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還是選擇了核電廠 我們對輻射的擔憂太過頭了嗎

4年過去了,歷經 311大地震的日本仍在週二時重啟核電廠,這引發當地許多人的抗議和擔憂,隨著核能話題再度成為焦點,有專家就指出,大眾對核能放射物的憂心其實太超過,對災民甚至是社會都形成衝擊。
 
文章插圖
日本在 8月11日時重啟了位在薩摩川內市的核反應爐,這是當地自 2011年核災後首度重啟核電廠,這項決定在日本境內引發很大的反彈。圖為抗議重啟核電廠的民眾。


新版安全規範下  重啟反應爐
《衛報》、《路透社》、Mosaic.com報導,日本在周二(11)時重啟了位在薩摩川内市的核能反應爐,這也是日本自 2011年 311大地震後,首度讓核反應爐在新版安全規範下重啟。
 
然而,日本境內對核能發電仍抱著相當大的疑慮,《衛報》報導中指出,日本的《共同社》新聞曾進行過全國性的調查,結果發現有 60%的日本民眾反對立即回到核能發電之路,另外 31%的民眾則表示支持。

核電廠被火山口環繞
對反對者來說,負責重啟川內發電廠(Sendai plant)的九州電力公司沒有說明災害發生時,居民該如何撤離,再來是發電廠本身的條件也讓人擔憂,川內發電廠被五個火山口圍繞,距離發電廠 50公里處還有座活躍的櫻島火山,這代表核能電廠可能會受到火山灰甚至是岩漿的影響,再來,反應爐過去已運轉 30年以上,當地民眾擔心陳舊的機具不能安全運轉。
 
日前,綠色和平組織在德國的核能專家伯尼(Shaun Burnie)也指控,日本政府和和核電廠不惜代價就是要讓核電廠復工。
 
文章插圖
這次重啟的核電廠位於鹿兒島的薩摩川內市,圖為川內發電廠內部,員工正忙著重啟作業。


依靠進口能源太花錢
這次重啟核電廠對安倍晉三而言,是一種必要的手段,因為他想藉此拯救日本的經濟,並擺脫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巨資重擔,《路透社》就提到安倍和大多數的日本企業主都希望核電廠可以重新開啟,安倍過去也曾談到「只有在通過最嚴格的安檢後才可以重啟核電廠。」

並不是所有人都反對 
事實上,問到薩摩川内市的 10萬居民這次重啟發電廠的意見時,你會看到有反對有支持的複雜情緒,除了前述反對的聲浪外,另一部分支持核電廠的民眾則認為,長期停擺的核電廠已經讓薩摩川内市的他們看到代價,《衛報》指出,根據當地工商業的調查,過去核電廠運轉時會定期迎接 3,000名來安檢的核電廠人員,這替當地帶來了上看 30億日圓的收入,但看到現在,儘管薩摩川內市仍可以收到政府補貼的 10億日圓,但持續關閉的核電廠已經帶來衝擊。
 
「希望家鄉經濟好轉」 
27歲的建築師瀨戶口鉄郎(音譯,Tetsuro Setoguchi)接受《衛報》訪問時就談到:「這是我的家鄉,我不想看到這裡的經濟陷入困境」…「許多工作都依靠核電廠,像是建築業就是,我很確定每一位建築業者都希望重啟核電廠。」根據九州電力公司估計,光是讓一個反應爐復工,就可以減少 74億日圓火力發電的成本。

 日本3成電力來自核能
過去,311大地震引起的核災發生前,日本有 30%的能源仰賴核能發電,日本官方也曾把目標放在 50%用電來自核能的願景上,但在大地震過後,安倍晉三則把目標改為 2030年以前日本用電有 20-22%來自核能,《路透社》報導指出,安倍晉三接下來該思索怎麼安撫日本民眾對核能的不安與反感情緒,但這樣的情緒或許難以撫平,因為過去和輻射相關的災難事件已經在人們的心中留下可怕的印象,日前科學和醫學專家瓦茲(Geoff Watts)在他的專文「你對輻射的害怕是否太超過?」(Is your fear of radiation irrational?)就進一步探討人們和輻射的糾結情緒。
 
