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緩的氣候變遷警告 聯合國:再不作為,最快12年有影響

昨日,一份來自聯合國的報告呼籲各界重視當今的全球暖化問題。報告中強調,如果現在什麼都不做,那麼人們很快就得用更高昂、難以預期的代價來面對這一切。

文章插圖

高出攝氏1.5度,會發生什麼事?

自從 2015年,世界各國簽訂《巴黎協議》後,作為協議的一部分,聯合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便開始了歷時三年的分析,要來看看當全球平均攝氏溫度比前工業化時期的平均溫度高出攝氏 1.5度時,會帶來什麼影響,並在昨日(8)正式於南韓發表他們的結果。

1.5度比2度好

這份名為《IPCC 全球暖化攝氏 1.5度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 °C)參考了 6,000篇研究,邀請來自 40個國家共 91位作者編寫,以結果來說,報告相信比起把全球暖化的溫度限制在攝氏 2度,限制在攝氏 1.5度其實對人類、自然生態,甚至是經濟發展都更有利。

文章插圖

從海洋到陸地  一一列舉

報告中列舉了「控制在攝氏 1.5度」和「控制在攝氏 2度」可能帶來的差異,像是前者雖然會讓珊瑚礁減少 70-90%,但後者會讓珊瑚礁消失殆盡(>99%);以每五年至少發生一次的極端熱浪來說,前者可能會影響世界上 14%的人,後者則可能影響超過 33%的人。

差攝氏0.5度  結果大不同

在暖化控制在攝氏 1.5度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北極圈融冰在夏天都可以保持原樣,但一旦到攝氏 2度,北極圈的夏天就很可能完全無冰,替北極熊、鯨豚類動物、海豹、海鳥的生存環境帶來莫大衝擊。

此外,這種差異也會對栽培作物、花粉傳授、海水酸度與含氧量、森林大火頻率、海平面上升幅度帶來影響。

現在已經是進行式

當然,人類已經在經歷全球暖化的過程中,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說:「我們已經目睹了全球暖化攝氏 1°C 的後果:更多的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減少等等。」

文章插圖

避免碳排放小建議

為了達成「控制在攝氏 1.5度」的目標,報告也給予了幾個建議:

1. 直到 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 2010年的排放量下降約 45%。

2. 直到 2050年,全球要有 85%供電系統是來自可再生能源。

3. 將煤礦的使用降至近乎零。

4. 將 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來栽種能源作物(energy crops)。

5. 直到 2050年,讓全球達到「碳中和」,意指大氣中的碳含量排放量和減少的量達平衡,沒有淨增加。

影響深遠  不是一蹴可幾

這一系列的建議影響層面非常廣,報告中也坦承,政府勢必得在土地、能源、工業、建築、交通和城市方面進行「快速而深遠的」轉型,而且預估每年都得花費全球 2.5%的GDP來控制全球溫度——不過科學家強調,上述成本必須放在大環境下來解讀。

前英國IPCC談判人員、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氣候變遷事務首席顧問柯尼利亞斯(Stephen Cornelius)便指出,雖然一切在短期內將會花一大筆錢,但相較起來,這仍比人們未來要設法消除二氧化碳的成本還低,他說:「你必須衡量其中的成本效益。」

文章插圖

個人努力不可少

就算是個人,科學家也相信大家都能出一份力,像是購買比較少的乳製品、肉類,多購買居住地的季節性產品,盡量駕駛電動車、距離不長的話就用走路和騎腳踏車代替,用火車、巴士取代飛機,用視訊會議取代實體會議,在選購產品時挑選碳排放量低的物品等等,都是改變現狀的方式之一。

改變環境  從小事做起

「生活習慣可以帶來莫大改變......,」環境規劃和氣候保護部門負責人、IPCC聯合主席羅伯茲(Debra Roberts)說:「氣候變遷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科學研究,它就發生在我們生活、工作的地方,也因為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我們都替現狀出了一分力。」

「你可以說你沒辦法控制土地是怎麼使用的,但你確實可以控制你想要吃什麼....決定你要如何在城市移動、確保提倡大眾運輸的候選人進入政壇。」

12年內就會發生

報告中也預估,如果人們繼續維持現狀下去、沒有著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話,那麼全球溫度最快將在 12年內(2030年)上升攝氏 1.5度,並在 20年內讓全球溫度上升攝氏 3度。

文章插圖

遠在天邊?是近在眼前

整份報告將在今年 12月於波蘭舉行的氣候變遷大會上作為重要的參考文件,屆時各國政府也會趁機檢討《巴黎協議》的內容。對此,BBC科學編輯舒克曼(David Shukman)形容到,這份報告標示著全球暖化已經不是什麼遠在天邊、一個世紀後才會發生的事情,而是近乎火燒眉毛、急需擬出時程來應對的議題。

迫切需要vs錯得離譜

然而,報告中所列出的目標究竟可不可行是個大問號,雖然說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環境友善議題,但仍有許多經濟發展仰賴著煤礦、化石燃料。

舒克曼寫到:「到頭來,所有的政治人物會面臨兩個選擇:說服他們的選民這份報告裡的建議是迫切需要的;或是忽視它,說那些科學家錯得離譜。」

眼前就有例子

人們對類似的情況或許也不陌生,舉例來說,在 2017年6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批評《巴黎協議》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阻礙,讓許多國家藉由美國的花費來累積自己的經濟資本,因而宣布退出《巴黎協議》

聲勢看漲、通過第一輪巴西總統大選的總統候選人波梭奈羅(Jair Bolsonaro)也威脅要做出類似舉動,說要把亞馬遜雨林開放給企業化農業使用。

文章插圖

資料就在這裡  接下來不能控制

不論是報告內容還是當天參與記者會的科學家,也確實認知到要如實推行的難度,但是他們強調現在科學家已經把所有的資料、研究、結果攤在那些政治人物眼前,接下來就不是科學家能回答的問題了。

「我們顯示從物理、化學的角度來看,(把氣溫控制在攝氏 1.5度)是可行的。但是最後得交由政治意願來決定,」IPCC第三小組副主席、英國能源研究中心(UKERC)研究部主任思凱(Jim Skea)說:「(對於現狀能不能改變,)我們並不能給出答案,只有我們的觀眾——也就是接收資訊的政府——可以做出決定。」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