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外來種「大肚魚」?研究:用機器魚掠食者嚇跑牠們

原生於北美洲,大肚魚以外來種之姿,在世界各地的水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為了控制牠們的數量,澳洲的科學家們想到了一個「以魚制魚」的好辦法。

本照即為這次實驗中所使用的「機器魚」。

咬別人尾巴的大肚魚

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原生於北美洲,是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的魚種,可以生活在骯髒的水中,而且幾乎什麼都吃,包括孑孓、魚卵等,甚至還常常會咬掉其他魚或蝌蚪的尾巴,讓牠們難以生存,並因此死亡。

用天敵機器魚嚇牠們

作為外來種,牠們在世界各地的水域都造成了極大的麻煩,數十年來,許多科學家嘗試想要降低大肚魚的數量,卻又得顧慮原本的生態系統,因此難以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案。

直到最近,在同樣深受其害的澳洲,來自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研究——用長得像大肚魚天敵的機器魚威嚇牠們。

文章插圖

為控制數量提供更好的策略

「我們是要介紹一種方法,可以為控制這種全球性的有害動物,提供更好的策略,而不是一隻一隻殺死牠們,」西澳大學行為生態學家波爾維里諾(Giovanni Polverino)如此表示。

上周四(16),由波爾維里諾所領銜的研究在科學期刊《iScience》發表了實驗成果,其內容指出,模擬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機器魚可以有效改變大肚魚的行為。

會一直保持焦慮感

而且根據論文所稱,這種變化還不是一時的,大肚魚會一直保持焦慮感,這會使得牠們的繁殖率下降,對物種的生存能力造成長期的影響。

「你並不需要真的殺害牠們,」波爾維里諾指出:「我們基本上可以將恐懼注入到牠們之中,這份恐懼會慢慢地殺死牠們。」

文章插圖

被當作控制蚊子的手段

大肚魚又稱為「食蚊魚」,因為會吃孑孓,在1920年代被當成控制蚊子的手段,從北美洲引入世界各地,希望能遏止以蚊蟲為傳播媒介的瘧疾等疾病。

在某些地區,這個以魚剋蚊的策略確實獲取了一些成果;但在更多地方,帶有侵略性的大肚魚因為缺乏天敵,開始大量繁衍,除了佔據原生種的生存空間,還會攻擊、捕食牠們。

因此,在200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將大肚魚列為世界上造成最嚴重危害的外來種之一。

想不到哪裡有成功根除過大肚魚

「牠們(指大肚魚)能夠茁壯,是因為牠們幾乎只要會動的都吃,而且能吃的東西真的太多了。」義大利城市維辰札(Vicenza)一名沒有參與此次研究,但對於大肚魚飲食十分了解的生物學家桑提(Francesco Santi)指出:「我實在想不到有哪個地方有真的根除掉牠們。」

本影片來自實驗畫面,仿造大口黑鱸的機器魚正在水盆裡不斷遊走。

內建攝影鏡頭的「大口黑鱸」

而在本次的研究中,領銜作者波爾維里諾和同事模擬大肚魚的天敵「大口黑鱸」製成機器魚,它除了會模仿真魚的游泳方式外,還內建攝影鏡頭,可以分辨其「獵物」大肚魚,以及大肚魚的獵物——摩托車蛙(Ranoidea moorei)的蝌蚪。

每周兩次、每次一小時

在實驗開始前,研究團隊將各六隻從野外捕獲的大肚魚和蝌蚪放置於一個水族箱內,先給牠們一周的時間熟悉環境。

接著為期五周,實驗人員以每周兩次、每次一小時的頻率,讓大肚魚、蝌蚪與機器魚共處一室,只要大肚魚想要靠近蝌蚪,機器魚就會對其做出攻擊姿態。

繁衍能力降低、體重下降

在完成共12組實驗後,研究成果發現,受到壓迫的大肚魚會花更長的時間彼此群聚,游動的狀況也會變得不穩定,同時牠們還會花更多的精力在應付機器魚,並因此降低自己的繁衍能力,例如雄魚的精子數量變少大約50%、雌魚產的卵重量減輕。

此外,魚本身的重量也有所下降,尤其是雄魚,牠們的身軀變得消瘦,成了流線型,更適合逃跑。

文章插圖

不只驚嚇,還變不健康

這個結果顯然對蝌蚪是有利的,畢竟在大肚魚忙於應付機器魚時,牠們可以不用再顧慮可能的攻擊,可以自在地游動。

而且,就算大肚魚之後被放回了沒有機器魚的環境,相關影響仍持續了好幾周,「牠們不只是飽受驚嚇」,波爾維里諾說:「牠們還變得不健康了。」

是揭露弱點的工具,而不是解決方法

另一方面,雖然本次研究成果看似頗佳,但若要讓機器魚被釋放到野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可走,就連波爾維里諾自己也承認「這項研究不會成為問題的解決方法」。

波爾維里諾認為,機器魚應該被當成是一種揭露大肚魚弱點的工具,並幫助生物學家重新進行發想,看看到底要如何控制如此的外來種,他同時還指出,自己與團隊將繼續進行相關研究,接下來的計畫是要在更大的戶外淡水池中,再次測試機器魚的效果。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