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25歲才叫長大

什麼時候算是個「大人」?每人定義都不同:學校老師會說對自己負責的時候,醫生認為是大腦發展完全的時候,電影院工讀生是看你拿出滿18歲的身分證時候,而爸爸媽媽或許會回說,孩子永遠都是孩子。

文章插圖

最近,心理醫學界開始有不同定義,根據最新的醫療指導規範,未來25歲以下的患者都可以算在「兒童」心理醫學的範圍中,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

不可能瞬間轉大人

兒童心理師安特洛布斯(Laverne Antrobus) 認為,人們總是迅速地結束了童年時期,又被要求必須馬上達到許多關鍵的里程碑,但這樣「瞬間成長」的觀念已經不符時代趨勢。安特洛布斯表示:「18歲就是轉大人這個說法很不切實際,就我對年輕人的認識來看,他們到了18歲時還是需要許多幫助和支持。」

一群研究兒童心理的學者們,他們的協助對象不再只是傳統認定的0-18歲,現在範圍更進一步擴展到25歲。換句話說,對兒童心理醫生而言,未來只要是25歲以下的人們都是他們要關照的對象。

文章插圖

確保年輕人有足夠的幫助

兒童心理師安特洛布斯樂觀地說:「18歲以上的心理患者研究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能注意到這塊族群,我覺得是個不錯的開始。」

兒童心理學界的新規範可以確保人在到達18歲時,在健康或是教育層面上,不會有無法銜接的斷層問題出現,這項改變也顯示出大眾對身心靈「成熟」的定義已有所改變。

「過去我們認為大腦發展多落在早期發育階段,但隨著神經科學的進步,我們也開始理解到許多事情不會在某個特定年齡就停止,現在已有相當證據顯示大腦到了20歲以上仍會繼續發展。」安特洛布斯說。

文章插圖

不同人生階段  訊息處理方式也不同

至於年輕人蛻變成「大人」後,會有什麼改變?心理學者赫爾普斯(Sarah Helps)表示,不同時期的人們在處理訊息上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她說:「我們過去認為大腦在青少年初期就會發展完全,但我們現在了解到,就算你的年紀是2字頭中期、甚至是3字頭早期階段,大腦都還會繼續發展。」

「過了青春期後,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會有戲劇性的劇烈變化,而前額葉皮質就是當中的關鍵區域,隨著醫學掃描技術的進步,我們也變得更能了解神經的變化。」

文章插圖

不願離家的年輕人

有關「年輕人」的界定可以分成三階段:

  • 早期青年:12-14歲
  • 中期青年:15-17歲
  • 晚期青年:18歲之後

神經科學已研究出年輕人的認知能力在晚期成人階段仍會繼續發展,有關心理、自我認知、判斷力等也會隨大腦前皮質層完全發展後才算真正成熟;此外在生理方面,像是賀爾蒙活動在20多歲時也會持續發展。所以要說那些青春期變化會在18歲時戛然而止?這完全就是種錯誤的想法。

兒童心理師安特洛布斯認為,部分人成年後仍想繼續和家人待在一起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階段需要更多的扶持和幫助,做父母的要了解,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有一樣的發展速度。

但是,按照這樣的想法來看,我們會不會因此造就出一個不願離家的年輕世代?

文章插圖

以前被唾棄  現在卻很正常

在過去的電視影集中,就有不少影集討論了孩子成年離家的問題,那些彷彿長不大的媽寶們總會受到觀眾的唾棄,例如《蓋文和史黛西》(Gavin and Stacey)中的史密斯,或是《爸爸的軍隊》(Private Pike)中的派克;另方面,也有專門描述主角想盡辦法逃離爸媽過度保護爸媽的內容。

研究社會學的傅瑞迪(Frank Furedi)教授,認為現代父母用「照顧小朋友」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小孩,導致他們長到20多歲,仍是個想要待在家中的「孩子」:「通常年輕人會說是因為經濟因素才繼續待在家中,但這不是真正的原因,他們是少了獨立或是靠自己生活的渴望。」

文章插圖

嬰兒化趨勢

「這種青春期延後的文化變遷現象,顯示出青春期的年齡層已經延伸到20多歲的階段。我想現在心理學規範的改變,正顯示著這樣的現象相當普遍。」傅瑞迪教授說。

傅瑞迪教授認為這種「嬰兒化」現象加強了「依賴性」,這會阻礙年輕人採取成熟行為的心。

未成年大學生

「我想,成年人兒童化的原因是因為這個世界變得更殘酷了。我們在孩子小時候讓他們待在保護傘下,就算到了該放手的年紀,我們還是不讓他們自己出去,不然就是變成直升機父母,凡事保護為上,也讓他們與真實的生活經驗絕緣。」

「現在在大學中,我們會用對待未成年學生的態度對待大學生,我想這也是嬰兒化現象下的一種結果。」傅瑞迪教授說。

「靠自己」的教育法?

但這表示父母就應該要鼓勵年輕人靠自己維生嗎?電視影集《都市女孩》(Girls)中,邁向成年人階段的女主角漢娜(Hannah Horvath)面臨各種掙扎,正巧就是抓住了這樣的「靠自己」精神──她的爸媽斷了她的經濟來源,漢娜必須靠自己在錯誤中學習、度過她的2字頭階段。

文章插圖

在家也可以獨立

傳統邁向成年的路途通常也包含了離開家園,但影視產權專家碧妮(Sarah Beeny)卻不覺得這是必經的過程,她認為年輕人沒有必要為了學習長大和獨立就離家,此外,可以跟不同世代處在一個屋簷下也具有相當的好處。

「為了不讓25歲或是30歲成年人繼續委靡不振地窩在家中,解決辦法不是把他們踢出家門,而是讓他們學著去處理自己的事務,例如自己洗衣、付帳、負擔租金、整理房間,不要亦步亦趨地從頭服侍他們到腳。」

「我知道這聽來有點過度理想化,但這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對我來說,真正的理想國不是大家住著自己買來的房子然後心想『讚,我現在可以自己付房貸了!』」畢妮說。

文章插圖

變成大人象徵的「開車」

汽車專家威爾森(Quentin Willson)就說「汽車」被許多年輕人當作長大成人的證明,但數據顯示,許多18歲的駕駛人往往因為判斷力不足釀成車禍案件,這些年輕人嘴巴上說的「長大成人」,其實要等到他們過了25歲之後才會真正地完成。

威爾森認為,在「真正的成熟」來臨前,父母和學校老師們應該介入教導年輕人們什麼是安全駕駛。

早點置入正確觀念

「最好是在這些孩子的心裡還是純良、沒有受到太多媒體、電玩或是電視劇的影響前,讓他們早點學習道路安全的觀念。政府也最好能把駕駛知識放到中學大考中,因為這等於是用學校的角色教育他們正確理論,如果等到17歲才教就太晚了。」威爾森表示。

文章插圖

何時才長大?

從前述心理學家的發現,或是社會學者的描述,我們現在知道青春期的定義跟過去已經不同。當「青春期」的時間越來越長時,我們到底要怎麼知道自己真的長大了?

對心理醫生安特洛布斯醫生來說,長大就是當你感覺「某些事情是你想要也做得到的時候」,但對那些永遠都是媽寶、長不大的孩子而言,影視產權專家碧妮的定義或許更貼切許多。

「對我來說,所謂的長大就是當你了解到沒有所謂的大人,然後每個人都是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硬著頭皮迎接它的時候。」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