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書田】《中國城歲月》:阿薩姆的茶園與華工(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南亞觀察文/ 李桂蜜(語言與文化工作者,現居印度阿薩姆邦) 

談論到印度的華人社群,常常聯想到的是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的客家人、農曆新年,或是賈坎德邦的國軍蘭伽公墓等,而阿薩姆的華人聚落或較少為人所知悉。本文所介紹書籍 -《中國城歲月》(Chinatown Days) ,內容談述的是一個有關阿薩姆邦中國移工、茶工、苦力的故事,原書作者芮妲.邱德利(Rita Chowdhury) 將這段橫跨3個世紀的歷史故事,轉化成一部精采、動人、扣人心弦的小說,希望印度人或是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到這段或許隱晦、不堪回首,但卻待人發掘的歷史真相。

文章插圖

懸念

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的一場國際作家論壇上,來自阿薩姆邦的男作家亞魯納.博拉(Arunabh Bora)被介紹給知名加拿大華裔女作家覃萊琳(Lailin Tham,以以粵語音譯或作陳萊琳),不料卻得到對方反常的無禮回應,錯愕的他仍試著向對方示好,並想知道箇中原因,萊琳不屑地回答:「你一個印度人,真的了解友情是什麼嗎?真的知道真心是什麼嗎?……你想知道我為什麼討厭你?因為你是印度人。我恨印度人。」

亞魯納在萊琳眼中看到的不只是恨意與憤怒,他想要了解隱藏在那之後的深沉情感,便鍥而不捨地追問下去,萊琳拋出一連串問題:「你覺得我看起來像是哪裡人?你聽過一個叫『馬金』的村莊嗎?你知道哪裡曾經有過一個中國城嗎?不知道是吧!連大部分的阿薩姆人都不知道,可是對我來說,那就是我永遠也無法擺脫的不堪過去」。萊琳繼續挑戰他:「你敢說出來嗎?你有勇氣說出我們這群住在印度土地上的人的故事嗎?」

《中國城歲月》一書便以這樣充滿懸念的遭逢開始,讓讀者跟著敘事者亞魯納,一步步發現阿薩姆華工的血淚故事。

文章插圖

芮妲.邱德利是備受推崇的阿薩姆作家,作品得過印度的Sahitya Akademi文學獎,曾在阿薩姆科頓大學(Cotton University)教授政治科學,亦曾擔任印度致力於推廣閱讀的機構國家圖書信託(National Book Trust)的主席。她在2010年出版了長達600頁以阿薩姆文寫成的小說《馬金》(Makam,即阿薩姆村莊Makum,早期當地華人稱為馬金,描繪了長達兩百年歷史的阿薩姆華人社群,成為當年度的暢銷書,後來作者又自己將這部小說譯成英文,並於2018年出版,名為《中國城歲月》。

文章插圖

伏筆

將近四百頁的《中國城歲月》全書包含敘事者的簡短序言及三大部分,每一部份內又分為十幾個章節。在序言中,敘事者—阿薩姆土生土長的男作家亞魯納.博拉—以第一人稱敘述父親早逝的自己,與寡母及妻兒原本過著平靜滿足的生活,若真要說有什麼憾事的話,那就是沉默的母親似乎隱藏著讓人無法穿透的心事。後來在他得知萊琳一家的故事之後,他自己的人生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接下來全書幾乎皆以第三人稱寫成,第一部分由亞魯納與萊琳不友善的遭逢開始,亟欲了解真相的亞魯納,繼而認識萊琳住在香港社會救助公寓的母親美玲(Mei Lin),得知了美玲的過去,並寫成書籍。《中國城歲月》便以萊琳閱讀亞魯納小說的書中書形式呈現,小說外的讀者(我們)跟著小說內的讀者(萊琳)跟隨亞魯納的文字,走進美玲與其祖先的故事。那是怎樣的一段故事?

我經歷了他們那段沒有任何歷史能夠記錄的現實。我走進那些人性與文明失足的黑暗角落,就連歷史走到那裡也會披上冷漠的外衣,然後回頭。

I experienced their reality, which no history could record. I stepped into those dark corners where humanity and civilization had lost their footing, from where even history returned, shrouded in sheer indifference.

文章插圖

茶園與苦力

第一部分由兩大敘事線構成,一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時期的阿薩姆茶園開發,另一是中國清朝時期契約華工的販運,接著兩條敘事線交集在美玲的中國祖先被販賣至阿薩姆茶園的情節上。一開始時光倒流至1823年的阿薩姆地區,在茶葉市場被中國壟斷的時期,英國極力尋找中國茶的替代品,蘇格蘭商人及軍人布魯斯兄弟,在喝到阿薩姆東鄰景頗(族)王國的當地野生茶飲後,便千方百計地與景頗國王達成協議,大量種植茶樹。

接著場景從阿薩姆跳到美玲祖先何漢(Ho Han)所在的中國南方,一個飽受貧困折磨的村莊,一個以子女交換一袋白米與一兩銀子是常態的時代,年幼的何漢便因為家貧,被父母賣給廣州十三行的肉販兼鴉片商。成年後的何漢有一天在市場被穿金戴銀、舌燦蓮花的人力仲介吸引,簽下7年的契約,接著逃離原主人,被帶上前往南洋的船隻。「他人生未來的種子」,也跟茶樹一樣,在阿薩姆「開始發芽」。兩條敘事線的場景互相穿插,一邊是阿薩姆茶園的發展,一邊是何漢一路被販賣流動的過程,隨著茶樹愈來愈茁壯,茶園愈來愈茂密,何漢跟阿薩姆的距離也愈來愈近。

阿薩姆茶園逐漸擴張,需要更多的勞力,然而歐美反對奴隸交易的聲浪逐漸升高,因此中國苦力成為海外勞力市場上的熱門商品。英國殖民者成立的「阿薩姆茶葉公司」開始從馬來亞、新加坡、檳榔嶼、澳門輸入華工,就是在這樣的供需關係下,何漢所搭的苦力船緩緩駛進加爾各答的港口,在這之前,他已經在檳榔嶼的錫礦場工作多年。

何漢接著又被輾轉賣到極需勞力的阿薩姆,靠著勤勞及敏捷的手腳,與其他華工在茶園裡過起相對舒適的生活,跟眾多其他印度族裔的人用茶園特別發展出來的混合語言溝通。小說第一部分以何漢與同樣從印度貧困村莊被販賣至阿薩姆的女子普瑪蒂結婚作結。


接續閱讀:

【南亞書田】《中國城歲月》:阿薩姆的茶園與華工(中)
【南亞書田】《中國城歲月》:阿薩姆的茶園與華工(下)

南亞觀察 logo

南亞觀察

《南亞觀察》是紮根台灣、放眼南界的南亞研究資訊平台,以時事評論、學術論文、散文等不同形式的報導和多元化的題材,探索內涵豐富的南亞百態,建立具備台灣觀點與南亞觀點的南亞知識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