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主義再興 極右政黨攻進國會
表面看來,統一將屆30年的今天,德國東西部的生活水準幾乎沒有差別,東部的道路、學校等基礎建設由於新建之故甚至比西部還先進。東西德全長1,533公里的邊界,如今已完全沒有物理的隔閡,更不用說曾被160公里長圍牆分割為兩半的柏林,東半部與西半部各自保有獨立性又充分融合,外來觀光客完全看不出有什麼差別。
不過,表面的平靜難掩內部的暗潮洶湧。2015年下半年的中東難民潮延續了一年多,嚴重撕裂德國社會,主張反伊斯蘭的排外民粹勢力趁機崛起,在東部尤其受到歡迎。2017年國會大選,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第一次擠進國會就拿下12.6%的高票,躍居第三大黨。
排外力量壯大,導致全國各地一再傳出針對少數族裔的人身攻擊事件。納粹大屠殺80年後,猶太人走在德國街上再度失去安全感,讓德國蒙羞。去年8月底,東部的肯尼茨(Chemnitz)甚至爆發少見的大規模排外遊行,數以千計的民眾連日上街,對尋求庇護的中東難民持刀刺死一名男子表達憤慨,極右人士混入人群揮舞國旗,高喊「阻止難民潮」、「保衛歐洲」等排外訴求。有人失控追打外國人,還有人做出納粹敬禮的手勢,震驚國際媒體。
民粹拉攏「東德人」認同 相對剝奪感激化排外
德國到底怎麼了?從今年4月德國第二電視台(ZDF)播放的《圍牆倒塌30年─高克尋找統一》紀錄片或可一探究竟。高克(Joachim Gauck)早在東德時代就是反抗獨裁的牧師,統一後,成功打造聯邦機關史塔西檔案局,開放東德情治檔案供全民調閱。2012年起,高克出任總統,任內備受民眾愛戴,直到2017年退休。
在這部為統一30年的國家把脈的紀錄片中,高克走訪民間,主動與跟他意見相左的人攀談,其中東部的幾個人尤其令人深思。例如德國另類選擇黨前發言人派翠(Frauke Petry),這位頗受矚目的極右派代表,向高克抱怨東部人現在的無力感跟東德年代不相上下,高克一聽馬上回嘴:「妳怎麼能這樣講,實在太輕率了!」高克的意思是東德時代人民毫無參政的可能性,她既然是民主時代的政治人物,又有一定的知名度,沒資格說自己有無力感。
隨著難民潮崛起的「抵制西方伊斯蘭化的歐洲愛國者」(PEGIDA)運動,在東部的薩克森(Sachsen)邦勢力特別龐大,可說是近年德國聲量最大的民粹運動。高克與創辦人楊恩(René Jahn)交談時指責他不講道理,明明是一小群人在抗議,卻宣稱自己才能代表人民真正的意見,而且認為民選的議員無法代表他們。
民粹的興起撼動德國的政治版圖,9月初,東部的薩克森(Sachsen)和布蘭登堡(Brandenburg)在同一天舉行邦議會選舉,德國另類選擇黨分別拿下27.5%和22.5%的高票,躍居第二大黨,戰後數十年的政治板塊面臨崩解。左、右大黨未來如果想執政,掌握過半席次,往往需要與另外兩個黨合組執政聯盟才有可能,大幅增加組閣的難度。
薩克森邦的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是東部的重要城市,也是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大本營,對當地政情很熟悉的德勒斯登科技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教授佛蘭德(Hans Vorländer)分析說,德國另類選擇黨的組織在部分地區已經深入基層,脫離抗議政黨的初期階段,選民不只是因為反移民而投給他們,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兩德統一以來,東部人一直有自卑感,自認沒有受到公平待遇,這種相對剝奪感不曾消失過,甚至被民粹主義者放大,最近「東德人」的認同大幅成長反映了這個趨勢。
其次,偏遠地區年輕人出走,造成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民眾對外來移民增加、全球化和數位化的趨勢普遍感到不安,擔心工作和原本的生活方式不保。德國另類選擇黨以東德代言人自居,訴求血緣認同和本土文化,主張關閉邊境和阻止移民,特別容易得到選民青睞。
最後,許多東德人覺得統一30年來都是同樣的黨在執政,對民主政治的運作高度不滿。德國另類選擇黨中不少政治人物出身老師和警察,擅長一對一溝通,關心地方事務,給人值得信任的印象。這股從下而上的民粹勢力,反映出許多東部民眾對民主體制的根本不信任,再繼續發展下去相當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