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時得到獎勵,研究指變量獎勵技術正在侵蝕大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黃嬿 

現代人走路、開車滑手機,將自身與他人安全放一邊,和親朋好友聚會時也在滑手機,親情也放一邊,無時無刻離不開手機,在科學家眼中已經是大腦出問題的現象。

文章插圖

ScienceAlert 報導指出,手機發出的通知會使人們的壓力荷爾蒙變成行動,點燃人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心跳加快、呼吸變得緊張、汗腺爆裂、肌肉收縮。但這種回應目的在幫助人們擺脫危險,而不是接聽同事的電話或短訊,應用程式正在利用人們對安全和社交互動的本能需求,進一步侵蝕人類的心智。

美國調查 89% 的大學生都曾感覺到手機震動的幻象,以為他們的手機有訊息傳來,但實際上並沒有。86%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會不斷檢查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帳戶。

內分泌專家 Robert Lustig  認為,「來自手機的通知正在訓練我們的大腦,透過一種壓力恐懼記憶的途徑,使大腦幾乎處於壓力和恐懼的持續狀態。而這樣的狀態代表前額皮質,即我們大腦中通常處理一些最高階認知功能的部分,完全失去聯繫,並且基本上被關閉。」他警告當高階認知功能被關閉時,人類最終會做出愚蠢的事情。

文章插圖

現在流行所謂多工,事實上大部分人類根本無法真正的多工工作。報告指出,97.5% 的人無法執行多重任務,只有 2.5% 的人具有異乎尋常的能力。科學家稱他們為「超級執行者」,他們可以一次做超過一件事,譬如可以在電話交談時駕駛,而不會影響他們的能力。

但每 50 人中只有大約 1 人具有超能力,所以大部分人一次都只能專注一件事,當執行多工任務時,必須付出所謂的「切換成本」。研究這種效應的心理學家估計,任務之間的轉換可能會耗費高達 40% 的生產性腦力時間。

在任務切換時,人類會用一定劑量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給自己打氣,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們在轉換任務時,會讓前額葉皮層睡覺,並刺激多巴胺。換句話說,因為做不到,因此嘗試一次做許多事情造成的壓力會導致噁心的感覺,刺激我們渴望更多干擾,因此需要多巴胺,進而使週期延續下去。

許多人會使用科技工具來分擔工作量,譬如時常使用搜尋來查找資料,但是有一些證據發現,將思考任務委託給科技裝置不僅會使大腦更惡化,而且更懶惰。研究人員發現,比其他人更聰明,更多的分析思考者,在智慧手機搜尋引擎的活躍程度較低。

文章插圖

此外,研究也發現從書中而不是在螢幕接收複雜信息的人,會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並且也會進行更多的概念性思考。瑞士智慧手機用戶研究也發現,盯著螢幕時會使得大腦和手指更戰戰兢兢,出現神經過敏的症狀。

通常,當人們更頻繁地做某事時,會更好、更快、更高效地完成任務。但研究發現,愈常查看社群媒體的人,他們的大腦信號變得愈嘈雜,而可能需要耗費更多的大腦資源來處理事情。

人類大腦會瘋狂追求不可預期的獎勵,因此讓行為一直持續下去,譬如在 Facebook 貼文渴望別人關注,玩寶可夢期待新的怪獸等等。類似這種「變量獎勵技術」不僅被社交媒體所使用,網路世界中到處都是,如只需點擊一下滑鼠,航空公司的票價就會下降。

面對「變量獎勵技術」,大腦會釋放一種必須擁有更多的慾望,導致在螢幕沉癮。內分泌專家 Robert Lustig 表示,他不反對科技,但他反對這種「變量獎勵技術」,認為限制智慧手機的使用的確有必要。


延伸閱讀:《你得了資訊肥胖症了嗎?
對抗青少年螢幕成癮 矽谷、任天堂有妙招
什麼都是假的!用這款假社群軟體一解你的手機癮

參考資料:Here’s What Your Smartphone Is Really Doing to Your Brain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