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周日(15),15個亞太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正式讓這個佔了全球 30%人口和經濟的區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超越歐盟和美墨加貿易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USMCA),形塑出超級經濟圈。
哪十五國簽了RCEP?
RCEP由東南亞國協(ASEAN)十國發起,它們分別是:柬埔寨、印尼、寮國、緬甸、菲律賓、泰國、汶萊、越南、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隨後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和印度參與協商。然而,印度去年以為了保護國內農民和勞工為由,中途退出。
對此,RCEP簽署國表示,歡迎印度未來加入RCEP,不要放棄這個談了 8年好不容易簽署的協定。
歷經八年的血淚才簽定
ASEAN輪值國主席、越南總理阮春福表示:「在歷經 8年的努力後,我很開心地宣布,今天我們正式結束RCEP的協商,轉往簽署RCEP。」
「很快的,RCEP會被各個簽署國批准並且生效,為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帶來貢獻。」
馬來西亞商務部長阿里(Mohamed Azmin Ali)則說:「在歷經 8年充滿血汗與淚水的協商後,我們終於來到能夠簽署RCEP的這一刻。」RCEP簽署國選擇「在這樣艱難的時刻開放我們的市場,而不是訴諸保護主義措施」。
在烏雲密佈下帶來一絲曙光
普遍被視為主導RCEP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形容道:「RCEP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一場勝利。在目前國際情勢下,花了 8年協商出來的RCEP能夠被各國簽署,有如在烏雲密佈下替世界帶來一絲曙光和希望。」
不過,簽署RCEP對簽署國來說,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比FTA來得還好用
BBC駐新加坡記者麥當勞(Tim McDonald)分析到,在接下來的 20年內,RCEP會逐步消除一系列進口商品的關稅。此外,雖然許多簽署國彼此間都有互簽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但是FTA比不上RCEP,FTA的限制比較多。
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創辦人埃爾姆斯(Deborah Elms)說:「和RCEP相比,現存的FTA在使用上來說非常複雜。」就算兩國間有簽署FTA,只要進口商品中包含在其他國家製造的零件,就有可能不適用關稅減免的規範。
舉例來說,在印尼製造的一項商品中如果有包含來自澳洲的零件,有可能在東南亞國協內依舊要被課關稅,不過現在有了RCEP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為澳洲是RCEP的簽署國,如此一來將讓在RCEP簽署國發展的企業更願意找RCEP自由貿易區中的供應商。
「原產地規則」
除此之外,RCEP也會就「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替簽署國設下統一標準,明確規範一件商品中有多少比例必須在RCEP自由貿易區內製造,才能被視為免關稅的對象。
RCEP迴避了什麼?
然而,RCEP在法律框架、跨境服務、智慧財產權保護上著墨不多,對保護獨立工會、環境以及限制政府補貼國營企業上也有所迴避,不像歐盟在勞工和環境保護上有設下成員國必須遵守的統一標準。
疫情後經濟復甦的推手
不過,西澳大學智庫伯斯美亞中心(Perth USAsia Centre)研究主任威爾森(Jeffrey Wilson)表示,RCEP有替區域內能促進投資和其他商業活動的貿易設下規範,「因此,RCEP是印度洋-太平洋區域疫情後經濟復甦亟需的平台」。
中國鞏固霸主地位的手段
各界除了觀望RCEP對疫情後經濟復甦做出的貢獻,也在觀察主導RCEP的中國如何鞏固亞太區域霸主的地位。
總部在英國倫敦的凱投宏觀經濟研究諮詢中心(Capital Economics)資深亞洲經濟學家萊樂(Gareth Leather)表示,RCEP是中國的勝利,讓中國政府可以自稱是「全球化和多邊合作的冠軍」,並且在制定區域貿易的規則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看不到美國的身影
在RCEP中看不到美國的身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也退出了包含亞太 11個國家在內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半島電視台》評論道,上述讓美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被排除在兩個重要的自由貿易區外,而這兩個自由貿易區正處於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區域。
世界上其他國家不會等美國
對某些貿易專家來說,RCEP表明世界上其他區域不會等待美國,歐盟也正在加快與其他區域貿易談判的腳步,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簽署新的貿易協定,美國出口商可能會發現它們失去了優勢。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國際經貿資深研究員希爾曼(Jennifer Hillman)表示:「當美國聚焦於防疫、重建經濟與基礎建設等國內事務時,我不確定世界上其他地方會願意等美國把國內事務收拾好。」
「我認為必須對中國的所作所為採取一些應對措施。」
讓企業更容易遊走於中美之間
美國華盛頓特區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資深研究員拉芙里(Mary Lovely)說:「RCEP加強了外國企業遊走與兩大巨人間的彈性,RCEP區域內提供的低關稅增加了企業在亞洲區域營運的價值,同時『原產地規則』的統一讓企業可以更容易將生產線移出中國本土,但又可以保持和中國的管道暢通。」
印度不加入 RCEP不是萬靈丹
對於亞太區域內的另一個霸主──印度來說,加入RCEP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再加上中印關係的惡化,讓印度更不願意加入由中國主導的RCEP,讓中國進口商品可以受惠於低關稅湧入印度。根據統計,中國每年向印度出口的商品貿易額,比印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貿易額多了 600億美元(折台幣約 1.7兆元)。
對印度來說,如果進口商品暴增,它們希望在調漲關稅上可以更彈性,不用被RCEP綁住。除此之外,印度還希望在出口低階、勞力密集商品到別國時,別國的關稅能夠調得再低一些。
印度外交部東亞事務長達斯(Riva Ganguly Das)說:「就印度而言,我們之所以沒有加入RCEP,是因為RCEP沒辦法解決印度懸而未決的問題和擔憂。」無論如何,達斯強調印度對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依舊十分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