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哈一口】這電影好純!與時俱進的好萊塢「大麻電影」發展史

據說抽完大麻後不管什麼爛片都會變得非常好看,不過好萊塢確實有一種類型電影叫大麻電影,而這個類型的發展和美國歷年來的大麻文化演變息息相關。

文章插圖

Chill一下?來部大麻電影

好萊塢有各種類型電影,例如西部片、黑幫片或是黑色電影(Film Noir),其中有一種與吸大麻相關的類型電影較少被提起,稱之為大麻電影(stoner film),有時又被稱為大麻喜劇(stoner comedy)。

在英文中,stoned描述的是人們吸食大麻後整個人思緒飄忽、兩眼無神,在其他人眼裡看來彷彿石化的狀態。以此類推,stoner便被用來形容常常在吸大麻的人,而stoner film指的就是大麻電影,通常有固定的劇情模式:主角與好友一起吸毒(通常是大麻),兩人可能嘗試建造大麻事業,然後經歷一連串令人瞠目結舌的冒險故事。

從好笑到違禁品

最早在默片時代,也就是無聲電影中,大麻通常被視為一種噱頭,大多數片段呈現了某些人集體吸食冒著煙霧的煙草,全體陷入咯咯笑的奇特狀況。接著在好萊塢進入有聲電影時代,美國禁酒令於1933年畫下句點,新成立的美國聯邦麻藥署(Federal Bureau of Narcotics,又譯聯邦麻醉藥品管理局)找到它下手的目標,開始向民眾傳達大麻的危險性。

好萊塢嗅到政治氛圍的變化後,立即在那個時期推出好幾部反大麻的電影,把大麻形容成令人上癮,會誘人發瘋做出暴力、犯罪行為的違禁品。

電影引發民眾歇斯底里

最為出名的例子是1936年的《大麻狂熱》(Reefer Madness),這部教育性質的紀錄片,描述青少年吸大麻後做出駭人聽聞的犯罪行為,徹底引發人們反對大麻的輿論浪潮。1937年,在社會反大麻的最高峰,美國聯邦麻藥署公布《大麻稅法》(Marihuana Tax Act),正式將大麻全面納入管理,也將大麻確立為受管制藥品。

不過,在進入60年代後,美國越戰開打,社會逐漸走向反主流文化,名為嬉皮(Hippies)的流行風潮興起。在這群嬉皮青年親身體驗與理解大麻所帶來的反應後,抹黑大麻的《大麻狂熱》反而開始在午夜場時段大賣,吸引觀眾到電影院朝聖,也被視作邪典電影(cult film)的代表。

1936年《大麻狂熱》電影劇照。美國許多大麻愛好者會選在4月20日的國際大麻日,以半朝聖、半好玩的心態觀賞這部電影。

文章插圖

反主流電影當道

60年代起,美國娛樂用毒品逐漸氾濫,好萊塢電影工業新一代導演與工作人員也開始接觸大麻,並將大麻帶入到電影之中。好萊塢1969年上映的《逍遙騎士》(Easy Rider),便被視為嬉皮與大麻電影的經典指標,描述愛吸大麻的懷亞特(Wyatt)和比利(Billy),靠著毒品交易發財,兩人經濟自由後乘著哈雷機車踏上公路之旅,滿懷期待想看看美國這個自由國度,但旅程中實際的體驗卻與他們的想像相去甚遠。

兩位主演彼得.方達(Peter Fondar)和丹尼斯·霍柏(Dennis Hopper)在電影上映後被視作反主流文化的偶像,他們在電影裡表現出的反叛和自由精神,得到當代好評。

尼克森的反毒戰爭開打

但美國政府並不喜歡《逍遙騎士》,美國前副總統安格紐(Spiro Agnew)就曾批評《逍遙騎士》是「正中毒品文化的圈套」。

在電影上映兩年後,1971年6月,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因應社會上毒品氾濫的問題,正式向毒品宣戰,開啟長達40年之久的反毒戰爭(War on Drugs),此次確立毒品與犯罪畫上等號,也將大麻列入第一級管制毒品。

愈禁愈愛 一封寫給大麻的情書

美國喜劇向來從社會禁忌裡挖掘靈感,在這一波嚴禁大麻的時期,馬丁(Cheech Marin) 和瓊(Tommy Chong)組成的喜劇二人組Cheech & Chong,不遺餘力宣揚他們對大麻的熱愛,把大麻和「酷」、「有趣」的形象連結在一起。他們主演的1978年喜劇電影《煙霧迷漫》(Up in Smoke),宛如一封給大麻文化的情書,描述兩個愛吸大麻的傻瓜,開著車不斷陷入荒謬的小插曲。

