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社交怕尷尬 「精芬文化」風靡中國

討厭在電梯裡遇到熟人、覺得和別人閒聊不自在?那麼,你可能是個「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

文章插圖

內向、怕尷尬、討厭社交

最近,「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這個詞在中國爆紅,許多人紛紛稱自己是精芬──內向、怕尷尬、討厭社交,而這個詞的由來與芬蘭漫畫家柯爾霍寧(Karoliina Korhonen)的作品《芬蘭人的惡夢》(Finnish Nightmares)息息相關。

盡量不打擾別人

在《芬蘭人的惡夢》這一系列作品中,主角馬蒂(Matti)是個「典型的芬蘭人,喜愛和平、寧靜和個人空間」、「馬蒂盡力不打擾他人,因為他也希望別人這麼做:給他空間、有禮貌,還有不用無聊的閒聊打擾別人」。

不喜歡被注意  受不了跟店員說話

而馬蒂的社交尷尬症被畫成一張張漫畫,像是他寧願躲在房間裡,等走廊上的鄰居離開後再出門;他不喜歡被點名,就算是被當眾稱讚也一樣;在買東西時,能夠不跟店員說話就不說;在工作時,受不了兩兩一組合作;當有人坐在他身旁的空位時,會感到非常不自在。

這張漫畫中寫到:「某人擋住了你的去路,但他們沒有注意到你」、「所以你只好站在原地等他們注意到你」、「如果是在雜貨店,你會假裝自己對其他商品很有興趣,直到他們離開。」

這張漫畫中寫到:「某人坐在你的位子上」、「我知道這是我的位子,但如果我叫他們起來,他們會因為我感到丟臉。」

文章插圖

貼心公園椅設計  避免和陌生人對到眼

關於位子這檔事,有名中國網友在微博上貼了一張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某座芬蘭的公園裡沒有長椅,藉此避開陌生人同坐一張長椅的尷尬。更貼心的是,椅子面朝的方向錯開,讓想要坐著休息一下的民眾可以避開和陌生人對到眼。一名網友就在這張照片底下評論到,芬蘭是社交恐懼症患者最想移民的國家。

在芬蘭,人人都是內向者

在芬蘭,就連當地外向的人以其他國家的標準來看都是內向者。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一名內向的芬蘭人在跟你講話時會看著他的鞋子,一名外向的芬蘭人在跟你講話時會看著你的鞋子。」

引起各地內向者共鳴

而現在,馬蒂的出現將芬蘭的內向人格特質發揚光大,引起了世界各地內向者的共鳴,畢竟,大家多多少少都有碰過尷尬不已的時刻。

給他人很大的個人空間

芬蘭漫畫家柯爾霍寧表示:「有些內向者的人格特質,其實深深存在芬蘭文化和芬蘭人的行為準則。舉例來說,像是給他人很大的生理與心理上的個人空間,馬蒂就是一個尊重這種行為準則的典型芬蘭人,他也盡力遵守這些規則。」

文章插圖

暗示中國社會變遷

然而,在缺乏個人空間和隱私的中國,馬蒂會這麼受歡迎令人好奇,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也暗示了中國的社會變遷。

在14億人口的國度  個人空間小得可憐

《衛報》報導到,在有將近 14億人口的中國,居住在大城市的中國人個人空間小得可憐。在大城市裡,推擠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衛報》寫到:「如果你沒有跟著其他乘客擠上充滿人的地鐵,你可能會收到許多人不耐煩的白眼。」

到處都是公共空間  私有是邪惡的產物

再來,《衛報》對在中國生活缺乏隱私和私有概念提供了解釋。在中國,私有帶了點政治意涵,諸如「私有財產」在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掌權的年代,被視為是資產階級的邪惡產物,這種共產主義的概念到現今仍十分活躍。

「放眼中國,人們幾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躺下打盹:在辦公室的儲藏間、在公園長椅,甚至在博物館或是音樂廳,(他們)看起來舒服得宛如這些公共場所是他們自己的家。」

文章插圖

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然而,雖然在擁擠的中國一線大城市,個人缺乏空間和隱私,但隨著在一胎化政策下的獨生子女長大成人,他們開始享受「一個人」這件事,開始想要私人空間,也對馬蒂在乎的私人領域感同身受。

今年 26歲,住在安徽省的陳希(音譯,Chen Si)曾在芬蘭留學三年,她說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精芬」。在接受中國網路媒體《第六聲》的採訪時,陳希說:「我相信我們這一代和爸媽那一代相比,有更多『精芬』的出現...他們發現自己可以一個人生活地很快樂。」

在馬蒂身上看到自己

而在中國豆瓣網上有一篇名為〈在下『精芬』,沒事就不要打擾了,謝謝〉的文章中,作者看理想寫到:「不知道你有沒有在馬蒂的身上看到自己?善良又堅持、害羞又內省,日常生活中的紛紛擾擾,也許不僅僅只是馬蒂的惡夢。」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都害怕孤獨,但我們更渴望自我空間和個人隱私得到最大的尊重。網友 看理想

文章插圖

本質害羞又靦腆  和芬蘭人一樣

北京外國語大學芬蘭語系教授楊新異分析了馬蒂在中國受歡迎的原因,他說:「這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本質上都有害羞、內向和靦腆的一面,就像芬蘭人一樣。」

現代科技讓人疏遠

楊新異教授說:「再加上現代科技改變了我們溝通的方式,它讓我們彼此疏遠,尤其在年輕人之間。他們可能變得有點恐懼社交,就像馬蒂一樣。」

想過坦率、真誠的生活

就讀北京外國語大學芬蘭語系的學生宋正堯說,中國人之所以喜歡《芬蘭人的惡夢》系列漫畫,是因為它呈現了日常生活中缺乏的「真誠」。

「人們工作上得見客戶和見上司,他們得戴上虛偽的面具,即使他們不想也得做。當他們看到《芬蘭人的惡夢》,他們看到的是自己想過的那種坦率、真誠的生活。」

這張漫畫中寫到:「你想要拿免費試用品,但你不想跟店員聊天」、「拿了之後,我有一種我得買東西的感覺。」

芬蘭人的微笑就像漫畫中的一樣「罕見又真誠」。

走紅原因:用正面的角度呈現尷尬

最後,芬蘭漫畫家柯爾霍寧談到,她一開始發現自己的漫畫在中國大流行時很驚訝,她說:「大部分我畫下來的芬蘭人的惡夢其實都是內向者的惡夢,但我還是很驚訝它在中國受歡迎,因為這一系列非常『芬蘭』。」

不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柯爾霍寧可以理解為什麼在離芬蘭十萬八千里遠的中國,《芬蘭人的惡夢》會紅起來。

「我了解到,大部分喜歡這部系列漫畫的中國年輕人,都是因為這部漫畫用正面的角度呈現尷尬的狀況。想要有自己的空間和寧靜是很ok的。」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