文章插圖
站在川內發電廠外抗議的民眾。


「你對輻射的害怕是否太超過?」
在BBC主持數個廣播節目,同時兼具生物醫學與科學背景的瓦茲,他在科學網站 Mosaic上探討了大眾對放射物質的愛恨糾結,他表示人們對輻射的看法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儘管小部分的人迷信低量輻射對身體健康有益,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在聽到輻射時逃之夭夭,瓦茲認為:「我們都知道核武的可怕,以及核武攻擊後荒蕪的景象,暴露在大量輻射下的人們會得到癌症,後代子孫還可能先天性缺陷…。自從 1940年代(指二戰美軍朝日本丟下原子彈)開始,輻射與核武的蕈狀雲印象已經深植人心,但是,輻射真正讓人們害怕的地方不在於這些印象,而是它『無法被看見』。」
 
可以把輻射漆上藍色嗎
「看不見的事物最讓人害怕,而輻射就是這樣的東西,更糟的是,輻射還讓你難以掌握,我還記得多年前碰上一位退休的專家,當時他說好希望可以把輻射畫上藍色,因為這樣大家看得見輻射就知道怎麼處理它,也不會那麼神經兮兮。
 
一直以來,會把輻射用在營利的產業就是核能發電廠,但他們常常對外保持神秘的作業方式反而更容易讓大眾起疑心,所以人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除了醫療檢查外,能不要有輻射就不要有輻射。」
 
因噎廢食的大眾?
「我不同意這樣的想法,因為人們對高劑量輻射的恐懼,阻止他們思考一件事,那就是如果輻射可以控制在低劑量,是不是就可以接受。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我們對用火的態度也跟輻射一樣,那就代表我們會因為害怕房子失火也把火柴都沒收。
 
我擔心的是,人們過度害怕輻射,導致我們不能把它用到對人類有好處的地方上。」
 
文章插圖
抗議的老人家把寫有「老人拚死遊行」旗幟上的「老人」改成「年輕人」。


到底要討論天災?人禍?
「談到人們對輻射的印象,最鮮明的莫過於 2011年發生的日本 311大地震,當時日本東北外海發生規模 9.0大地震(台灣九二一大地震規模為 7.3),由於震度強烈,大地震發生後甚至引起最高達 40公尺高海嘯,並在東北部引起火災和核能輻射外洩事故,導致大規模的地方機能癱瘓和經濟活動停止,東北地方部份城市遭受毀滅性破壞。這是日本二戰後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更是日本有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當時不斷放送的新聞媒體發現,這場天災的受災者還包括了福島核電廠,這場事件的焦點瞬間從『天災』變成了『人禍』。
 
當年不幸喪生的 2萬多條人命中,不少人是因為大地震波及身亡,其他人則是因為海嘯來不及逃走溺死,至於有多少人是因為核電廠輻射外洩死亡?答案是零。
 
根據聯合國輻射科委會調查報告:『暴露在輻射中的核電廠員工以及一般大眾中,沒有發現任何因為輻射引起的死亡或是疾病病例。』」

人們荒謬的認知 
「總的來說,當年的天災造成數千人死亡,但日本以及全世界的焦點都放在當年沒有造成立即傷亡的核電廠上,雖說輻射可能讓直接暴露到的人減少壽命,但這樣的機率其實相當小,小到很難讓人斷言是因為當年的輻射造成死亡。
 
當我們把核災與天災放在一起談論時,嚴重性往往是核災大過天災,我們對事情的感知彷彿遭到荒謬的扭曲。」
 
文章插圖
抗議民眾把輻射測量器放在抗議陣營外的土地上。

死亡率不超過4% 
「核災事件,一定會談到 1986年的車諾比事件,當年失火爆炸的核電廠外洩出大量輻射物,總計有 11.6萬人被撤離,另有 27萬人發現他們的家園已經被標上了『高度輻射汙染區』的標籤,之後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災後狀況,並評估了撤退災民、未撤退災民和清理核災工人三個團體的健康狀況,他們指出這三群人的癌症死亡率都不超過 4%,這個結論至今都未變,不過各界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仍多所爭辯。
 
例如,英國蒲茲茅斯大學的環境科學教授史密斯(James Smith)說:『甲狀腺癌的機率還是會攀升的」,他也同時指出,當年發生車諾比事件後,蘇聯政府並沒有處置得當,他們仍讓居民喝污染的水以及牛乳,這對孩童形成的影響又特別嚴重』,所以說,核災造成的死亡機率,並非不可能。」
 
死亡率最高能源:煤炭
「但核能輻射卻不是致死率最高的能源,根據國際能源署 2002年的研究報告,他們調查了各種能源的致死率:煤礦、生質能源、風力和核能,結果由煤礦拔得頭籌,而核能對健康形成的危害則相當少,你可以想像一下火力發電的過程,從採礦到空氣汙染,或許你就不會對這樣的調查結果感到吃驚。
 
