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圖書館】所以我說那個沙茶呢?訴說移民創業故事的功夫醬汁

---本文為地球圖輯隊 X 前衛出版攜手合作---

沙茶原來是舶來品?!源自東南亞,在潮汕地區出現的沙茶傳入臺灣後,成為寶島熟悉的醬料,在沙茶醬的濃淡香醇之間,訴說移民胼手胝足的創業故事,更是臺灣社會的一頁歷史......

本文摘自曾齡儀作品《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以下為摘要選文。

文章插圖

「沙茶醬」的製作

日治時期臺灣的沙茶醬消費比例甚低,或許有少數潮汕移民製作沙茶醬自行食用,但鮮少在市場上出現。二次戰後隨著潮汕人來到臺灣,沙茶醬的消費逐漸普及,一九七七年《聯合報》指出:

在臺灣光復前,並沒有「沙茶醬」這玩意兒。光復後,由相繼來臺的廣東汕頭人開始製造,才逐漸普遍,於是到處可以看到「沙茶牛肉」、「沙茶火鍋」一些搶眼的招牌。「沙茶」原名「沙爹」,是馬來話,因閩南語「茶」的語音念「ㄉㄧㄝ」,所以「沙茶」這名稱是閩南語(包括汕頭話)的譯音,如果以國語或廣州話的譯音就又不對勁了。(註1)

這篇報導說明沙茶醬進入臺灣的發展脈絡,最早源自東南亞的「沙嗲」(satay),經由潮汕移工傳回家鄉,戰後再傳至臺灣,且多與牛肉烹飪入饌。當時面對這一項新奇醬料,大家顯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從何吃起!

的確,臺灣不若南洋盛產香料,傳統飲食甚少加入香料提味,戰後初期面對由各式香料組成的沙茶醬(包括香草、丁香、大小茴香與薑黃等)自然顯得陌生。在此環境下,在臺的潮汕人士不僅熟悉沙茶醬原料取得的方法,同時也專精於沙茶醬的製作。經過多方訪談可看出戰後臺灣的沙茶醬製作歷經轉變,概略來說,第一代來臺潮汕人的製作方式與原鄉相當類似。然而,到了第二代與第三代之後,製作方式明顯不同,此時多採臺灣本土食材製作,並考量臺灣消費者飲食習慣,有些店家堅持自行炒製沙茶醬,希望保有自己特色,有些店家需求量較大,開始透過食品工廠代為製作。無論是自行炒製或者透過代工,店家多對沙茶醬的「秘方」有所保留,因為關係著沙茶醬品質與口味好壞,甚少人願意公開秘方。晚近由於衛生法規,食品必須詳列原料名稱,因此沙茶醬的配方不若過往神秘。

文章插圖

來臺第三代的潮汕人,同時也是臺北「汕頭元香沙茶火鍋」的負責人吳振豪表示:沙茶醬的製作過程非常繁複,首先從迪化街買來白芝麻炒熟,需拿捏火候,火候太大會使芝麻外表焦黑但內部不熟,導致芝麻內部油份無法釋出。其次,從信譽可靠的店家購買花生粉加入芝麻油內。然後再處理蒜頭,將蒜末放入大鍋與沙拉油同炒,炒過的蒜頭必須瀝乾防止長霉。接著將曬好的扁魚(通常是比目魚或鰈魚)以油炸酥,放涼後再用機器攪拌製成扁魚酥。此外,還需將辣椒炒熟並以油浸、煎炒椰絲備用以及油炸蝦米,並使用獨門中藥添加風味。如此一來,安全可靠且味道香醇的沙茶醬才大功告成(註2)。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潮汕人在製作沙茶醬時會添加「魚露」,將鮮魚置入鹽滷缸中浸泡多日,再將滷水與魚蝦共煮,蒸餾出的汁液即為「魚露」,或稱為「魚汁」與「鹹汁」,味道濃厚(註3)。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喜歡魚露的味道,店家會調整沙茶醬中的魚露比例,有些店家就不添加魚露。

當沙茶醬製作完成進入市面後,大家對此醬料感到新奇,但卻不知如何食用。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七日《經濟日報》刊登一則報導,教導人們如何食用沙茶醬:

在吃沙茶火鍋的時候,應該注意到菜類及佐料的調拌方法。每人首先要把一個雞蛋破殼,用一個碗將蛋黃和沙茶醬拌勻,蛋白留置另一隻小湯碗中(假如連蛋清亦放進沙茶醬內,則難以拌勻,因為當你挾菜肉類浸入沙茶醬中時,由於蛋白過於滑黏,使沙茶醬不易被帶起)(註4)。

傳統臺灣社會雞肉取得不易,雞蛋亦是如此,甚少單獨將蛋黃取出食用。戰後沙茶火鍋流行後,將蛋黃加入沙茶醬內已成為約定俗成的吃法。爾後沙茶醬的佐料日趨多元,也添加蔥、蒜、辣椒以及香菜等,近來由於禽流感以及食安意識提高,顧客在沙茶醬內攪拌生蛋黃的比例已大幅減少。

