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y nothing 什麼都不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全球中》文/顏伶如---
來越多的人們認知到,浪費的、不經思考的消費,其實是可以加以改變的,取而代之的是更快樂,更平靜,更有關聯,也更有意義的生活。
文章插圖


「超低折扣」、「限時特賣」、「買一送一」等等各式各樣的促銷手段,往往讓民眾忍不住掏腰包花錢購物。尤其對許多女性消費者來說,鞋子永遠買不夠,口紅更是多到可以用來畫圖。然而,飽和到已經塞不下的衣櫃,堆積如山的飾品,是不是代表心理層面也獲得同等的滿足與快樂?上街購物是不是讓人擺脫一切煩惱的萬靈丹?恐怕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用更少東西 體驗更豐富生活
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一股提倡跳脫物慾的社會運動開始萌芽。全球各地當中,第一個「什麼都不買日」(Buy Nothing Day,簡稱BND)出現在加拿大,時間為1992年9月,活動主旨在於呼籲民眾反省過度消費之下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到了1997年,「什麼都不買日」在美加地區已經移到感恩節隔天,也就是美國零售業者推出大減價,俗稱「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的這天,對於習慣於在這天出門參與瘋狂大搶購的民眾來說,可以說挑戰意味十足。

加拿大藝術家大衛(Ted Dave)被認為是「什麼都不買日」最早的推動者,溫哥華雜誌Adbusters將這項活動發揚光大,如今從瑞典到紐西蘭,從挪威到日本,全球約有65個國家每年會配合「什麼都不買日」舉辦相關活動。

住在澳洲墨爾本的狄馬提納(Tamara DiMattina),2010年推出「什麼新的都不買」(Buy Nothing New)活動,並將活動期間從單日擴大到10月一整個月,名稱就叫做「什麼新的都不買月」(Buy Nothing New Month,簡稱BNNM),宣揚一個簡單卻富有深度意義的生活哲理:「用更少的東西,體驗更豐富的生活」(live more with less)。
 
文章插圖
2005在英國發起聖誕節不買日活動的人們。


這項活動的參加者所面臨的挑戰是,嚴肅檢視並反省自己平常的購物習慣,整整30天之內,除了食物、衛浴用品、女性衛生用品及醫藥用品之外,都不得花錢購買新的;但可以把錢用在接受服務(services)或體驗(experiences),同時鼓勵與別人共享物品、以物易物以及二手物品再利用。

「什麼新的都不買月」推出之後,除了在當地引起熱烈迴響,後來也引起其他國家紛紛跟進。狄馬提納2015年10月接受澳洲新聞網News.com.au訪問時說,我們所住的地球資源有限,但卻永無止盡地在買東西,彷彿供給永無匱乏似的。
 
文章插圖


透過社群網站互通有無 不涉及買賣與金錢交易
已經約10年不曾花錢買新物品的她表示:「我不是過著吝嗇、小氣的日子。我有非常美好又充實的人生,我只是不需要那些廣告上不斷鼓吹的東西。越來越多的人們認知到,浪費的、不經思考的消費,其實是可以加以改變的,取而代之的是更快樂,更平靜,更有關聯,也更有意義的生活。」

2013年7月,美國華盛頓州班布里吉島(Bainbridge Island)居民發起了「什麼都不買計畫」(Buy Nothing Project),希望透過社區民眾之間的互相幫助,可以讓「什麼都不買」的活動成為長久的、持續性的、全年式的生活型態。

到了2015年初,根據統計,「什麼都不買計畫」地方社群在美加地區已有580個,社群成員主要透過臉書社團專頁聯繫。在合乎法律規範的前提下,如果有用不到的東西想要送人,出借或分享,都可以透過社團專頁公告,需要幫忙或借用任何物品,也可以透過社團專頁發文求助,完全不涉及買賣與金錢交易。

華盛頓州斯蒂文山湖(Lake Stevens)「什麼都不買計畫」社團管理員裴利(Vicki Perry)表示,曾經接到鄰居送來一個籃子,「裡面裝滿要送給我養的小狗的各種東西,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會熱淚盈眶,因為由此可以看出大家是彼此關心的。」


延伸閱讀:《醜蔬果計劃?看法國人如何讓顧客買走該被丟掉的蔬果
反對東西壞了就丟 修理咖啡廳成世界潮流
瑞典人用飲食愛地球
文章插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全球中》---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http://www.cna.com.tw/newsworld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