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體帶給現代人的5大心理疾病

我們都知道,媒體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不論是過去的電視節目、還是現代無所不在的網路,這些媒體在潛移默化中,都或多或少地影響我們對周遭環境、還有世界的看法,事實上,媒體帶給我們的感官衝擊已經不只是沉迷而已,儘管我們還認為自己對訊息有掌控性,但其實已經有不少學者指出媒體對人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

文章插圖

1. 電視幻覺症

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男主角楚門看到燈具從「天空」掉下來,才驚覺他完美的生活其實是一齣寫好的電視劇,他過去認識的每個人都是計畫好的。

這部電影在1998年登上大銀幕,而到2002年時,同樣都涉獵心理學的兄弟檔喬爾‧格德(Joel Gold)和伊恩‧格德(Ian Gold),他們開始碰上一群類似情況的病患,這些人表示他們覺得生活被監視還被播出,然後他們所認識的人們都知道這件事。

其中一名男性患者,他覺得被一群演技精湛的演員還有精緻的背景環繞,他還特意在911事件後到出事地點看看大樓有沒有倒塌,因為他認為這件事都是設計好的,如果大樓沒有不見的話就表示他真的活在被設計的生活中。另一名患者則是想在曼哈頓的政府大樓中證明他的生活都是場秀。

看過一群表示和楚門有類似經驗的患者後,格德兄弟在2008年將這樣的症狀取名為「楚門秀幻覺」(Truman Show Delusion),超過40多人都有這樣的症狀,其中多半是25-34歲的白人男性患者。

2. 網路被害者症

這和有名的「孟喬森症狀」(Münchausen syndrome)類似,網路上開始也出現一群假裝病痛、受害者的人。所謂「孟喬森症狀」,這是指一個人用各種方式假裝生病、受到傷害,或是因為某某事件造成心理創傷,藉此博得旁人的注意和同情。

網路被害者症,顧名思義就是人們會在網路上假裝自己有傷病,大概在2000年時,開始有人注意到這樣的癥狀,當時多半發生在聊天室、論壇或是線上聊天軟體中。現在,你則可以在部落格、社群媒體中看到這樣的人出現。說到最有名的案例,莫過於「凱西妮可案件」。

19歲的凱西妮可(Kaycee Nicole)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她花了2年的時間在網路部落格上分享她治療白血病的心路歷程,引起許多人迴響,而40歲的黛比史文森(Debbie Swenson),則是以凱西母親的身分在網路上分享心情。

2001年,黛比在網路上表示她的女兒凱西因為動脈瘤過世,許多人想向妮可獻花送禮致意,也有人想參加她的葬禮,但她的母親黛比不願透露任何細節,也因為這樣開始啟人疑竇,最後在大眾的驚訝之下,《紐約時報》揭發了真相,大家這才發現所謂白血症的妮可其實是假的,黛比說她是蒐集幾位癌症病患的經歷捏造了這場騙局。

編註:根據《維基百科》,「孟喬森症狀」得名於德國的一位男爵——閔希豪森男爵(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此人虛構了許多自己的冒險故事,如在月球上漫步,拽著自己的頭髮讓自己升天等。

孟喬森症候群又可進一步分為一般的孟喬森症候群和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前者,患病者的行為不斷向周圍的人報告自己擁有各類疾病,模仿疾病的癥狀,但經診斷後都會發現患者其實無病。有些患者會傷害自己,使自己表現出來的癥狀更符合自己所描述的疾病。

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則是虛構別人的癥狀,嚴重一些的還會在照顧對象的飲用水、食物中投放有毒藥物。

文章插圖

3.  網路影片傳染病

官能失常的「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又可以叫做「群眾歇斯底里症」,這多半發生在相處一段時間的人群身上,症狀多會是局部性抽筋,看似是神經問題所引起但實際上卻不是。學理上來說,這樣的狀況多半是人們無意識地模仿其他人的行為,舉例來說,房間裡面一個人打呵欠後,其他人也開始陸續打呵欠。

但自從紐約的案例之後,學者們重新思考所謂的「一群人」這個定義還適不適用,因為雷洛依(LeRoy)幾位女生,她們把類似妥瑞症(Tourette)的抽搐、出怪聲等症狀po上youtube後,並說有神祕的疾病降臨在他們社區中,接著就有越來越多學生說他們也有一樣的症狀,當時至少有1位研究學者認為這場「傳染病」是經由社群媒體所造成。

水牛城的神經學教授利須特(Dr. David Lichter)表示:「我想人們是很有可能上網看到其他學生的行為的,我也認為這種媒體比我們身處的周遭環境更有傳佈力。」

那幾位po影片的女孩已經被診斷有「轉化症」,如果其他人的症狀是因為看了她們youtube的影片,這將會成為第一個由網路散布轉化症的病例。

編註:根據國家網路醫院介紹,轉化症是一種生物醫學所無法解釋的官能問題。患者通常先有人際衝突或其他壓力源,而後發生運動與感覺功能有關的假性神經學症狀,例如:麻痺、失聲、目盲、耳聾、或類似癲癇發作等問題。

4. 巴黎症候群

喔,五光十色的城市,眼前還有衣香鬢影的美麗模特兒穿梭其中,頂級的麵包烘焙坊似乎就近在咫尺,不論你走在何方,都可以見到拉著手風琴的街頭藝人在一旁。

這些描述,許多人早已知道不是真實的巴黎,但對某些深信不移的遊客而言,他們卻是在歷經低落、心悸、幻覺、暈眩,或是他人給的敵意或偏見等衝擊之後,才知道真相。這樣的狀況又多好發在日本觀光客身上,Franco-Japanese Medical Association的會長就表示,日本人會這樣要歸咎在日本的雜誌上。

最大的主因是因為語言隔閡,很少有法國籍的人會說日文,這就跟沒有多少日本觀光客會說法文是一樣的,就算同時會說兩種語言的人來說,有些詞彙慣用語還是會引起混淆。

除了這些文化隔閡外,像是時差、還有少了手風琴圍繞所引起的認知失諧等等,都讓日本觀光客成了一群焦慮的群眾。當地日本大使館為這些難以接受現實的遊客設立了24小時熱線,你還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相關的紀錄片。

5. 世界好殘酷症狀

電視新聞讓人看了就心情低落,當螢幕上滿是戰爭、天災還有各種犯罪新聞佔去頭條時,你就不難相信真的會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充滿敵意的邪惡世界。

在傳播理論中,有一項理論叫做「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這也是「殘酷世界症狀」的立論來源之一,在涵化理論中,主要強調媒體會影響人對世界的觀感和認知。

換句話說,當人處在的媒體環境、或是接觸的大眾媒體多報導暴力、危險等事件時,他們對週遭環境的想法就會被媒體「塑造」成「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
如果人接觸越多種媒體,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就會越負向。最常見的症狀是「空地恐懼症」(agoraphobia),人際焦慮、信任低落也常與此有關。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