文章插圖

除了餐館之外,也有潮汕移民在臺成立食品工廠製作沙茶醬,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二日《經濟日報》指出:不少家庭主婦喜愛購買「臺南南華家庭工業社」出產的「牛頭牌沙茶醬」,因為售價便宜(每罐新臺幣十二元)且罐裝密封,乾淨衛生(註5)。「牛頭牌」由廣東潮安人劉來欽創辦,日後成為華人世界知名的沙茶醬品牌。此外,來自廣東澄海的高雄杜象家族也投入沙茶醬製作,推出「赤牛牌沙茶醬」。一九八○年代以生產醬油聞名的「金蘭食品公司」也投入沙茶醬的生產,強調做菜時「加一點金蘭沙茶醬,倍增食物鮮美,且能產生獨特的風味,教人吃了胃口大開」(註6)。與此同時,「亞伯實業公司」也推出「豬王牌沙茶醬」,強調不含防腐劑及任何人工添加物,因應市場需求,推出不同包裝(分別是十八公斤、三公斤、七三七公克與一二○公克等),方便顧客選擇(註7)。

當沙茶醬逐漸普及後,電視教學節目也開始教導家庭主婦如何使用沙茶醬烹調。戰後提倡中菜廚藝的著名廚師馬均權和傅培梅,均曾在節目中介紹沙茶醬。馬均權(一九二一-一九八一)在中視《點心世界》示範做菜,回答讀者來信時,提到臺北「元香沙茶火鍋」老闆吳藩俠慷慨分享沙茶醬的原料與製作方式,食材包括芹菜子、韭菜子、香茶子、金鉤蝦、辣椒、花生粉、花生油、紅糖、鹽、麻油、香料、紅蔥頭、蒜頭以及醬油等(註8)。

另一位是本籍山東的傅培梅(一九三一-二○○四),她是戰後臺灣中菜的代言人。一九四九年來到臺灣,丈夫喜愛打牌,牌友多為講究美食的上海人,為煮出像樣的菜色宴客,傅培梅以每堂課八百元的學費向名廚學習燒菜,當時臺北有名的中菜館包括上海「老正興」、「狀元樓」、四川「豫園」、廣東「金城」、湖南「玉樓東」以及北方「平津」。一九五六年她自設中菜烹飪班,並主持臺視多個烹飪教學節目,例如《傅培梅時間》、《家庭食譜》和《幸福家庭》,其中《傅培梅時間》是全臺第一個烹飪節目,也是臺灣第一個直播的非綜藝與非新聞性節目,播出時間從一九六二至二○○二年(註9)。傅培梅也曾出版《咖哩與沙茶醬》專書,教導家庭主婦如何使用沙茶醬調味(註10)。

文章插圖

本文摘自曾齡儀於前衛出版之作品《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

什麼是地球圖書館?

「地球圖書館」是由DQ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 註1:李穠屯,〈沙茶醬〉,《聯合報》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五日,九版。
  • 註2:吳振豪是潮汕移民,祖父吳元勝(一九一二-一九八二)生於廣東潮陽,戰後在臺北西門町開設「清香沙茶火鍋」,其子吳藩俠(一九三三-二○○○)在峨嵋街開設「元香沙茶火鍋」,後遷移至信義路,現由第三代吳振豪經營。關於吳家的創業經過,將在本書第三章詳細介紹。
  • 註3:臺北潮州同鄉會,《潮州文獻》一卷二期,一九七五年(臺北市:潮州文獻社),頁三一。
  • 註4:劉憲,〈報導消費情況擴大消費對象沙茶火鍋經濟實惠別有風味〉,《經濟日報》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七日,六版。
  • 註5:不著撰人,〈主婦們談市場物價〉,《經濟日報》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六版。
  • 註6:不著撰人,〈金蘭沙茶醬風味獨特品質極佳值得信賴〉,《自立晚報》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二日,八版。
  • 註7:不著撰人,〈亞伯豬王牌沙茶醬包裝精美價格平實〉,《自立晚報》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七版。
  • 註8:馬均權(一九二一-一九八一)曾任《聯合報》、《中央日報》和《中視周刊》專欄作家,亦擔任節目製作人和主持人,著有《馬均權經典食譜八百種》。馬均權,〈點心世界忌士小餅咖啡戚風蛋糕〉,《聯合報》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六版;〈點心世界百香果雪泥核桃冰淇淋作法〉,《聯合報》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一日,六版。
  • 註9:應鎮國,〈新春食譜慧心妙手紙上郇廚臘八粥〉,《聯合報》一九六七年一月十四日,十三版;黃靖雅,〈人的故事傅培梅螢幕熄火餘香繞〉,《聯合晚報》一九九一年六月八日,十五版。關於傅培梅的最新學術研究,參閱Michelle T. King, “The Julia Child of Chinese Cooking, or the Fu Pei-mei of French Food?: Comparative Contexts of Female Culinary Celebrity,” in Gastronomica 18.1 (February 2018): 15-26.
  • 註10:傅培梅,《咖哩與沙茶醬:培梅速簡集一》(臺北:韜略出版,一九九八年)。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