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圖書館租西裝」共享經濟興起,拒絕成為炒作消費的受害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蔡佳敏 (中央社編譯)  

延續並擴大圖書館數百年來的工作:提供一個開放管道給各項資源,讓鄰里有機會去探索、嘗試、使用各式商品,但毋須購買或儲藏這些商品。

文章插圖

永續性發展以及減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占據人們的心思,因此無論是改變飲食習慣還是旅行方式,人們愈來愈注重身體力行來促進地球健康。而各地圖書館除了肩負散播知識之責,也力求分享資源,提升民眾環保意識。

擴大圖書館共享概念 衣服日用品無所不借

圖書館本身已在促進環保,因為館內無論是實體館藏還是線上數位資產,都日復一日獲鄰里居民重複使用,減少了買賣的次數,進而節省了印刷和生產造成的碳足跡

隨著環保意識高漲,圖書館這種「以借代買」、「一物多用」的感染力正在擴大。

試想,如果除了「」之外,一些久久才用一次的商品也能以「借物取代購買」,不是一舉數得嗎?一來收入較差的民眾也有管道取得他們負擔不起或不需要長期使用的商品;二來透過減少商品的生產數量來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進而減少工業汙染、能源消耗和資源的總體消耗。

例如,紐約公共圖書館(NYPL)就有提供西裝借用的服務,這項服務的男用西裝、女用套裝、配飾、手提包等,許多都是與館藏圖書一樣,由民眾捐贈而來,部分是館方透過企業捐助的款項購得。

紐約公共圖書館這項服務著眼點其實不在環保,而在提升貧窮弱勢族群在進入職場、扭轉人生的機會,讓手頭不寬裕的社會新鮮人甚至失業、待業已久的人,不至於因為缺少體面衣著而讓面試主考官留下壞的第一印象。除了公共圖書館這類免費借衣服務,全球還看得到愈來愈多專門租衣的小站。而「租衣」並非新概念,畢業舞會和結婚禮服、萬聖節的變裝服,向來都可以用租的。

買來丟倉庫積灰塵 不如租借減少浪費

近幾年興起的「時尚libraries」,有一部分與抵制「快時尚」引發的浪費有關。在英國,家庭每年送進掩埋廠的時尚垃圾高達30多萬噸,且一件衣服在被扔進垃圾桶之前的平均穿著次數,過去15年下降了36%。

根據西田集團(Westfield)的研究,70%的英國消費者願意以租代買的方式「得手一件目前最夯的潮服」。當中,33%是因為省錢,12.5%是希望自己消費習慣能更環保。

瑞典哥特堡(Gothenburg)就有一間名為Klädoteket的時尚library提供租衣服務,每件每次可租最久三個月。2018年時,民眾可以用450瑞典克朗(約新台幣1,359元)租兩件;650瑞典克朗(約新台幣1,963元)租四件。Klädoteket的商品從亮片禮服到棒球帽應有盡有,如果消費者真的對租下的衣服愛不釋手,還能以零售價15%的折扣買進。

不只是衣服,很多商品也都是久久才用得到一次,與其用買的用過一次就丟倉庫積灰塵,不如用租的或借的。英國「萬物小站」(library of things)就是建立在這個概念之上。

這個借物網站可以借到多種廚房、電器、露營等用品,租金不貴,且可分日租或週租,讓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租物的費用。例如你心血來潮想手工做義大利麵,可以花3英鎊(約新台幣100元)租義大利麵條機;如果你有親友突然來訪打地鋪,你也能以一天5英鎊(約新台幣180元)或一週20英鎊(約新台幣725元)的價格租個充氣式床墊。

這樣的「萬物小站運動」有個單一目標,就是延續並擴大圖書館數百年來的工作:提供一個開放管道給各項資源,讓鄰里有機會去探索、嘗試、使用各式商品,但毋須購買或儲藏這些商品。而這只是規模更大一場運動的一環: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興起 莫成炒作消費受害者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或「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是一種經濟安排,讓民眾取得產品或服務,而非所有權。這種經濟安排好處包括:透過借用和回收物品來降低消費者成本,並讓人們控制自己的消費,而不是成為炒作消費(hype-consumption)的「消極受害者」。

這類炒作消費行為在美國十分普遍,有以下數據來佐證:

根據美國全國住宅建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數據,過去50年,美國房屋平均面積幾乎增加了兩倍,但10%的美國人仍需要租用異地儲存室(offsite storage)。

文章插圖

美國能源部資料顯示,住家車庫可停兩輛車的民眾中,25%沒有空間將愛車停在車庫內,32%只有停一輛車的空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更顯示,美國的兒童僅占全球1%,但他們購買的玩具占全球的40%。

由此可見,若是能把借物概念從圖書館、借物小站拓展到學校、公園等公共空間,讓更多的人參與甚至以物換物,發展愈蓬勃、能借用的東西也就愈來愈多元,也更能減少過度消費對環境的影響。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