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主席含淚:COP26氣候變遷大會落幕 《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說了什麼?

在長達兩周的談判中,外界原本預期一份雄心大膽的協議將會在今年的COP26誕生,不料閉幕前夕的一項臨時提案,卻讓今年的COP26多了一點點遺憾......

文章插圖

200國、2萬5,000人共襄盛舉

過去兩周以來,超過 200個國家、2萬5,000位外交官都齊聚英國蘇格蘭地區的大城格拉斯哥(Glasgow),召開第 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對於這次會議,外界無不寄予厚望,期待各國領袖能在會議結束後,端出一份能帶來真實改變的協議。

《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誕生 外界褒貶不一

周六(13)這天,會議正式落幕,各國也端出了《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然而,外界卻對這份久候多時的公約褒貶不一,有人讚許它是關鍵的一步,有人則聲稱這份協議處處都是妥協後的結果,無助於帶來實質改變。

究竟,這份《格拉斯哥氣候協定》中包含了哪些內容呢?

文章插圖

一字之差:各國承諾「逐步減少」使用煤炭

在本屆大會中,「煤炭」可以說是最富爭議的議題之一,它對氣候變遷問題的影響有目共睹,但是否該限制,甚至是停用煤炭、具體該如何實施,就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在早期公布的《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草案中,各國同意未來將「逐漸淘汰」(phase out)煤炭,可是就在正式版本通過前夕,印度、中國等國家臨時提出修正案,希望將文中的「逐漸淘汰」改為「逐漸減少」(phase down),而這一字之差也成了本屆大會最大的爭議之一。

面對印度、中國等國家突如其來的舉動,許多代表在訝異、不滿之餘,還是妥協投下了同意票,COP26的會議主席夏爾馬(Alok Sharma)甚至差點在正式版本的公約落槌、宣告成立前落淚,不過他最後還是忍住淚水,向全場代表致歉道:「我為整個事情的走向致歉,我深感抱歉。」

臨時突襲修改內文 各國代表不滿

面對這項臨時性的修改,瑞士環境部長索瑪魯加(Simonetta Sommaruga)就直言,各國在煤炭用量上的妥協,「不僅沒有讓我們更靠近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 1.5度內的目標,反而讓它更難達成」;澳洲科學家哈爾(Bill Hare)也坦言,即使這是出自於曾有多次妨礙改善氣候變遷行動紀錄的印度,如此明目張膽的做法依舊讓他「十分訝異」。

要發展也要消除貧困 「淘汰」煤炭不實際

不過印度的氣候部長亞達夫(Bhupender Yadav)也為印度的主張辯護,他強調今日的氣候危機很大一部分是肇因於已開發國家不永續、浪費的消費模式,而且當初「部分國家」也因為使用石化燃料,經歷了國力的飛速成長。

因此,他認為當已開發國家自己都還未完全淘汰煤炭的情況下,要求必須「兼顧發展及消除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做出一樣的承諾並不實際。

文章插圖

已開發國家再次承諾提供補助

在 2009年,已開發國家曾經承諾從 2020年開始,開發中國家每年至少會獲得 1,000億美元(折台幣約 2兆8,049億9,990萬元)金援,協助它們減少國內的碳排放量並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然而,事隔多年,這項承諾並沒有兌現,引發了許多開發中國家的不滿。

如今, 已開發國家再次於剛結束的COP26上做出承諾,將於 2025年前將金援數字提高至當初承諾的每年 1,000億美元的水準。

文章插圖

損失與補償原則

在歷年來的氣候變遷大會上,損失補償原則(loss and damage)一直是個反覆被提及、卻始終沒有突破性進展的議題。開發中國家主張,國際間理應成立一筆基金,好讓比較富有的已開發國家,為開發中國家因氣候變遷所蒙受的損失買單。《紐約時報》也在報導中指出,這筆資金與前述的金援不同,它涉及了歷史責任,開發中國家也將因為一些不可彌補的損失,像是國土消失、特定文化或生態系統消失而得到補償。

在今年的大會上,這項原則依舊因為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間的巨大分歧而難以有實質進展。美國氣候變遷特使凱瑞(John Kerry)就在記者會上道出美方的顧慮,包括哪些事物該得到補償、該拿到多少錢,其合法性基礎又是什麼等。

「即使如此,我們依舊在思考責任問題,以及此問題日後的發展方向。」凱瑞隨後補充道。

談判結果不如預期 吐瓦魯代表:小國沒有其他選擇

但另一方面,參與談判的開發中國家也對已開發國家的態度感到有些不滿,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的氣候特使帕尼烏(Seve Paeniu)就是其中之一。

「......在像這樣的談判桌上,你面對的是大國家,因此對我們來說,這是份要嘛接受、否則就離場的協議,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帕尼烏說道:「可是我們只是想解決這個問題,並希望從這次對話中取得一些成果。」

文章插圖

明年年底前公告新減碳計畫

在《格拉斯哥氣候協定》中,與會國目前難以達到先前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 1.5度內的期望,因此在協定中,各國承諾在明年年底前將重新公布截至 2030年的減碳計畫,相關目標也會更嚴格,好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 1.5度內。

《路透社》在報導中指出,按照目前各國承諾的標準來看,全球升溫的幅度大約會落在攝氏 2.4度左右。

BBC聲稱,這項要求非常重要,雖然它不具強制力,但是從屆時各國公布的計畫中,人們將能一窺未來十年人類挽回氣候變遷的藍圖。

2030年停止濫伐森林

在本屆大會中,共有超過 100多國的領袖共同承諾,將在 2030年停止森林濫伐,預計地球上 85%的森林都能因此受益。

不過BBC在報導中提到,目前尚還無法斷定各國的承諾有多大的可能兌現,畢竟早在 2014年的《紐約森林宣言》(The New York Declaration on Forests)中,各國就曾做出類似的承諾,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

中美合作改善環境

出人意料的是,近年來屢在各個議題上對抗的中國、美國,卻在本屆COP26期間發表了聯合聲明,雙方承諾在未來 10年內將於減少甲烷排放、過渡至乾淨能源、減少碳排放等議題上合作,「致力於達成 2015年《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提出的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於攝氏 1.5度的承諾」。

文章插圖

充滿妥協 遠離1.5度升溫目標

整體來看,不難看出為何有人批評各國達成的《格拉斯哥公約》是一份充滿妥協的公約。

瑞士的環境部長索瑪魯加(Simonetta Sommaruga)就直言,各國在煤炭用量上的妥協,「不僅沒有讓我們更靠近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 1.5度內的目標,反而讓它更難達成」;國際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的成員肖(Sara Shaw)更直接地稱本次大會的結果只是一場「醜聞」。

「如果公約中不包含任何可以兌現的內容,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 1.5度的目標掛在嘴邊一點用都沒有。」肖聲稱,COP26日後只會被人貼上「背叛南半球國家」這樣的標籤。

強生:《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只是起點

不過,綠色和平組織的執行董事摩根(Jennifer Morgan)反倒認為,與會代表雖然有所妥協,但今日的成就已經實屬不易,「他們也許改了一個字,但他們無法改變COP26揭示的意義——煤炭時代將要畫下句點了」。

身為地主國,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也對這份協定寄予厚望,期待後人回顧COP26時,能將它視為「結束氣候變遷的起點」。

「未來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必須完成。但今日的協議,已經算是往前邁了一大步,更重要的是,如今我們有了有史以來第一份承諾逐漸減少煤炭使用量的國際協議,以及一份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於攝氏 1.5度的路線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