這部片上映後獲得票房巨大的成功,也成為大麻電影的原型,建立起一種劇情公式:愛吸大麻的主角和友人四處亂跑,兩人頻頻遭遇荒謬不斷、莫名其妙的喜劇情節。

在此之後的大麻電影幾乎仿效《煙霧迷漫》,不然就是受到《煙霧迷漫》的影響。

文章插圖

風水輪流轉 萬惡的毒品

時序來到80年代,這時候的大麻電影漸漸式微,很大一部分與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反毒戰爭的力道加嚴有關。整個80年代,雷根政府投入近20億美元(折台幣約583億元)的預算打擊毒品,因毒品而入獄的人數更達到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1983年由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執導、艾爾.帕西諾(Al Pacino)主演的影史黑幫經典作《疤面煞星》(Scarface),藉由主角東尼的故事,深切反映當代社會對毒品的恐懼,並對海外販毒集團有著更多的刻劃,例如《疤面煞星》中的一些配角便是根據美國邁阿密中玻利維亞(Bolivia)和哥倫比亞(Colombia)販毒集團的真實人物改編。

解禁迎來新一代大麻電影

直到90年,大麻電影才漸漸復甦,隨著雷根時代結束,社會對毒品的態度也放鬆下來。而在大麻的議題上,隨著醫用大麻(Cannabis médical)在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合法,媒體與社會有更多與大麻之間的對話,包含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選舉期間,曾談過自己的大麻經驗「曾經嘗試過,但從來沒有吸食過」。

而90年代的好萊塢導演們,受過Cheech & Chong電影的洗禮,在既有的大麻電影路線上,他們也試圖創造出自己的風格。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拍出《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柯恩兄弟(Coen brothers)拍出備受好評的《謀殺綠腳趾》(The Big Lebowski ),這兩部作品都是不折不扣的大麻電影,時常在各大電影媒體列出的大麻電影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其他導演有時則把大麻當作彩蛋埋入電影中,像是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也曾在他的成名作《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中,將所有場景的時鐘都設置成4點20分,致敬420國際大麻日

演什麼都吸一下

除了電影,有些明星則大方公開他們吸大麻的事實,知名影星如冰塊酷巴(Ice Cube)、塞斯.羅根(Seth Rogen)各自發揮他們對大麻電影和大麻文化的影響力,在他們飾演的電影角色中總有吸食大麻的畫面出現。

文章插圖

敘事變得多元

時至今日,近代的好萊塢對反毒戰爭的敘事也變得更多元,從非黑即白轉入灰色地帶。2015年加拿大導演丹尼.維勒納夫(Sicario)執導的《怒火邊界》(Sicario)便把美墨邊境的反毒戰爭,描繪成永遠打不贏的一場仗,電影中的是非善惡模糊,戲中角色用盡所有骯髒手段,只為了維持一種理想中的秩序。

2008年首播的好萊塢影集《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也把反毒戰爭、中年危機巧妙結合在一起,從布萊恩.克萊斯頓(Bryan Cranston)飾演的高中化學老師華特(Walt)的層層心境轉變上,講述更多關於人性的慾望與缺陷。

合法化讓禁忌感煙消雲散

隨著主流社會對毒品的態度,未來數十年,好萊塢對毒品的描述仍會千變萬化。不過,大麻與毒品的合法性卻也考驗著電影創作者如何掌控大麻這個娛樂題材。

在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Columbia College Chicago)教授編劇與電影史的副教授法爾佐(Ron Falzone)表示,他相信未來大麻合法化的確會影響到看大麻電影的一些樂趣:「喜劇有一部份就是在跟禁忌打交道,一旦打交道的對象合法,有些東西就不一樣了。從編劇的角度來看,我想知道的是,我們是否需要更加合理化影視作品中的角色使用大麻的動機。因為有越來越多觀眾了解大麻是什麼,也知道大麻到底有什麼作用。」

【※小隊長溫馨提醒】

DQ為呼應420國際大麻日,推出【地球哈一口】專題,希望能帶動討論並了解大麻相關知識,並非鼓勵小隊員吸食大麻。

也提醒小隊員,大麻在台灣屬於二級毒品,不管是購買或使用都是違法,請勿以身試法喔~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