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奇蹟礦物到致命粉塵 加拿大「石棉鎮」公投改名字

對這個加拿大小鎮來說,被稱為「石棉」,曾經代表了他們的驕傲;但對有些人來說,它現在卻成為了沉重的包袱。

文章插圖

曾經,以石棉繁榮的礦業重地

來到位於加拿大魁北克東南部的小鎮,自從 1870年代,人們在這裡發現豐富的石棉資源後,這裡就迅速發展成重要的礦業重地,並被稱為「石棉鎮」(Asbestos)。

當年,石棉有著「奇蹟礦物」的美名,其耐高溫、具彈性與強度的特性讓它被廣泛運用在各種領域(註),因此不難想見在接下來超過一個世紀,「石棉鎮」是如何為好幾代的人提供了穩定、可靠的工作,其「傑弗瑞礦坑」(Jeffrey Mine)更是世界上最大的溫石棉(Chrysotile)礦坑,在全球的石棉供應量中獨占鼇頭。

註:像是磁磚、石棉水泥建材,或是汽車離合器、煞車等摩擦類製品,以及用作耐高溫纖維、包覆性塗料等。

從大量開採到閉坑

然而,隨著時間經過,人們逐漸發現石棉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指出在開發過程中出現的石棉纖維,是導致礦工、長期接觸石棉製品者出現間皮瘤(Mesothelioma,一種惡性腫瘤)、肺癌的主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 2004年的統計,全世界每年有 10萬7,000人死於石棉相關疾病。

種種發現讓許多國家開始相繼禁用石棉,「傑弗瑞礦坑」也在 2011年因為同樣的理由宣布關閉,加拿大則是在 2018年禁止石棉進出口與相關製品。

文章插圖

「慢慢咳向死亡」鎮

現在,已經有將近 60個國家宣布禁用石棉,雖然不少國家仍在廣泛使用石棉,但是它已經不再被視為「奇蹟礦物」,對這個加拿大小鎮來說,被稱為「石棉鎮」似乎也不再是那麼美好的事情了。

2011年,美國諷刺類電視節目《每日秀》的記者曼迪維(Aasif Mandvi)曾經在石棉鎮採訪時問道:「『石棉』這個字在法文中和英文意思不一樣嗎?」

「因為你知道,在英文裡面,它可是『慢慢咳向死亡』的同義詞呦!」

類似的玩笑對當地居民來說並不陌生。

一個動輒得咎的名字

「我們曾經以這個名字為榮,但現在,一切都變得麻煩起來,因為石棉意味著一種讓人害怕的纖維材質,」曾在 1997-2002年擔任石棉鎮鎮長的摩西納-哥倫比(Louise Moisan-Coulombe)說:「特別是在美國,每次你只要說你來自石棉鎮、或是他們看到來自石棉鎮的包裹時,就會一臉怕自己也會中毒的樣子。」

文章插圖

努力轉型  處處碰壁

其實在礦場相繼關閉、人才出走的這幾年中,石棉鎮一直在想方設法要轉型,他們僱了公關公司來幫城鎮的形象改頭換面,也多次派出商業代表團說服企業前來投資——雖然過程中不乏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但鎮上的政務委員會成員帕爾(Caroline Payer)在受訪時認為大多時候還是挫折居多。

名字不ok  機會隨之飛

帕爾她提到自己曾經要遞名片給一名美國業主,結果對方一聽到她來自石棉鎮就拒收名片的經驗,又說:「去年本來有家公司考慮在我們鎮上設點,如果事成的話就可以帶來 30個工作機會。但是那家公司一個很重要的評選標準,就是設點的地方會不會為他們日後的商品出口、寄送帶來麻煩,所以我們就失去這個機會了。這還只是眾多例子的其中之一而已。」

「一想到我們是因為城鎮名失去大好的商業機會,就讓人覺得遺憾。」

種種遭遇讓石棉鎮的政務委員會決定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改鎮名。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創造一個「拋下過去、走向未來」的名字

早在 2006年,就有政務委員提過要改名結果被否決,不過在 2019年,政務委員會反而一致通過要用公投的方式決定新鎮名。在經過長時間的商議以及 13.3萬加幣(折台幣約 291萬)的花費後,石棉鎮擬出了這 6個候選名單:

