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市場拚經濟 上海成立自由貿易區

台灣在2013年進行了「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希望可以營造出讓外國投資者更樂意投資的經商環境,同樣地,中國為了提振趨緩的經濟景況,日前也在國際矚目下向世界介紹了他們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台灣來說,上海貿易區的成立會造成衝擊還是連帶提升整體經濟,值得關注。

文章插圖

陷入泥淖的中國經濟

中國在29號正式向全球介紹了他們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是繼已故中國共產黨前副主席鄧小平經濟改革政策後,最受矚目的一項中國經改措施,各界多在觀望中國──世界第2大經濟體──的新經濟政策是否能有收效。

事實上,在我們看來一片榮景的中國經濟,其實正處在腳步趨緩的危機時期,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就顯示,中國在2012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7.7%,創下13年來最低,所以29號上海試驗貿易區的揭幕,就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BBC訪問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斌,他就認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想藉由仿效鄧小平當年的經改措施,先從小處著手經改,被選中的上海就具有相當重要的象徵意義。
 

文章插圖

政府態度還是重點

JP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濱就認為,自由貿易區不只是對進出口貿易課稅上的鬆綁,而是更高層次的經濟改革和開放,因為在這由上海「外高橋碼頭」、「外高橋物流園」、「洋山港」和「浦東機場」四個現有保稅區組成的自由貿易區中,不只是貿易享有自由,更重要的是,還包含了投資改革、政府改革、以及經濟改革。

儘管自由貿易區的計劃看似充滿希望,但中國政府的角色和對於區域的管理手腕仍是前連經濟發展的重點,經濟學家朱海濱就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去界定出政府和貿易市場之間該有什麼樣的關係。」

文章插圖

肩負重任的上海

坐落在揚子江口上的上海,一直都是中國策略發展中相當重要的大城。19世紀時,上海就已擔任中國和歐洲貿易的重要港都,近代,上海也是中國經濟改革重點城市之一。

自從鄧小平在1980年代逐步將包含上海在內的14個城市開放後,中國的經濟開始飛速躍升,之後中國政府也將上海當作一個與國家經濟興衰緊密相連的關鍵海岸大城。

從貿易區的名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來看,明顯地傳達出把4個已有貿易區連結在一起的試驗區,不只是要加快上海地區的發展,也同樣肩負起中國改革開放的重任。

文章插圖

小補充:上海自由貿易區 vs 台灣自由貿易區

上海自由貿易區:範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

根據《維基百科》介紹,這區域中會有的規劃和政策例如:優先開放企業法人的人民幣自由兌換、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對外開放、產品創新等等,部分受中國政府管控的產業也將開放給外資經營,例如電信通訊。

台灣自由貿易區:根據經建會網頁,台灣自由貿易區會以「高附加價值的高端服務業為主,促進服務業發展的製造業為輔」,讓物流、人力、醫療、農場能充分流通。舉例來說,在物流方面整合資訊審查前台、醫療方面則是吸引國際 (含陸籍 )人士來臺接受重症治療、健檢與醫美。在區內進行商務活動的外籍人士來臺短期停留,則享有免簽證或落地簽……等等措施。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