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戶製鋼醜聞延燒 日本大企業為何殞落?

過去,日本大企業製造出來的產品是品質的保證,「日本製造」更深得全球消費者的信賴,然而近年來日本大企業的榮光不在,不僅頻頻爆出產品出包、數據造假、員工過勞死的醜聞,企業創新速度不夠快也導致老牌日企被買走。眼看一家家的大型日企殞落,究竟日本企業該如何浴火重生,再次在全球舞台上發光發熱呢?

文章插圖

神戶製鋼所數據造假案

本月,日本製造業巨人神戶制鋼所爆出數據造假風波,產品的品質、耐受度有疑慮,且這些產品已經銷往波音飛機、豐田汽車和日產汽車等大型製造公司,牽連的公司高達 500間,而神戶製鋼所的市場價值在短短幾天內就蒸發了 18億美元(折台幣約 547億元)。

一家跟著一家爆出醜聞

上周,日產汽車在汽車檢驗上出了問題,不得不停止出產汽車給日本市場,並且緊急召回 120萬台被未經授權的技術人員檢修的汽車。而最近身陷風波的還有日本汽車零件製造商高田公司,它們出產的安全氣囊有問題。日本三菱汽車則是在燃油效率測試中企圖蒙混過關,日本最大半導體製造商東芝企業則傳出財報造假、核能事業虧損面臨破產。(延伸閱讀: 《三菱汽車作假 省油車款是騙局》)

根據日本企管專家植村修一(音譯,Shuichi Uemura)的觀察,「許多日本企業的結構開始快速退化,而且大家全部一起倒」。

撼動日本製造業信譽  

過去,這些日本企業都以精密製造聞名全球,然而現在卻醜聞纏身讓當局非常擔憂。

日本國土交通大臣石井啟一在得知神戶製鋼所造假後說:「它們撼動了日本製造業的信譽,日本製造業向來以高品質和安全著稱。」

文章插圖

高層監管不力

日本大企業殞落的原因之一,就在企業高層監管不力,砸了日本製造品質保證的招牌。

為了往上爬  對錯誤視而不見

雪梨科技大學公司治理中心主任克拉克(Thomas Clarke)教授說:「顯然,這是對日本品質文化的不幸反映。」克拉克教授指出,企業主管為了在企業內往上爬,往往會對錯誤視而不見。

不敢指出錯誤  擔心丟飯碗

此外,在注重年資的日本企業裡,只要待得夠久都能拿到不錯的薪水和稅務優惠,全球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日本專家菲利恩(Marcel Thielient)表示,這一點讓員工「不敢指出錯誤,擔心會丟了工作或被降職」。(延伸閱讀: 《「死亡是幸福的」 日本過勞文化太超過》)

文章插圖

達不到乾脆偷工減料

再者,為了達到客戶的要求,害怕不能準時交貨的員工無形中被逼著造假數據先過關再說,神戶製鋼所就是一例。至少從十年前開始,神戶製鋼所的員工就開始假造銅製品和鋁製品的耐受度數據。

沉默成了合理的回答

東京慶應大學商學部教授菊澤研宗說:「當上層或中階主管要求下屬去做他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時,他們發現自己沒有退路,於是動起了歪腦筋。」

「就算出現了不當行為,周遭的人也會視而不見,在這樣的組織中沉默成了合理的回答。」

不要破壞安靜的生活

一份近日由東京工業大學發表的研究,或許可以為這個情形找到合理的解釋。

研究人員好好檢視了所謂的「安靜生活假說」(quiet life hypothesis),該假說指的是日本管理階層通常避免在投資新領域或削減成本上做決定,換句話說,任何會攪亂他們平靜生活的行為都是個禁忌。

同業間不要競爭

此外,這份研究也提到日本同業間有個默契,那就是不要競爭,並且藉由交叉持股來維持原狀,這麼做自然讓管理階層喪失競爭的壓力。

文章插圖

經濟不景氣  日企改變商業模式

而日本大企業為了追逐利潤不惜偷工減料,也和日本從 90年代開始經濟成長放緩有關。經濟不景氣逼著日企改變商業模式,然而這麼做有代價。

溫水煮青蛙  來不及改變

日本宏觀顧問公司(Japan Macro Advisors)首席經濟學家大久保琢史(音譯,Takuji Okubo)說:「大企業過去習慣待在穩定、可預期成長的市場,但環境已經改變,有的企業可能用偷工減料來面對。」

