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普世共通的七大道德準則

提到道德,大家會先想到什麼呢?最近,有人類學家整理了各國文化的道德觀,發現有七條準則是所有社會都有的。

文章插圖

規模最大、最全面

最近,一篇發表在《當代人類學》(Current Anthropology)的研究指出,他們分析了世界各地 60多個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比對了 600多篇超過 60萬字的民族誌當中記載的倫理道德,找出了七大普世共通的道德準則。

這項由牛津大學認知與演化人類學研究所完成的研究,堪稱是全世界目前規模最大、最全面的跨文化道德標準大調查。

七大普世共通的道德準則

  1. 幫助你的家人:當一個好的父母、照顧弱勢親戚、把財產留給下一代。
  2. 幫助你的夥伴:參與社區、社群活動,來促進團體和諧、團結一心。
  3. 知恩圖報:借錢要還、履行契約、當別人道歉時要選擇原諒。
  4. 要勇敢:要有勇氣和膽量,特別是在打仗時要驍勇善戰,即使會有所犧牲也要幫助別人。
  5. 服從上級:以適當的禮儀恭敬、忠誠地服從階級比自己高的人。
  6. 分配資源要公平:分享團體戰利品時要公平,懂得談判和妥協以達成協議。
  7. 尊重他人財產:不偷不搶,不破壞他人財產,不擅自闖入別人家。
文章插圖

做對的事

帶領這次研究的人類學家居禮(Oliver Scott Curry)表示,數個世紀下來道德普遍主義者道德相對主義者一直在爭論誰才是對的,而這次的研究給了大家一個答案:「各地的人們都會面臨相似的社會問題,並利用類似的道德標準來解決這些問題。」

居禮說:「任何地方的每個人都有共同的道德標準,大家都同意互助合作,促進共同利益是在做對的事。」

合作、交流和衝突

總的來說,正因為人類社會的互動方式有很多種,因應不同的互動方式就會衍伸出不同的道德標準。

幫助家人和夥伴強調的是團隊合作的概念,和外界有了社會交流,就會衍伸出知恩圖報作為道德標準。而衝突,就是出現最後 4項道德標準的原因。

讓社會變得更好

除此之外,這七條道德標準傳遞的價值都是正面的──這麼做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好──而且在分析的過程中找不到反例。

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是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的楚克人(Chuuk),在當地公開偷竊是值得讚揚的。因為當地人認為,一個人敢光明正大地偷東西,表示這個人勇者無懼,具有領導能力,屬於普世道德準則第四點。

文章插圖

都有這七條  但排序不一樣

雖然這七條道德標準普遍存在於每個社會,但每個社會最在意的道德標準在次序上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尚比亞的本巴人(Bemba)最重視年長者,而墨西哥的塔拉烏馬拉人(Tarahumara)則認為「尊重他人財物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

違背親屬關係=邪惡

衣索比亞的安哈拉人(Amhara)則認為,一旦公然無視親屬關係應盡的義務,不只會被社會唾棄,還會認為這是邪惡的人格。

團體 vs 個人

另外,南韓人強調群體社會要互助合作,任何人在社群裡都是平等的,強化團體的團結與向心力。

但在肯亞的馬賽人(Maasai),則重視個人勇敢,強調要能堅守戰士美德,堅守承諾、不向他人妥協,才是一名值得景仰的真戰士。

文章插圖

總是會有壞人

居禮補充道:「當然,在社會裡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天使,你會遇到一些壞人,但這(七大道德準則)表明所有文化存在類似的潛在價值。」

居禮接著說道:「我們希望這項研究有助於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理解,欣賞彼此相同之處,以及彼此為什麼會有所不同。」

想認真  就要收集新資料

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人類學家懷特豪斯(Harvey Whitehouse)則提到,這份研究是基於世界各地文化的歷史描述,如果未來人類學家們想要認真研究道德理論,就應該要更有系統地收集新的資料,而不是仰賴舊數據。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