,同時間還需要全球市場接納這樣一個新品種,並認定它是一個可以讓人出口的商品作物,而不是在新品種出現後讓該香蕉變成孤兒,種植的小農也無以為繼。」
不久前,為台灣香蕉奉獻 20多年並獲頒「有機產業傑出貢獻獎」的蔣世超博士談到黃葉病的對抗方法,他建議使用有機栽培是一個辦法,因為透過改變土壤物理化學的條件,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多元性和數量,如此一來在自然的情況下就能降低香蕉罹患黃葉病的機率。
小補充:消失的大麥克蕉&面臨滅絕的香芽蕉
《維基百科》介紹,大麥克香蕉(Gros Michel,美國內常稱為Big Mike),由於其沒有果籽、外皮厚、外型誘人等特性相當受歡迎,但在 20世紀初黃葉病感染大麥克香蕉造成產量下降,據說 1923年轟動一時的美國歌曲《是的!我們沒有香蕉》(Yes! We Have No Bananas),唱的就是香蕉因黃葉病而供應短缺的情況。 1960年左右,大量農地被迫荒廢,許多香蕉公司幾近破產,直到開始轉種香芽蕉才存活下來。最後一批運抵美國的大麥克蕉在 1965年售出。由於黃葉病擴散,這香甜的大麥克蕉已在美洲和非洲絕跡,部分大麥克蕉仍存於泰國。
目前流通全球高達九成的香芽蕉,源於越南和中國,1826年時被運往英國被種植在羅勃‧巴克雷(Robert Barclay)的莊園中,幾經輾轉又被德文郡公爵威廉‧卡文迪許(Cavendish)買下巴克雷莊園中的植物,包括香芽蕉在內,種在查茲沃斯莊園。1837年,倫敦林奈學會以公爵的名字正式將香芽蕉命名為「Cavendish」。 1939年時,因應黃葉病疫情,標準果品開始試種香芽蕉,並從 1947年放棄原來大麥克香蕉,改出口香芽蕉,香芽蕉亦從此成為世界主要種植的香蕉品種。
上線時間:2015/12/14
增修時間:2015/12/15 補充台灣耐黃葉病的香蕉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