隱藏負面新聞  用鴕鳥心態來面對

天普大學日本分校亞洲研究主任金斯頓(Jeffrey Kingston)教授說:「日本企業可能開始偷工減料,並且隱藏負面新聞,徒勞地希望這些壞消息可以消失。」

文章插圖

難適應新遊戲規則

20年前,日本企業就發現日本經濟不可能無限成長,這代表它們得把重心放在企業重整、減少成本和增加效率上。

東京智庫富士通研究所(Fujitsu Research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舒爾茲(Martin Schulz)指出,這些調整都讓日企感到痛苦,而且有的日企很難「適應新的遊戲規則」。這波追求效率極大化的浪潮讓管理階層急著想要端出好看的結果,有時不惜遊走在品質控管的邊緣。

外部競爭的空前挑戰

此外,日本製造商也受到外部競爭的空前挑戰,來自中國、南韓和台灣的競爭者現在開始出口諸如電子和汽車等高階產品,迎頭趕上甚至超越日本。

去年,台灣鴻海科技集團買下了日本電子產品巨人夏普,敲響了日本知名大企業的喪鐘。今年,台灣鴻海科技集團也有興趣買下日本最大半導體製造商東芝企業。

文章插圖

浴火重生的秘訣  和新創公司合作

日本大企業僵化的組織結構和對市場反應慢半拍,進而導致作假等不當行為的出現,或許可以從靈活的和新創公司合作而浴火重生。

當美國大企業開始大舉收購新創公司時,日本大企業在收購和整合新創公司時充滿掙扎。長期觀察日本企業的作家索羅門(Richard Solomon)表示,如果日本想要重新獲得國際競爭優勢,一定得懂得收購新創公司。

西方企業怎麼做?

所羅門分析到,在 1950-60年代,日企仰賴公司內部的研究團隊開發新產品,從那時開始產品的生命周期便大大縮短,無論公司規模大小,沒有任何一家日本企業可以快速創新跟上世界改變的腳步。

收購新創公司  維持領導地位

但西方公司不同,尤其是在高科技產業的公司,它們開始收購新創公司好維持領導地位。當蘋果、Google和Facebook強調「公開創新」的同時,傳統日本企業還在閉門造車。

文章插圖

結盟→投資→收購

日本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Nexus Ventures常務董事栗林光(音譯,Akira Kurabayashi)表示,要達到「公開創新」的目標最好一步一步來,大型日企可以先透過和新創公司結盟,隨後投資,最後再收購。前兩步很簡單,但是最後一步對日企來說最難,因為日企內部很難找到會收購新創公司的人才。

內部沒有收購人才

因此,日企必須依照市場價格聘用外部的專業收購專家,而專業收購專家的薪水可能比企業執行長來得高。栗林光說:「在文化上來說,大型日企無法接受。」於是,大型日企將這個任務交給企業內缺乏收購經驗的管理階層來做。

強加陳舊人資制度  爆發新創人才離職潮

就算日本企業成功收購了新創公司,有的企業也無法好好利用新創公司的人才,往往強加陳舊的人資制度在講求靈活具創業家精神的人才上,剝奪他們的自由和高薪,按著日企的年資制度來決定新創人才的薪水,造成許多被收購的新創公司人才爆發離職潮。(延伸閱讀: 《「我被公司背叛了」 日本要改年資文化》)

文章插圖

重新檢視營運狀況

無論如何,根據日經新聞的報導,每年日本入列的 3,572家企業中,已超過 1%的企業爆出大型醜聞,企業們也希望可以從這些醜聞中學到教訓重新出發。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根據東京遠見會計事務所的資料,從 2015年開始,日本企業每年大約成立 50個獨立調查委員會來調查企業內的不當行為,整整比 2015年之前多了一倍。

經濟學人企業組織北亞主任柯爾巴赫(Florian Kohlbacher)期待在一系列的醜聞過後,「企業可以好好檢視自己的營運狀況,確保任何問題在變成大問題前就已經修正好」。

期待日本政府重罰

有人則希望政府在開罰無良企業上可以罰更重,畢竟自律不見得總是有效。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