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我要待在床上」 千禧世代推動戀家商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李宛諭 (中央社編譯) 

千禧世代之所以喜歡宅在家,除了科技日新月異推波助瀾以外,也與逃避社交風險和傾向自我照顧的心理有關,而這對某些產業來說是項福音。

文章插圖

根據2018年刊登在科學期刊《焦耳》(Joule)上的一份學術報告,美國18到24歲年輕人待在家中的時間,與整體人口平均數相比整整高出70%;另一份由市場研究公司英敏特國際集團(Mintel)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有近三成美國青年寧可在家中獨飲,也不願呼朋引伴到酒吧裡喝一杯。相較之下,他們的父執輩中只有15%的人抱持這種想法。

年輕人喜歡「隱居」在家,勝過外出參加派對或聚餐,這可能與科技發達,以及避免淪為社交失敗者的心態有關。

不出門就像「存定存」 追求穩定成長零冒險

科技日新月異,絕對有助推動這股「隱居」趨勢。美國作家茉莉.楊(Molly Young)2016年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發表文章指出,交友軟體Tinder、線上訂餐平台Seamless與串流影音平台Netflix等,讓現代年輕人得以盡情享受便利。試想,如果可以在Seamless上訂餐點在家享用,為何一定要去餐廳?若在家就能享受優質影音內容,何必花更多錢去電影院人擠人?

茉莉.楊將選擇待在家而非出門的想法,比喻為「存定存」,她說:「你會慢慢成長,你會保持安穩,你會得到你想要的,但絕不會超乎預期。」相較之下,參加派對就像是賭博,你可能經歷一個永生難忘的夜晚,但更有可能只是呆站在派對角落,花了60美元買酒喝,事實上卻一無所獲。

文章插圖

服務他人的社交倦怠 轉向照顧自身

待在家除能降低社交失敗風險,同時也可以達到「自我照顧」(self care)的效果。美國暢銷作家哈里斯(Malcolm Harris)認為,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待在家,其實反映人民生活水準下降。他表示,服務業占美國勞動力比例逐年增加,意味現代人工作需要投入更多情感,而「這可能會影響到你的社交表現」。

哈里斯說:「薪水變低、剝削情況加劇。千禧世代感受到生產力和工資嚴重不對等,不斷被剝削,會讓你想待在家。」

年輕人想待在家,逃離殘酷現實,把生活重心從社交導向轉為照顧自己。近年來,特別是女性之中,有越來越多人抱持這種想法,她們注重健康,會在忙碌的一週花時間在家進行靈修自療,並在夜晚敷面膜、做瑜伽或寫日記。美國作家布羅德塞爾.艾肯納(Taffy Brodesser-Akner)認為,這是一種「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式,我們不為其他人服務,我們自己照顧自己」。

文章插圖

以床為中心的宅經濟 追求舒適還有話題性

千禧世代喜歡待在家多過於外出,這對某些產業來說是項福音,其中Postmates和GrubHub等食物外送服務業者絕對受益。美國新創公司Minibar也看準這波「戀家」商機,推出葡萄酒和啤酒等酒類外送服務,並與Netflix進行促銷合作,例如Netflix觀眾只要在追劇時,發布推文加上酒瓶符號,就能免費獲得一瓶黑皮諾(Pinot Noir)葡萄酒。

千禧世代在家自我照顧,這也有助推動面膜商機。韓國美妝零售商Peach & Lily布局美國,在當地廣設通路販售面膜,就是鎖定這群喜愛隱士生活的千禧世代。Peach & Lily共同創辦人Alicia Yoon認為,韓式美容程序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包含達到自我照顧目的,「你有權專注於自身,並與自己連結」。

此外,生活家居產業也因隱居潮流興起而蓬勃發展。美國零售巨擘沃爾瑪(Walmart)旗下室內床墊品牌Allswell宣稱使用者「能坐在我們的床墊上工作或看電視」,且自家商品「值得放上Instagram與他人分享」。Al lswel l 總裁戴維奇(Arlyn Davich)說,人們待在床上的時間越來越長,所以他們不只要求床要好睡,還要求能在床上舒服地做所有事。

文章插圖

「謝謝我要待在床上」

此外,你也能在網路上買到寫有「謝謝我要待在床上」和「我想要所有東西送過來」等字樣的T恤。「宅男宅女」」和「我只想和我的狗待在家」等文字T恤都是網路商場熱銷商品。好萊塢女星莉娜杜漢姆(Lena Dunham)所創辦的媒體公司Lenny Letter更招待讀者去一趟墨西哥,但在當地必須全程待在住處,使用「女孩之夜禮包」打發時間,這份禮包內含特製款蠟燭和排汗內衣褲等。

這證實若商家想抓住宅世代的目光,除了必須把產品做好,讓顧客感到平靜且安穩,還需讓顧客使用這項產品時,能在社群平台上獲得廣泛關注。

身處還不清學貸、買不起房子的年代,千禧世代花很多時間工作,賺的錢卻不多。因此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假日,是待在家、躺在床上,叫披薩和紅酒外送,敷面膜養精蓄銳,偶爾網購一件文字T恤,慶祝「宅」精神。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