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象衝突怎麼解?印度農民架「蜂巢柵欄」 請出蜜蜂來幫忙

在大象出沒的地區,人象衝突往往是棘手難解的問題。近幾年,人們請來蜜蜂,漸漸找出一個將兩敗俱傷的可能減至最低的方法。

文章插圖

人象衝突,棘手難解的困局

在許多亞洲、非洲野象出沒的地區,如何避免野象闖入農田往往是農民最頭痛的問題。以往常透過挖壕溝、擊鼓、設置通電柵欄等方式,但後來都被證明成效不佳,也造成近年人象衝突益發嚴重的結果,最終往往以兩敗俱傷收場。

用「蜂巢」做柵欄

近年來,不少印度農民發現新方法—「蜂巢柵欄」,不僅能有效避免大象破壞田園,又能避免直接和大象起衝突,還能藉著蜂蜜小賺一筆外快,開始逐步採用、推廣,成為短期內解決人象衝突問題的最佳選擇之一。

什麼是「蜂巢柵欄」?

印度農民將木製的圓柱型蜂箱掛在木頭支架上,支架和支架之間彼此間隔約 10公尺,中間利用鐵絲將蜂箱串接起來形成長串柵欄,這樣每當有大象想要硬闖農田而晃動鐵絲時,附近的蜂箱都會一同晃動,讓蜂巢內的蜜蜂傾巢而出。

早在 2008年,部分肯亞地區就已經開始採用「蜂巢柵欄」。「蜂巢柵欄」這個點子最早是由非政府組織拯救大象(Save the Elephants)的動物學家金(Lucy King)率先發明,她從當地農民口中聽說「大象會避開到掛著蜂窩的樹木附近覓食」的現象後以此為靈感,並在試驗推行後獲得良好成果,獲得不少關注。

文章插圖

肯亞經驗移植印度

在野生動物研究與保護協會(Wildlif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Society,WRCS)的研究負責人梅塔(Prachi Mehta)眼中,印度西南部的北卡納達縣(Uttara Kannada)是一個推行「蜂巢柵欄」的好地方。這裡不僅飽受人象衝突所苦,農民更早有養蜂經驗。

與金連繫請教後,WRCS便在北卡納達縣展開試驗計畫。

計畫負責人:沒有農田被入侵

最終,WRCS成功在印度重現肯亞的成功經驗。目前,當地共有 376位農民在農地周遭設置蜂巢柵欄,WRCS北卡納達縣的計畫負責人耶拉布爾(Ravi Yellapur)說道:「自從我在 2015年加入計畫後,就沒有發生過任何一起大象破壞蜂巢柵欄入侵農田的案例。」

設蜂巢柵欄好處多多

蜂巢柵欄不只有效解決讓農民十分頭痛的問題,還間接改善作物的授粉狀況,蜂巢產生的蜂蜜還讓農民從中小賺一筆,在搭配WRCS與地方政府提供的課程後,WRCS發現不少社區對大象的容忍度都提高了。

文章插圖

不是把蜂巢掛起來就有用

可是,想要複製類似的成功經驗,絕對不是單單把蜂巢掛起來就能發揮效果,從柵欄設計方式到當地的蜜蜂種類、蜜蜂的活動力等,都會影響蜂巢柵欄的最終成效。

首先是蜜蜂種類,肯亞的成功一部分得歸功於當地活動力、攻擊力都很強的非洲蜜蜂,像是東非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相對的,許多亞洲地區棲息的蜜蜂主要是活動力、攻擊性比較弱的印度蜜蜂(Apis cerana indica),蜂巢柵欄的成效自然有差距。

身為東方蜜蜂(Apis cerana)的亞種,印度蜜蜂並非一事無成。事後證明,印度蜜蜂的蜂蜜產量比活動力、攻擊性強的非洲蜜蜂們好上不少。

容易影響附近農民

再者,攻擊性強的非洲蜜蜂其實就像一把雙面刃,不僅日後農民在處理蜂巢時必須非常謹慎,在蜜蜂傾巢而出保護家園時,附近工作中的農夫往往也必須暫停工作,免得淪為蜜蜂們的目標。

文章插圖

夠多農民投入、有耐心等待成果

2012年,羅伊(V.S. Roy)在替印度農業技術管理署工作時也曾嘗試推廣蜂巢柵欄,卻因沒有足夠農民參與而導致計畫失敗。 2016年,羅伊再度獲得到梅拉吞帕拉(Mayilattumpara)這個位於喀拉拉邦的小村落嘗試的機會,他一到當地馬上成立農民協會,邀請民眾參與制定計畫,提高農民的參與意願。

即便如此,推行蜂巢柵欄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農民協會會長科切里(Johny Kochery)指出,「除非參與農民準備好進行集體、細緻和需要大量耐心的實驗」,否則很容易以失敗收場。因為在蜂巢柵欄設立之後,農民還必須學習管理蜂巢、負擔初期成本,才有機會看見成果。

蜂巢柵欄不是最終解答

然而,拯救大象組織的動物學家金也提醒各地採用蜂巢柵欄的人,蜂巢柵欄只是一項工具,不是問題的最終解答。

她說:「人們有許多方法可以避免大象靠近農田,與大象和平共存。毫無疑問的,蜂巢柵欄是其中一種方法,但它不會是一勞永逸的答案,其他方法也不會是。」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