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30萬人在這裡 非洲收容難民最大國:烏干達

在你抵達邊界的瞬間,你還是會感到害怕,但他們會擺出歡迎的態度跟你說:「這裡歡迎你。」

當我來到這裡時,我知道自己自由了,因為我不再聽到槍聲。

這是兩名南蘇丹人談到當他們成功踏上鄰國領土後,自己在心情上如何獲得解脫,今天,【地球圖輯隊】就要帶大家來看這個世界收容難民第三大國:烏干達。

文章插圖

250平方公里  27萬人的住處

2016年,南蘇丹再次發生內戰,南蘇丹總統與副總統的政治奪權演變成種族攻擊,從那時開始,大量的南蘇丹難民開始逃到烏干達,大部分的人是女人或小孩。

於是,烏干達政府在西北部設立了佔地 250平方公里的難民營Bidi Bidi,現在,這裡大約有 27萬名南蘇丹難民居住於此,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難民營。

和一般的難民營比  很不一樣

走在Bidi Bidi之間,你很快就會發現這裡跟人們對難民營總是白色帳棚林立的印象很不一樣,反而四處都是茅草屋與農地。在Bidi Bidi最熱鬧的街區,你甚至可以找到商店、藥局、餐廳、理髮廳、教會、提供乾淨水源的供水站、磚牆建成的學校和健康診所,還有一個用電視播放足球比賽的活動中心。

難民友善政策  結果顯著

不管怎麼看,這裡多半會給人一種置身在另一個烏干達社區的感覺,這一切也和烏干達的難民友善政策息息相關。

文章插圖

不一樣的難民政策

有別於其他地方的難民營——難民得擠在臨時搭建的庇護所、可移動範圍受到嚴格規範、不能任意找工作等等,烏干達最不一樣的,就是每個難民家庭都會得到一塊供他們自給自足的農地,他們也能在烏干達境內自由移動、找工作、做生意、和當地人結婚生子。

當作城市,而不是臨時營地

雖然Bidi Bidi是烏干達政府為了容納大量湧入的南蘇丹難民而開墾出的地區,但當局沒有把這裡當作臨時搭建的場所,而是致力於發展道路、學校、診所、水管系統等建設,希望能把Bidi Bidi發展成能讓人永久居住的城市。如此一來,即使住在這裡的南蘇丹人因為戰爭結束而返回母國,Bidi Bidi也不會因此荒廢。

文章插圖

小規模經濟  因應而生

這樣的政策確實讓Bidi Bidi發展出小規模的經濟。有些人會在Bidi Bidi開店,向烏干達人叫貨做每周幾塊美元的生意,有人會去鄰近社區詢問有沒有小型私人企業需要人手。一名在Bidi Bidi的市場裡擺攤的南蘇丹人就笑說:「我會和烏干達人進貨,再賺烏干達人的錢。」

「總得向前看」

席拉(Rose Asha Sillah)以前在南蘇丹僱了 35人經營伐木事業,現在,她在Bidi Bidi設立了婦女中心,教導大約 400名女性刺繡和務農的技術。當然,這一切仍然不容易,不過席拉說:「難不成我們還得再花個 10年為南蘇丹的現況哭泣嗎?我們必須往前看了。」

文章插圖

烏干達人住進來

難民和當地人之間似乎也沒什麼隔閡感。有些烏干達人發現這裡有商機可尋後,就會搬到Bidi Bidi附近住,甚至直接住進Bidi Bidi。

一名烏干達人被問到對難民有什麼看法時說:「他們在這裡沒有問題,如果他們不應該在這裡的話,我就不會來這裡做生意了。」

有建設  也有工作

這樣的正面態度多少得力於政府把心力投注在Bidi Bidi基礎建設的結果,住在這裡的烏干達人阿提卡(Atika)便說:「我們真的很高興,因為有很多好東西建設起來了,健康中心、道路...。」

阿提卡的朋友接著說:「有人還在那裡找到工作,當工人、老師、護士之類的。」

20年前  紛亂的烏干達

某種程度上,這可能是一種互相幫助的心情使然。

1979年,當時的烏干達總統阿敏(Idi Amin Dada)遭到推翻,讓烏干達陷入了各黨派和民族奪權的政治動盪中,也讓數千名烏干達人逃到鄰近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蘇丹去,直到 1980年代末期,烏干達才逐漸恢復穩定。

一如某個受訪的烏干達人所說:「這是我們第二或第三次收容難民了,在我們發生戰爭的時候,我們也會去他們那裡,所以收容難民沒有那麼糟。」

文章插圖

133萬1,565人

其實Bidi Bidi的狀況完全是烏干達收容難民現況的冰山一角。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截至今年 8月底的資料,烏干達一共接收了 133萬1,565名難民,其中有 84萬2,640人來自南蘇丹、37萬6,111人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其他還有分別來自盧安達、索馬利亞、蘇丹、衣索比亞、蒲隆地等國的難民。

這讓烏干達成為非洲收容難民第一大國、世界收容難民第三大國。

如此龐大的數字背後並非沒有隱憂。

文章插圖

捉襟見肘的資源

事實上,在Bidi Bidi仍有許多人靠食物配給生活,在資源有限、難民卻不斷湧入的情況下,政府能給每個難民的土地也不再有餘裕;在Bidi Bidi教書的老師則指出,他們光是一個班就有 150人。

揮之不去的貪腐隱憂

此外,烏干達政府的貪腐現況也是一大問題。先前有報導指出,烏干達沒有妥善使用難民基金,讓有些國際捐助者對捐款一事態度存疑,自然讓烏干達在發展難民相關政策更加困難。

給方便  但不能隨便

本月 4號,烏干達新上任的災害防治暨難民處理局局長奧奈克(Hillary Onek)表示,有鑑於有些罪犯會混入難民群、甚至暗殺或綁架被通緝的政治難民,政府雖然會持續維持難民友善政策,但是他們將不再大開方便之門,發放難民身份給所有的庇護者。

「如果你不是真正的難民,我們的門不會為你開啟。」奧奈克說道,他說當局也不會歡迎經濟移民來申請難民身份,認為這些人應該交由移民局處理。

文章插圖

快速建好就好了嗎?

無論如何,烏干達的現況仍然提供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參考案例。《國家地理雜誌》指出,世界上大多難民營只求越快蓋好越好,因為不論是難民接收國或難民本身,多半相信這只是過渡用的建築、他們很快就會回國,但事實卻完全不一樣——平均每位難民會流亡在外 10年

也許永續是個方法

考量到全世界流離失所的人們已經破紀錄、維持這些臨時搭建的難民營動輒每年數億美元起跳、還有數十萬居住在難民營的人不知道何去何從,烏干達以永續的角度出發,也不失為一個讓人借鏡的政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