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研究發現,個性並非一成不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黃嬿  

俗話說 3 歲看大、7 歲看老,意指人格特質早在幼年階段就定型,但其實我們的人格特質並非完全不變。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的個性都會在稱為成熟原理下變得更好,科學家認為這是人類適應一生各種社會期待後的結果。

文章插圖

2018 年刊登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的研究說明,從 1960 年開始,心理學家調查超過 44 萬名高中生,學生需回答從情緒狀況反應到完成工作效率等問題。50 年後研究人員追蹤其中 1,952 名受訪者並進行相同調查,結果發現 60 多歲時,受訪者衡量鎮靜、自信、領導能力和社交敏感性等問題得分,比青少年時高得多。

Live Science 訪問研究作者之一、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心理學家 Brent Roberts 表示,人格是一種發展現象,不是一成不變,但短期看來可能無法察覺變化。根據長時間研究,個性短時間內會穩定不變。

文章插圖

2000 年發表於《心理學公報》的研究,研究人員分析 152 項關於人格的縱向研究結果,參與者年齡從兒童到 70 餘歲,研究人員測量參與者的五大人格特質,包括性格外向、樂於助人、認真負責、開放經驗和神經質,結果發現,個人在人格特質水準,在生命每十年會趨向一致。 

這種一致性模式始於 3 歲左右,甚至更早。報導指出,心理學家不會使用人格特質測驗來研究兒童,而是著眼於氣質,即人對世界的反應強度。我們以獨特的氣質進入世界,研究發現小時候的氣質與成年人的人格特質相對應,如我們隨和還是容易發脾氣,渴望或更不願與陌生人交往。

密西根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Brent Donnellan 表示,3 歲的害羞孩子行為,與 20 歲有很大不同,但有個潛在核心。他們認為,早期氣質似乎會影響以後的生活經驗,但隨著時間流逝,我們的性格仍在變化,只是很緩慢。這種微妙變化不會在 5~10 年內注意到,但從長遠來看就會很明顯。

文章插圖

類似的縱向研究再次發現相似的結果。這些研究告訴我們,隨著時間流逝,個性往往會變得更好,心理學家稱之為成熟原理,人們年紀愈大,會變得更外向、情緒穩定、樂於接受和盡責。有些人的變化可能比其他人小,但總體來說,成熟度原則適用每個人。

心理學家認為成熟原理的變化不是因為生命重大事件改變我們,而是各種社會期待讓我們像穿上鞋子,適應上大學、進入職場、成立家庭各方面的隱性規則,最終成為更成熟的人。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不必期望瞬間改變一個人的個性,但也不必放棄,因為性格仍會改變,且長時間來看傾向是變得更好。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