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革命】網路無國界,到處可以工作與找到合作伙伴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陳瑞霖 

信義區夜店殺警案主嫌投案後,跟主嫌在 Line 群組「中山聯盟」打屁有生意往來的成員,也紛紛到大安分局外聚集,每個人都身穿黑衣,讓經過的人不禁覺得緊張而快步經過。這一幕,只不過是網際網路改變世界的其中一個場景罷了。

文章插圖

網際網路年發明,從原先學術圈交換學術情報的網路,變成普羅大眾日常生活常用的工具。一開始網際網路是為了軍事用途而發現的,透過不同線路皆可傳輸資料,確保指揮中樞不受敵國攻擊影響,仍能發佈命令給實戰部隊。這次殺警案,運用網路落人來,落來的對象只不過從原先的軍隊,換成地下經濟的成員。

文章插圖

通訊工具徹底改變人們工作方式

通訊工具只不過是網路改變人們工作方式的一種面向,而最為大眾所熟悉以及廣泛運用的無非是電子郵件,以及許多即時通訊軟體,最近則是大家手機中的 OTT messegers。即使馬克.祖伯格曾信誓旦旦要推出新產品想取代電子郵件,但仍然不能做到,推出後不久草草下架。電子郵件行之有年,即使新興的 OTT messenger 為大眾廣泛運用,電子郵件仍舊是員工工作上常用的工具。

從網路開始對大眾普及之後,電子郵件可說是代表性的通訊工具。究竟通訊工具是怎麼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呢?即使各個網路平台可能有各自的訊息系統,仍得與電子郵件連動這件事情來看,談通訊工具改變人們工作方式,一定得談到電子郵件了。

研究機構開始大量運用網路,成為交換學術資源好的載體。電子郵件伺服器由於架設容易,只要有需求,幾乎每個人都能申請電子郵件帳號,當作識別身份的依據。學術單位的師生及職員幾乎人人都有帳號,後來公司行號也加入行列,每位員工都有 email 帳號。由於 email 能留下通訊記錄,方便工作紀錄,溝通成本大幅降低。這下子,即使不是那麼 e 化的人,至少在工作時得處理郵件。

現在網路早已經成為上班族熟悉的工具,由於舊有的通訊方式成本較高,而且不夠即時,漸漸減少使用,甚至極端的情形是完全被新的通訊工具取代。用 email 或者其他通訊工具溝通工作上事項,協調分工,與客戶溝通。收發電子郵件,已經是上班族的基本功了。演變到現在情形恐怕一天不只要收一次信件。

文章插圖

有網路就能工作

而在 email 或者即時通訊軟體漸漸成為人們工作不可或缺的要角同時,隨著網路發展伴隨著新形態的工作,一開始就靠這些新通訊工具溝通協調工作。某些不大需要工作團隊在同一實體空間的產業,像是軟體業,甚至可以在本國以外的地區招兵買馬。跨國公司協調各地的工作事項,也靠著新通訊工具大幅降底溝通成本。

網路的便利讓在家工作成為可能。對於需照顧家庭的人來說,他們能在家接案子兼顧家庭。對於依賴電腦的工作來說,在那裡工作其實沒差別。身體如果出現狀況,像是職場女性懷了孕,或者是生病,仍能在家裡工作。透過網路與辦公室的人保持連線,確保工作協調沒問題。

不過通訊工具帶來隨時隨地可工作的益處,並不意味沒有壞處。臺灣有官方判定員工過勞死的案例,有公關公司員工長期在下班時間接受工作指示,大量的工作負擔導致最後過勞死。

網路讓外包工作多樣化 企業則能節省成本

美國的長壽節目歡笑一籮筐 (America’s Funniest Home Videos) 仍在播映。歡笑一籮筐源起日本綜藝節目加藤茶志村健搞笑電視的部分節目內容。從原先接受 VHS 投稿到上傳到電視臺的影音平台,不變的是人們持續上傳好笑的生活影片。電視臺樂於接收影片節省節目製播成本,而提供影片的人則滿足於上電視的快感。