  • Jeffrey-sur-le-Lac:意指在傑弗瑞(Jeffrey)於此營運第一座石棉礦坑後,這座小鎮即將走出採礦業的歷史,轉形成擁有一座座水藍色湖泊的美麗小鎮。
  • L’Azur-des-Cantons:指當地水藍色的礦井湖,也指這個城鎮「是通往旅遊景點東部小鎮(Cantons-de-l'Est)的一顆寶石」。
  • Larochelle:隔壁市鎮Trois-Lacs的舊稱。
  • Phénix:即鳳凰,在西方文化中有浴火重生之意。
  • Trois-Lacs:一個在 1999年與石棉鎮合併的自治市鎮。
  • Val-des-Sources:意指「由不同山稜線所勾勒出的魅力」;也有「象徵我們的根與景在此交融」之意。
文章插圖

鎮名的未來在你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公投只要年滿 14歲就可以參加,政務委員會成員帕爾對此解釋到:「我們認為(改名)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在五年、十年後才會見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希望可以邀請下一個世代的人參與其中。這些年輕人會比我們活得還要久很多,如果他們因為城鎮的名字而找不到工作,對我們來說自是不可承受之重。」

最後,公投在本月 14-18號之間進行了 3輪排名投票,在 48%的投票率中,Val-des-Sources在第三輪投票中以 51.5%的得票率脫穎而出,成為石棉鎮的新名字。

「最棒的聖誕禮物」

不過在公投結束後,石棉鎮並不會馬上換名字,要換還得經過一系列的公務流程才行,鎮長格里馬爾(Hugues Grimard)就說他希望一切可以在 12月之前塵埃落定,直說:「這將會是最棒的聖誕禮物。」

文章插圖

要不要改名  反彈意見沒有少

話說回來,這到底是不是一個美好的聖誕禮物,終究還是見仁見智。

打從改名的計畫出來後,就一直有居民反彈,認為改名是對城鎮歷史的侮辱,有些人認為他們從不認為「石棉鎮」有什麼問題,唯一的問題是外面的人怎麼看;也有人認為就算換了名字也是換湯不換藥,人們還是會知道這個地方就是「那個產石棉的地方」。

有關單位一意孤行?

回頭去看新鎮名的候選名單,不難發現上頭並沒有「石棉」(Asbestos)的選項,這自然讓不想改名的民眾更加不滿,居民狄恩(Éric Dion)就認為「石棉」這個名字承載了滿滿的歷史記憶,直批有關單位根本沒有做足溝通就執意執行。在投票當天,《加拿大廣播公司》(CBC)還記錄到一名男子在開車離開投票所時大喊「我生為石棉人,死為石棉人!」。

文章插圖

歷史認同  不是換不換名字這麼簡單

對於這樣的情況,著有《在那被稱為石棉的城鎮》(A Town Called Asbestos,暫譯)的歷史學家賀爾森(Jessica van Horssen)解釋到:「我們常常忘記在人們發現石棉有害之前,這個城鎮曾經歷過的榮景,」賀爾森指出,當年隨著礦坑成長,鎮民也在此建立起了以這塊土地為榮的感受,因此當世界各國發現石棉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時,這對已經在此發展好幾個世代的人來說是很大的認同衝擊,而且這種衝擊到現在也仍然存在著。

「情況不是說『噢這個名字好糟糕,我們換掉它吧!』這麼簡單,這裡頭還交織著歷史與文化認同的問題。」賀爾森說道。

分歧看法  一台車上兩樣情

那種矛盾分歧的感受也能從當地人的對話中略見端倪。

《加拿大廣播公司》在實際採訪人們對這件事的看法時,波町(Gisèle Boutin)就對此事抱持贊同態度,說當她跟別人說自己來自石棉鎮時,有些人就會很明顯地疏遠她,波町談道:「有兩個人甚至換到其他位子上——因為他們...很害怕?我真的搞不懂。所以我認為換名字是個好主意。」

然而,同車的勒米(Gaétan Lemieux)卻不太贊同,他說:「在我們那個年代,我們所看到的跟現在的年輕人或業界人士才不一樣。再說我們也有祖先活到 100歲才死的啊,他們可不是因為石棉害的——」

「好啦,別說了,」波町突然打斷勒米,說道:「畢竟我爸是因為間皮瘤過世的。」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