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大大影響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帶來的種種挑戰都讓人備感壓力,無論對成人還是兒童都會引發強烈情緒。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表示,諸如保持社交距離等公衛措施雖是防疫必須,卻也讓人有孤立、寂寞的感覺,進而引發壓力、恐懼和焦慮。
社會互動需求較高 青少年心理健康亮紅燈
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2020年12月的報告顯示,42%受訪者有憂鬱和焦慮症狀,比前一年上升11%。這個現象各國皆然,比如,英國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的憂鬱人口約10%,但2020年6月就升至19%。
而心理困擾加重的族群以年輕人最為明顯,也許這與年輕民眾社會互動需求較高有關。數據顯示,瑞士2020年3月中至4月底實施第一次封城時,54%的年輕女性和38%的年輕男性通報輕度至重度不等的憂鬱症症狀,另外,有47%年輕女性和33%年輕男性有輕度至重度不等的焦慮症狀。
心理健康亮紅燈的現象,在兒童身上也看得到。美國疾管中心發現,2020年3月至10月間,美國疫情最嚴峻時,兒童及青少年因心理健康相關事件上急診的比例,比前一年同期暴增:5至11歲升高24%,12至17歲的升幅高達31%。
無法想像後疫情生活 不擅長延宕滿足
芝加哥大學教授和心理學家諾卡特(Candice Norcott)表示,疫情造成的持久不確定性,對於正處於成長關鍵期的青少年來說,挑戰尤其大。「他們比較無法想像疫後的人生道路,也比較不擅長延宕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因此錯過畢業典禮、生日派對、體育季等重大里程碑,對他們的打擊是相當深切的。」
而當家長操心疫情影響家庭收入、擔心家人染疫之際,孩子的情緒需求往往被忽略。線上學習、孤立、居家隔離、缺乏社交互動和體育活動、家長的焦慮,都會引發孩子的恐懼、憂慮和無聊。
美國疾管中心點出,壓力可能引發下列幾種反應:一、害怕、憤怒、悲傷、憂慮、麻木或沮喪等。二、食慾、活力、慾望以及興趣的改變。三、專注與決策上出現困難。四、難以入睡或做惡夢。五、頭痛、身體痛、胃病、起疹等生理反應。六、慢性疾病加重。七、抽菸喝酒的量增加。
資訊及3C減量使用 規律作息多與人交流
至於要如何紓壓?美國疾管中心列出幾點建議:
偶爾關機,暫停收看、閱讀、聆聽新聞,包括社群網站上的資訊。美國疾管中心指出,多聽多聞固然好,但持續接收疫情資訊也讓人心煩,可以考慮減少每天新聞接收的次數,並將手機、電視、電腦關機一陣子。
照顧好身體。規律運動、深呼吸、做伸展操、冥想都是不錯選擇。
美國疾管中心同時建議盡量均衡飲食,充足的睡眠,避免菸酒過量,有疫苗可打時就去打疫苗,並與他人交流,與你信任的人談談內心感受,或透過幫助別人來幫助自己,打個電話給親友,關懷對方,也能減少自身的孤獨和寂寞感。
建立新日常按表操課 親子多溝通減低焦慮
至於如何幫助孩子因應疫情帶來的心理負擔,專家建議建立新日常,即便關在家中也要建立起作息表,並按表操課,除了課業和娛樂活動,也教育他們如何分擔家務,建立起衛生習慣和維持社交距離的重要。
安排線上互動玩耍的夥伴,讓孩子們與朋友同學保持聯繫,安排線上派對等。
專家同時認為,孩子們的焦慮和憂鬱問題,有一部分可以透過親子溝通來解決,跟孩子們談談他們在怕些什麼,並從孩子們的角度探討可能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