歡笑一籮筐只是娛樂產業 out-sourcing 的特例。一般談到 out-sourcing 通常都指製造業。仰賴工業製程的企業,為了省成本將繁雜的工作跨國 out-sourcing 外包出去,從原先位於先進國家的廠房移到第三世界。近年來 out-sourcing 的範圍擴大到提供服務,像是美國 IT 公司將客服服務外包交由印度人處理,臺灣也有外包給中國情形。跨國外包的狀況不限於客服,有些領域如開發網站,如果因資源有限不能全職雇用,往往也可以考慮外包。

對於身懷絕技的人才來說,很容易跨越國界,得到外包工作。網路連線縮短各地的距離,工作上甚至能夠遠端雇用,產生更多樣的工作型式。不少工作像是程式開發,不必在同一辦公室工作,雇主能夠吸收在不同國家的英才雇用。一台筆電,到一家有網路的咖啡店,坐下來好好品嚐咖啡,也同時能一邊工作。員工使用線上協作網站。

但外包的品質是一分錢一分貨,要好好考量需求。臺灣的政府網站很多用過時的網路技術,有時候外包廠商技術並未跟上時代,承包政府網路的廠商,由於網路技術日新月益,一般人也容易自學精通,網站製作很容易看出外包商是否跟上最新技術了。

另外外包無國界的狀況,為求省成本而外包,有可能外包給對自己國家不懷好意的國家。前陣子戶政系統外包再轉包給中國廠的疑雲,著實讓不少人捏把冷汗,擔心自己的個資洩漏給中共。外包業務普遍的情形,對資安的防護尤其得注意。

文章插圖

分享經濟是創新也殘害工作本質

Uber、Airbnb 帶來的分享經濟 (sharing economics) 狂潮,衝擊原先的計程車、旅館行業。這些分享經濟的網站,利用人們零碎的時間或空間,媒合有需求的人。這些網站受益於日漸增加的上網人口,尤其是智慧型手機使用者,越來越多 App 使用者使用這些服務。

App 叫車服務在分享經濟中是很特殊的狀況,不像房間數量基本上持平,像 Uber、Lyft 等平台其司機供給量很容易衝上來,造成最近不少爭議。Uber 在宣傳上聲稱 Uber 接客的收入比傳統計程車好,司機被吸引到新平台替新平台開車,你以為你被 Uber 招募就算是 Uber 的一員,但實際上某種程度算是做 soho,Uber 只是接案平台,並無雇雇傭關係。司機雖然為 Uber 開車,卻不是 Uber 員工。但是當司機湧入,消費者叫車越來越方便,每個人能接的案子數量稀釋。司機投入資金,照 Uber 的要求購買符合的高檔車子。當 Uber 為搶市佔而降價,減少的收益很容易轉嫁給司機,讓司機收入減少。有的地方司機宣稱原先只要跑八小時車,現在也許要跑十八個小時才有原先的收入。

法律上像 Uber 這類 App 叫車服務,司機並不算 Uber 員工,但實則司機靠 Uber 過活。Uber 也警告司機不要用其他競爭對手的平台接客。Uber 像是傳統車行的角色,不過很多車行負擔的司機保險,還有肇事理賠通通可以推掉,也只有在網路時代,以及寡佔的平台,他們才能這麼做。「不爽做就別做,還有別人搶著做」,他們的地位導致已經有紐約的 Uber 司機打算組工會。Uber 面對司機的反彈,大概恨不得自動駕駛技術趕快成熟,就不必理會還得吃飯喝水的司機了。

文章插圖

人力銀行成為求職主流

找工作也受網路影響,工作職缺幾乎全面的會放到人力銀行,擠在佈告欄前找工作的情景越來越少見。網路人力銀行取代傳統報紙求職欄,只有基本工資的 3K 工作才會在上面刊載。

對人資來說,人力銀行提供的篩選工具,方便人資依設定條件找想要的人才,減少人力過濾履歷的工作量。除了目錄式的陳列工作,也有新創公司藉資料分析的力量,像是搜尋 GitHub 以及 Stackoverflow 網站公開的發文,幫忙人資判斷求職者會的技能和能力高下。 

網路的可能性無窮

網路的演進徹底改變工作的本質,原先只屬於少數人專屬的工作,像是打字員,變成人人必須的技能。很難想像未來幾年,網路又會為工作這件事情加上什麼新的變革了。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