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感和疾病傳染「不只是巧合」
最近,一項刊載於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的研究指出,早在人類還沒有創造出顯微鏡來觀察細菌、寄生蟲等微生物之前,人類就已經發展出一套完整系統來警告我們要避開有害的病原體,這套系統就是「厭惡感」。
負責這項研究的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環境健康小組教授柯提斯(Val Curtis)和布魯內爾大學講師德芭拉(Mícheál de Barra)寫道:「人類有很多可以觸發厭惡感的刺激都和傳染病的傳播有關,這不可能只是個巧合。」
在以前是,但現在不一定
柯提斯解釋道:「所以我們傾向於避開過期食物、皮膚病變、和性生活淫亂的人發生性行為、外觀上長得奇怪或衛生條件差的人。」這是因為在過去,吃到過期食物可能會引發霍亂,遇到衛生條件差的人可能會被感染諸如痲瘋等疾病。
研究團隊在文章中寫道:「從前,厭惡感保護了我們遠離疾病。現在,厭惡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一個能夠指引我們遠離疾病的好指南。」
邀請受試者進行厭惡感評比
為了要更清楚瞭解厭惡感對於現代人的效果,柯提斯和德芭拉在網路上募集了 2,500名受試者,邀請受試者們在預設的 75個場景中評估自己從「不覺得厭惡」到「極度厭惡」的厭惡感程度。
這些受試者有三分之二都是女性,平均年齡為 28歲。
例如:有人在你臉上咳嗽
這 75個場景包含:「有一隻沒有毛的貓碰到你的腿」、「在你的穀片裡面倒了一杯結塊、發臭的牛奶」、「看著一個女人在挖鼻孔」、「路上看到一隻蟑螂跑過去」、「在電視上看到有人吃生魚頭」、「覺得門把被某種東西黏到」、「被流浪狗舔」、「赤腳踩扁了一隻蛞蝓」、「在飛機上坐在一名嘔吐乘客的前面」、「不小心借別人用了滾動式體香劑」、「你的朋友給你看他腳上又大又會滲血的傷口」、「發現愛人的生殖器上出現小紅點」、「有人在你臉上咳嗽」等。
最噁心者都和衛生、健康有關
研究團隊發現,在所有場景裡面受試者覺得最噁心的場景就是「流膿的傷口」,第二名則為「體味很差」,這些都和健康、衛生方面有關。
柯提斯說,在研究完成之前,她們推測厭惡感可以反映出某些疾病的類型,但結果卻發現人類對於特定類型的事物上會出現厭惡感,而這種厭惡感是提醒人們應避開可能會得到傳染病的風險。
首度整理出厭惡感六大情境
依據這次的調查結果,研究人員首次從疾病的角度切入,更將上述列舉出會令人感到厭惡的情境分成六大類,分別為:
1. 衛生因素(Hygiene):呈現出物理上不衛生的證據,或出現不衛生的行為。
2. 動物和昆蟲:得以傳播疾病的老鼠或蚊蟲。
3. 性:和多重性伴侶從事性行為有關的舉動。
4. 非典型的外觀:其他人身上可能受到感染,包括身體型態異常、畸形、喘氣或咳嗽等行為,或是情境提示中出現像無家可歸者等罹病高風險群的線索。
5. 病變:身體表面出現感染跡象,包括水皰、癤(boils)、膿。
6. 食物:出現腐敗跡象的食物。
女生比男生更常出現厭惡感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還注意到女生比起男生更常感到厭惡,女受試者對於上述六種令人感到厭惡的情境反應都比男受試者高,特別是高危險的性行為和帶有疾病的動物更容易引起女性的厭惡感。
有吸引力也有風險
柯提斯說,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性(sex)同時有吸引力和風險──這種風險某種程度讓人感到厭惡、噁心。前者是因為它幫助我們的祖先得以繁殖後代,後者則是因為性行為提高了感染傳播的風險。
她補充道,色情(porn)和性是不同的兩件事情,她表示色情不像多重性伴侶有傳播疾病的風險,色情對於某些人而言就是性的替代品,但這是吸引力的層面。
誇大厭惡感 提升公共衛生訊息的效果
柯提斯認為,從情緒和公共衛生的角度試著理解什麼東西會引起人們的厭惡感很重要,這可以降低疾病,讓人們保持健康。
她舉例道,在公共衛生的訊息上誇大人們的厭惡感,就是一個可以促使人們用肥皂洗手、建造廁所的一個策略。
厭惡感可能讓我們在無意間汙名化別人
柯提斯也提到,這些潛在的厭惡感很有可能讓我們無意識地汙名化某些族群。她表示自己前陣子搭公車時發現,沒有人願意坐在一名滿臉痘痘的女生旁邊。
她說:「因為我是一名厭病學家(disgustologist),我知道大家會這麼做,就很像我們的祖先看到有傳染病的人,祖先這麼做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
「我們需要克服本能」
柯提斯說,最後她選擇坐在那名女生的旁邊,因為她知道在現今的社會不太會因此感染疾病。
她說:「我們不自覺地汙辱了人們」、「我們需要克服這些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