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之死 反應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的被動態度
昨日(13)晚間,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在妻子劉霞、親戚的環繞下過世,享壽 61歲。他的主治醫師劉雲鵬表示劉曉波最後交代給劉霞的遺言是:「要好好活著。」

13號這天,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過世,聲援他的人也為他籌組了哀悼會表示不捨。
路透社第二個在國家監管下死去的諾貝爾獎得主
在劉曉波因肝癌去世的前幾天,各國均極力呼籲中國政府依照劉曉波夫婦的意願,讓他們可以到國外接受治療,但是中國當局以劉曉波病重到無法出國為由拒絕,讓劉曉波成為第二個在國家監管下死亡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編註)。
國際出現譴責聲音
由於中國政府到癌症末期才讓劉曉波保外就醫,也拒絕讓他到國外接受治療,因此劉曉波的死訊傳出後,也引起國際間的反彈聲浪。
編註: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第一名受到此待遇的是納粹德國時期的記者、和平主義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反對希特勒(Adolf Hitler)政權的他在 1933年被逮捕送入集中營,並在 1935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在 1936年因為重病在納粹政府的監視下被送入醫院治療,也是在那時候才親自接受了諾貝爾獎,奧西茨基在 1938年去世。

本月 13號在香港的北京聯絡處,當劉曉波的死訊傳出後,聲援者在示威現場難掩悲傷情緒。
路透社德國表示遺憾、沮喪
在呼籲把劉曉波送到國外治療的國家中,德國的聲音最大。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發言人則表示她對於整個情況感到沮喪,先前梅克爾也曾表示她期待中國政府能人道對待劉曉波和他的家人。
德國外交部長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在聲明表示,他對劉曉波未能被送到海外治療感到遺憾,也說:「中國應當提供一個透明、令人信服的答案,來解釋為什麼(劉曉波的)癌症不能在更早的時候發現。」
聯合國人權官員:痛失重要的人權人士
聯合國人權事務最高官員胡笙(Zeid Ra'ad al-Hussein)則說:「中國和全世界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權捍衛者,一名為了人權、和平奉獻出自己生命的人,一名為了自己的信念而被關押的人。」
「......儘管他遭逢的一切會讓他覺得憤怒、痛苦,但劉曉波曾說過他並不仇視那些追捕、定他罪的人。」
非政府組織強力批評
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 Watch)中國部主任李察遜(Sophie Richardson)則批評中國政府「傲慢、殘忍、冷酷」的舉動令人震驚。

中國媒體則幾乎沒有提到劉曉波的死訊,在中國社群媒體微博上,自然也找不到關於劉曉波的訊息。此外,也有人發現蠟燭的表情符號在微博上遭到封鎖。
地球圖輯隊
圖為 2010年12月的諾貝爾頒獎典禮,劉曉波是當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一事引發中國政府大為反彈,也禁止任何親友代替劉曉波領獎,讓劉曉波成為第一位沒有出席、也沒有人代替出席頒獎典禮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典禮上那張「空空如也的椅子」也被各國媒體紀錄了下來。
路透社
今年 6月29日,一名女子手持釋放劉曉波的標語,一腳踩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照片上,藉此表達她的不滿。
路透社國際政治氛圍出現轉變
針對安德森的說法,《紐約時報》的記者柏克利(Chris Buckley)也表達出類似的想法,認為劉曉波的命運反應了中國人權議題在西方的外交政策上日漸被淡化的情況,也顯示中國在國際關係上,已經有能力棄國際的請求於不顧。
關注中國良心犯的中美對話基金會創辦人康原(John Kamm)強調到,這樣的情況無關乎美國總統是不是換人當,而是已經存在非常多年的情形。
各國不願主動提起 中國不願妥協
記者柏克利認為,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當國際間就北韓、外貿協議、恐怖主義、氣候變遷、網路攻擊等議題需要和中國協商時,人權議題就是他們比較不願意停留的話題。
另一方面,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外交與經濟上具有足夠的強度拒絕為國內的人權議題讓步。
聯合國不同單位不同調
柏克利以聯合國為例,指出聯合國人權事務最高官員胡笙雖然在聲明中批判中國政府對劉曉波的所作所為;然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談及這件事情時,態度顯得保守許多,他沒有對劉曉波、其妻劉霞的情況多做評論,僅說他「非常難過」。柏克利相信,這種不同調的評論是因為中國在維持聯合國維和部隊上提供了顯著的財務支持。

2010年 10月,劉霞向媒體展示了劉曉波的照片。目前劉霞的下落不明。
路透社劉霞接下來怎麼辦?
隨著劉曉波過世,從來沒有被定罪、卻被軟禁在家的劉霞接下來會受到什麼待遇,也受到各界高度關注。
由於長年的軟禁,讓劉霞在身心上都受到嚴重影響,與劉霞有聯繫的社會活動分子廖天琪指出,如果他們不能確保劉霞能夠平安離開中國,那劉霞的狀況會令人非常擔憂。
《衛報》則轉述劉曉波朋友的說法,指出劉曉波先前不斷希望可以接受海外治療,其實比起增加自己的生存機會,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把劉霞帶出中國。
緬懷劉曉波最好的方法 是施壓中國政府
人權觀察組織的成員王松蓮便說這些先前噤聲的國家,現在「緬懷劉曉波最好的方式」,就是對中國施加壓力,促使中國政府盡快釋放劉霞。
擔心中國不願放人
目前德國、英國、法國、美國、聯合國除了悼念劉曉波,也明確呼籲中國應該確保劉霞能夠自由出入中國——不過王松蓮也擔心,在劉曉波去世後,劉霞可能會被視為「自由和對抗」的象徵,讓中國政府不願意輕易放人。

寫有劉曉波名字的諾貝爾和平獎獎狀,現在永遠失去了頒給本人的機會。
路透社
編註:關於劉曉波的生平記事,請參考:《被關押的諾貝爾得主因肝癌過世 劉曉波享壽 61歲》
延伸閱讀:《道歉長得都好像 中國人權律師遭判刑惹議》
《香港回歸中國之後,這20年發生了什麼事?》
《綁架、折磨、殺害 車臣同志遭大規模迫害》
參考資料:
01 Liu Xiaobo, Chinese dissident and Nobel laureate, dies
02 World urged to take steps to protect Liu Xia after death of husband Liu Xiaobo
03 Liu Xiaobo’s Fate Reflects Fading Pressure on China Over Human Rights
04 Liu Xiaobo: China rejects foreign criticism over dissident's death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