時至今日,亞洲仍有許多大城市因為火力發電造成嚴重空汙,但人們對火力發電的憤怒卻不如核能發電,會有這樣的狀況,可能是因為人們看不到輻射,這加深了大家對它的探討以及害怕感。」

我們每天都暴露在輻射中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不刻都暴露在微量的輻射中,這些輻射源頭是來自宇宙中的太陽以及其他星球,至於我們接收到多少的輻射又和我們位處在地球上哪個緯度來決定,此外,地球本身也釋放出輻射,像是「氡氣」(radon)就是一例。

至今,我們對輻射影響人體的印象,最深刻的事件莫過於 1945年美軍朝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事件,後續專家檢查了居民以及孩童的健康發現,居民在 10年後發展成癌症的機率開始增加,但致癌機率又會隨著當年民眾距離被轟炸處遠近有所不同,比較讓人意外的是,倖存者的子孫原以為會發展出惡性腫瘤等情況,但目前並沒有這樣的紀錄出現。
 
幾年來,專家學者們的實驗無法找到確切的輻射致死證據,而這反映出輻射對人體的傷害並不像是大眾般那樣所想,此外,人們對輻射的激辯往往迷失了方向,學界爭論著機率稍大和機率微小之間的差別,而政府聚焦在盡可能把輻射風險降至最小,這些動作最後都顯得相當無效。」
 
文章插圖
遠眺重啟的川內發電廠。


大家害怕輻射有這麼嚴重嗎?
「或許有人會問,一大堆人沒來由地害怕輻射有這麼嚴重嗎?我們害怕各種東西像是蜘蛛或是飛機等等,這也沒有影響到世界的運作啊,事實上,有兩個層面可以描述大眾過度擔憂對個體和社會形成的衝擊。」

 氣候變遷放一邊
「首先是核能開發受阻,過去 1970年代開始,全球核能發電廠的數量穩定增加,但到了 2000年時開始停滯不前,就算之後減碳的概念出現也沒有讓世人看到乾淨核能的潛力,世界各國的核電廠建造數量正逐步下滑,會有這樣的現象除了與建造、拆除核電廠的費用有關外,最大的影響還是來自大眾的疑慮,不少國家發現核能有潛在風險後,他們寧可忽略核能可替代火力發電進而減少氣候變遷衝擊的潛力,選擇讓年歲已盡的核能發電廠停工。」

 災民被社會排擠  心理創傷不斷
「再來,人們過度憂慮不只對受災居民形成影響,也對國家發展形成阻礙,世衛的專家調查小組就指出,車諾比事件過後,災民的心理受創很深,環境科學教授史密斯就談到:『不論是車諾比還是福島核災的災民,都傳出讓人難過的消息,他們撤出家園後,被其他地區的民眾排擠,因為大家害怕災民身上的輻射會傳染。
 
世衛的報告有部分就談到,車諾比核災的災民遭到社會排擠,心理也受到創傷,這比輻射造成的傷害更大。』
 
雖然福島災民沒有像是車諾比災民那樣受到排擠,但他們也因為過度擔心害怕出現健康狀況,一份 2012年的調查指出,撤離災區的民眾中,每五位就有一位出現心理創傷。」
 
該怕的是人心
「雖然,災民因為搬遷他處而出現健康狀況是在所難免,但人們不斷著眼在預防規範和最糟狀況的預測上,這進一步衍生出無效的風險評估。
 
當社會大眾沉浸在沒有根據的謠言,同時不願面對他們自身毫無根據的疑心病時,輻射在此時就會成為每個人最可怕的夢魘。」
 
上線時間:2015/8/12
增修時間:2015/8/13 修正聯合國輻射影響科學調查小組名稱為「聯合國輻射科委會」,增加科委會的調查報告連結。


編註:對相關原文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01 “Japan split over restart of first nuclear reactor since Fukushima disaster
02 “Japan restarts reactor in test of Abe's nuclear policy
03 “Is your fear of radiation irrational?”報導使用創用CC授權4.0版,允許重新發布編排。對完整原文有興趣的朋友,可造訪原文網頁。
04  對聯合國輻射科委會針對311大地震調查報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此連結
 
延伸閱讀:《藝術家真的不該跑進輻射隔離區
核災背後的秘密 日本招募遊民清理輻射區
核能相關報導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