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兩年半來,美國社會動盪,仇恨犯罪盛行。在白人掌握主要資源、非裔奮力爭取公平的背景下,亞裔淪為代罪羔羊,屢屢成為社會底層宣洩不滿的箭靶,就算集體站出來發聲,仍難撼相對弱勢的處境。
「中國病毒」標籤撕不掉 反歧視運動後憾事不減
疫情爆發之初,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以「中國病毒」等詞彙稱呼COVID-19,將防疫不力以致經濟深陷泥淖的責任推給中國。久而久之,美國社會的反亞裔情緒高漲,鎖定亞裔的暴力犯罪層出不窮。有好一段時間,東方人走在美國街頭都不免提心吊膽,深怕淪為下一個受害者,即使出門戴口罩也是如此。
2021年3月,一名白人槍手在亞特蘭大地區多家按摩院和水療中心行凶,喪命的八人中有六名亞裔女性。美國亞裔社群忍無可忍,不想再被歧視,各地掀起「停止仇恨亞裔」(Stop Asian Hate)運動,和2020年夏季「黑命關天」(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相比,聲量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時在紐約,由亞裔維權大聯盟主辦的一場遊行吸引上萬人參加,遊行者高喊「停止仇恨亞裔」口號,高舉「仇恨才是病毒」、「我們也是美國人」等標語,從曼哈頓下城出發步行至布魯克林,紐約地標布魯克林大橋車道擠滿人群,沿途不少民眾停下腳步聲援,車輛駕駛猛按喇叭表達支持。
但亞裔大團結似乎只是曇花一現,時隔幾個月,紐約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不減反增。
2021年11月,華裔婦女馬桂英在紐約皇后區遭一名遊民以石塊重擊頭部,昏迷數週,約三個月後逝世;今年1月,亞裔女性高慧民(Michelle Alyssa Go)在時報廣場站月台等地鐵時被一名遊民推落軌道,遭進站列車輾斃;2月,曼哈頓華埠居民李尤娜(Christina Yuna Lee)被尾隨她進入寓所的一名非裔男子刺死,身上有40多處刀口。
傳統派主張加派警力 自由派籲因應遊民問題
這些事件過後,亞裔團體和不分政黨的民選官員都出面要求當局更努力阻止憾事發生,紐約州長侯可(Kathy Hochul)也召集亞裔意見領袖共商對策,但要怎麼有效打擊反亞裔仇恨犯罪,遲遲沒有定論。
傳統派主張加派警力,更嚴格執法;自由派則反對這麼做,主張以具進步色彩的措施因應困擾紐約已久的精神疾病和遊民問題。
前紐約中華公所主席于金山屬於前者,任內堅決反對曼哈頓華埠增建遊民收容所,紐約市政府推動的興建計畫暫時喊卡。但遊民增加、亞裔遭歧視、暴力犯罪頻傳等社會問題並未因此遠離。
COVID-19大流行後紐約亞裔族群活在恐懼中其來有自。數字會說話,據紐約市警局統計,2020年傳出28起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其中23件嫌犯遭逮捕;2021年暴增至131件,僅58件嫌犯遭逮捕。有些事件因當事人或目擊者未報案而沒有被察覺,因此實際件數可能高於警方數字。
出身警界的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年初上任,紐約客指望他入主市府後大刀闊斧改善治安,卻失望不已。最鮮明的例子是高慧民遭推落地鐵軌道喪命後,亞當斯與侯可2月要求警局加派人手巡邏,並驅逐棲身地鐵站或列車內的遊民,未料4月卻發生非裔男子在地鐵車廂內隨機開槍的重大社會事件。
亞當斯與紐約州政界都認為從教育著手,有助淡化亞裔在美國社會的「他者」形象,進而減少相關仇恨犯罪發生的機會。
首位台裔女性聯邦眾議員孟昭文認為光是加強打擊犯罪,不足以解決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台裔紐約州參議員劉醇逸辦公室近期雖收到「滾回你的中國,沒用的垃圾」等歧視留言,但他認為紐約治安惡化不見得與保釋規定放鬆絕對相關;台灣出生的紐約州眾議員牛毓琳也曾收到死亡威脅、性騷擾等具攻擊和歧視性質的言論,但她同樣不改進步派主張。
教育改變偏見緩不濟急 亞裔學防身術自保
從教育改變一般美國人看待亞裔的眼光需要時間,潛移默化並非一蹴可幾。在人身安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部分亞裔民眾開始化被動為主動,學習自衛防身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