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不足卻超有自信?小心達克效應在作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但你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嗎?

今天,我們來談談達克效應......
Photo: 怪奇事物所
一份在 1999年的研究,帶起了人們關於「達克效應」的討論。
Photo: Ryan McGilchrist關於那個謎之自信
「達克效應」是指一個能力不足的人會產生的謎之自信,讓他們不僅無法認知自己的不足,還會錯誤地相信自己比實際表現還要優秀。
自評表現 大家會怎麼給分?
這個概念是源自 1999年、由社會心理學家達寧(David Dunning)和克魯格(Justin Kruger)提出,他們在研究中針對受試者進行了 4項測驗,發現那些實際上分數最低的受試者會過份高估自己的得分;表現最好的學生反而會低估自己的實際分數。
在進一步的研究裡,研究者讓「低估自己的高分者」比較自己和其他人的測驗答案後,發現他們會調整自評分數好貼近實際得分;然而,「高估自己的低分者」卻會持續對自己的表現抱持樂觀態度。
自我感覺良好的能力不足者
換句話說,有這麼一群人儘管能力不足,卻沒辦法意識到自己不夠好,反而會深深陷在「我真不賴」的思維裡——而且這類人一旦陷入這種想法時,就更難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或有所進步。

很多時候,我們在剛接觸到某個領域的知識後會自信心高漲,並隨著知識吸收越多讓自信心越下滑,等到成為專家後自信心才會逐漸回升,這就是達克效應。
Photo: Jens Egholm Pedersen
碰到身處於達克效應的人,我們該怎麼做呢?
Photo: wiki commons必要時再說
考量到沒有人喜歡在沒有主動尋求的情況下被指正,社會心理學家達寧建議只有在必要才提出自己的想法。
爭執和貶低 不會有效果
有鑑於「爭執和貶低不同意見的人通常不會帶來正面效果」,精神學家貝爾格(Elizabeth Berger)建議對那些堅持自己是專家的人採取友善的應對方式,像是說:「這個想法很有趣,我會想想看!不過也許我們不同意...』」
讓當事人沒有開脫的機會
不過針對職場領導出過好幾本書的墨菲(Mark Murphy)認為,採取肯定式開頭只會讓這類人在無形中認同自己、認為自己是對的,因此他相信在講出建設性批評前,應該先用一些問題來開啟對話。
像是問對方「想成為一名頂尖的金融分析師需要什麼技能」、「誠如前面提到的,如果你發現自己缺少其中一項技能,會怎麼做?」墨菲指出,透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就能確保對方在討論的過程中沒辦法找理由幫自己開脫。
懂得放手很重要
不過終歸來說,精神學家貝爾格認為適時地放手也很重要,她說:「在大多情況下,那些高估自己能力的人不會帶來威脅,只是很煩人而已。」
「你不需要替別人的問題負責。」

不論是誰,都有可能正在「達克效應中」。因此對自己的能力範圍有清楚認知是很重要的。
Photo: Nicepik
持續學習、維持自省,或許是打破達克效應最好的辦法。
Photo: pixnio持續學習 就會發現自己的渺小
所以面對「達克效應」,我們自己又應該怎麼辦呢?接續著達寧所說的話,他相信打破現狀的方法就是設法讓自己「意識到還有很多東西是自己不知道的」,因此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持續學習、不要只學到了一點東西就止步不前——因為當一個人鑽研的越深,就越容易意識到自己在特定領域的渺小,爆表的自信心也就更容易回到地表上。
不要認為自己是完美的
另一個方法則是不斷地自我反省。臨床心理治療師杭克莫勒(Paul Hokemeyer)解釋到:「不斷審視自己的能力不代表你需要對自己吹毛求疵,而是要你把生活視為一種可以變得更好的機會。」
「當我們認為自己並不完美時...我們就會督促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尋求建議是一招
還有一個直接但不容易的方法,就是尋求其他人的建議,藉由知道「別人眼中的自己」和「我眼中的自己」之間的落差來調整自己的認知。
總而言之,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我們就永遠沒辦法意識到自己沒有把事情辦好,反而只會沈浸在「我做得真好」的念頭中,而多看看不同的觀點、吸收更多資訊有助於打破這種現狀。
也許這麼做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在國際要聞的部分,就交給DQ小隊長吧!
所以,小隊長也要在這裡自產自銷一下,希望可以透過贊助DQ的方式,讓我們和大家一起看透世界大小事、朝打破達克效應努力(握拳)!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